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各級各類教育層次、教育群體開發(fā)教學輔助讀物,是相當數(shù)量出版單位的實務之一。然而,教輔圖書在近年遭遇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品種泛濫,成本增加,盜版猖獗,營銷生態(tài)惡化(譬如動輒30%以上的退貨率)。在教輔讀物身上,人們可以看到作為特殊商品的圖書其商業(yè)屬性得到放大的同時,文化屬性卻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缺失。
明顯的同質傾向
理論上講,教輔讀物在一定程度上的同質化是無法避免的。大家在面對同一類別的教育人群、同樣的教育內容開發(fā)教輔讀物時,內容選擇的同一性勢必會導致輔助內容的雷同。特別是在一些基本的陳述性知識譬如定義、定理、概念等“死知識”的識記、再現(xiàn)方面,編者幾乎別無選擇。
但是,在某些偏重于基本能力、方法,習慣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程序性知識方面,不同的編者卻可有不同的處理。因為這些知識所面向的更多是一種技巧、一種策略,它們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載體才能得以體現(xiàn),而這些載體,是有著選擇的彈性空間的。譬如測評某個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編者自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閱讀范圍和對讀者能力的一般評估,選擇不同的作家作品。
不過,市場上占很大比重的教輔圖書在很多程序性知識的測評、助讀題目的設置上,卻表現(xiàn)出了很明顯的同質傾向。比較極端的例子是,在網(wǎng)絡上輸入相關的題目,可以檢索到很多一模一樣的網(wǎng)頁。
教育理念的忽視
無論是課堂上的正規(guī)教學,還是適應教學的教材,特別是輔助教學的教輔讀物,都與特定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它們在教育目的、教育效率、教育價值等諸多方面,影響、引導著具體教學行為的走向。
以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育為例,自2001年新的《課程標準》頒布以來,所有的中小學教材都圍繞它展開了新一輪的編寫和實驗。那么,與之相關的教輔讀物的編寫,則不僅要注意是否與教材配套、銜接的問題,同時要反映《課程標準》所堅持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否則,教輔讀物將不能幫助讀者增強,提高學習能力,相反,還會使讀者通過教材學習已經(jīng)獲得的某些與新的理念相互適應的知識、能力、方法、習慣受到教輔的錯誤引導,而走向歧途。
從許多教輔讀物的市場表現(xiàn)可以看出,盡管很多圖書都在申明“圍繞課程標準理念”而編寫,但實際上在這個方面卻作為無多。
原創(chuàng)動力不足
就近年的教輔讀物來看,往往是某一創(chuàng)意獨特且受讀者歡迎的圖書上市不久,即有類似的大量的跟風之作出現(xiàn)。譬如上海辭書出版社以數(shù)年之功打造的“中國文學鑒賞辭典大系”,因在引領學生遷移所學知識、擴大視野、培植情感、提升鑒賞能力等諸多方面所具備的優(yōu)勢,而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于是“帶動”了為數(shù)不少的同類選題的開發(fā),但與前者相比,后起的同類圖書顯然特色不明顯。
實際上,原創(chuàng)動力的不足并非只由簡單的模仿造成。對于和教育圖書密切相關的教育理念的忽視和誤解,也許是更為隱蔽的和更為深刻的原因。許多跟風圖書所以受到冷落,根本上是無從真正落實被模仿者引以為傲的對于相關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和扎實演繹。嚴格來看,教學輔助讀物并不單純依傍于教材,它更不是簡單拓展、延伸教材內容所形成的習題集臺,它包含著教學輔助工具、教學偏誤糾正工具、教育理念轉化工具、教育理念評價工具、教育功能實現(xiàn)工具等多種多樣的功能。而對于教輔圖書的這些功能,可以負責地說,國內的認識、研究、開發(fā)都還是不夠的。特別是基于教育理念轉化工具、教育理念評價工具、教育功能實現(xiàn)工具等功能的教輔圖書開發(fā),相當有限,這使得最需要也最能夠體現(xiàn)教輔圖書原創(chuàng)動力的一個方面卻乏善可陳。
閱讀適應與閱讀取向的被動塑造
教輔圖書廣泛存在的上述多個方面的問題,對讀者的最初影響當然是閱讀適應與被動認同。
教育理念的忽視與原創(chuàng)動力的不足,使得相應圖書所負載,傳播的信息出現(xiàn)不周延的情況,隨之而來的則是讀者難于獲取全面正確的知識、無法獨立地判斷思考和獲取更大的滿足空間,其輔助功能實際上并未真正實現(xiàn)。而由于同質圖書的放大效應,本來在教與學上需要得到輔助的讀者,會在缺少判斷能力的情形之下,無意識地被動認同理想的教輔圖書就應該是它們所見到的市場上教輔圖書的樣子,經(jīng)過一定時間的強化,讀者便適應了此類圖書。瀏覽一下專業(yè)的教育網(wǎng)站,常??梢钥吹胶芏嘟處煂Υ粋€問題的見解紛繁歧出,仔細分析可以知道,很多不同的見解乃是源于個別教學輔助讀物的誤解,教師只是沿襲了所見的錯誤認識而已。
教輔圖書是一種商品,商品交易的突出特征之一便是買賣自由。不過,當市場上的所有商品自覺不自覺地趨于同質時,買方便在貌似自由的表象下失去了選擇的空間。這樣看來,讀者購買存在上述問題的教輔圖書,只能使這種特殊商品的商業(yè)屬性盡量放大,而文化屬性,則只能無奈地走向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