編者按:臺灣著名出版人、大塊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長郝明義最近在臺灣《中國時報》連續(xù)發(fā)表了一些文章討論臺灣的閱讀風氣,這是出版產(chǎn)業(yè)基礎建設的根本問題。上期郝明義先生從柏拉圖看臺灣閱讀文化的進程,將一個人的閱讀需求分為了七道階梯。
一個社會的閱讀文化分為七道階梯,其中第四道階梯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關鍵。閱讀文化的七道階梯,也可以看成是形成一座金字塔的七個層次。
第一道,閱讀為了使自己如何更美好,更富有,更上進,像是金字塔的最底層。在社會里的基數(shù)最大,需求的人最多。
第二道,閱讀為了家庭,以及影響別人,與人溝通的美好,是金字塔基數(shù)次大的一層。
第三道,閱讀以欣賞藝術等抽象的美好;第四道,閱讀為了思考并欣賞社會制度之美好,以及制度之下可以并存的多元行為之美好;第五道,懂得欣賞多元知識相互激蕩之美好;第六道,體會站在巨人肩膀上創(chuàng)作之美好;第七道,體會知識的終極之美,則像是金字塔一層層上去,愈是上層,需求的人數(shù)愈少,這樣的拾級而上,造就了穩(wěn)固又壯麗的金字塔。
之所以說第四道極為關鍵,在于任何一個社會里,前兩道閱讀需求都幾乎是必然存在的,或者說,人都很清楚自己有這種需求。第三道,溫飽問題解決的社會,也不難形成。金字塔是否能有其形狀,要看第四道是否能確立,然后從這個基礎上再成長出第五六七道。
因此,第四道閱讀文化的階梯,是真正決定一個社會的閱讀文化是否穩(wěn)固,是否有向上成長的空間,是否有一個完整光譜的關鍵。而臺灣目前的閱讀文化的問題,正是在這第四道階梯上產(chǎn)生了問題。
回顧臺灣從解嚴,到大約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半之前的社會,當時經(jīng)濟起飛的力道還在,整個社會的閱讀文化,也站上了第四道階梯,有過多元發(fā)展的一段時間。
我們迎接《資本論》,也迎接許許多多新馬的作品;《荒人手記》問世,《鱷魚手記》也受到注目;德希達、羅蘭巴特、傅柯的思想成為熱門話題,來自大陸的蘇曉康、來自香港的張五常,也都可以成為大家的焦點。美國保羅·甘乃迪的《強權的興衰》熱銷。至于輕松一點的讀物,從《腦筋急轉彎》到《酸甜苦辣留言板》的受歡迎,更可以反映出大家就是不以固定與傳統(tǒng)為尚,想要讓各種不同的思路找到出口。
如今,臺灣的暢銷書,絲毫不缺如何讓你健康的,美麗的,懂得理財?shù)?,掌握成功秘密的。但,主要也就是這些了。今天哪有什么探討哲學、政治制度、經(jīng)濟體系的書籍可以成為社會的關注焦點?至于政治人物,或是在政治上支持了什么人的作家,或是在大陸與臺灣話題上表達了什么立場的作家,就更要經(jīng)常以犧牲臺灣半數(shù)讀者為代價了。
這個現(xiàn)象怎么發(fā)生的?為什么我們曾經(jīng)有過的一種閱讀文化與氛圍,都消失了?筆者不認為用簡單一句“時代不同”,或者把責任推給網(wǎng)絡出現(xiàn),“分眾時代來臨”就足以解釋。筆者認為,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后燃燒得愈來愈熱的政治熱,把我們好不容易站上的閱讀的第四道階梯,又給破壞了。
一旦我們?nèi)斡烧稳宋镩L期歇斯底里地呼喊他的口號,電視媒體上的名嘴借由這些口號又日以繼夜地展開口水戰(zhàn)之后,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容易陷入“黨同伐異”的習慣。這個社會又怎么可能建立“思考并欣賞社會制度之美好,與多元行為之美好”的閱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