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谷歌”搜索,有關“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以下簡稱“推廣計劃”)的信息至少有700多條。這是一項由國務院新聞辦和新聞出版總署聯(lián)合主持,向全球推廣中國圖書的計劃。2006年3月,該計劃主持者和全球最大的中英文搜索網(wǎng)站Google聯(lián)合開通了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門戶網(wǎng)站“中國圖書對外推廣網(wǎng)”。這是中國第一個以向國外推廣中國圖書為主要目的的中英文雙語網(wǎng)站,設有CBI概況、作家檔案、翻譯名家、書目信息等15個欄目。由于有“谷歌”加盟,全球范圍內的中英文網(wǎng)民們可以隨時在網(wǎng)上了解到這項計劃的詳細內容。
“推廣計劃”是一項已納入“十一五”計劃的圖書出版工程。它的基本做法是,由國家贊助中外出版機構翻譯出版中國的圖書,以此推動中國圖書進入國際圖書市場主流銷售渠道銷售。數(shù)據(jù)顯示,自“推廣計劃”2005年正式實施以來迄今,該計劃已資助了數(shù)十個國家的數(shù)十余家出版機構,資助金額近3000萬元人民幣,資助項目已有500余種。
政府介入對外出版
由中國人把中文書譯成外文向海外介紹中國文化,最早開始于上個世紀初,當時只是辜鴻銘、林語堂等極少數(shù)精通中外文的學者的個人行為。但從20世紀中葉起,由國家組織成立了專門對外出版圖書的外文出版社(后又擴展成外文局,下屬幾家出版社和數(shù)種外文期刊)以及從事文獻翻譯的中央編譯局等單位,中譯外工作開始有計劃地進行。過去五十多年中,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著作、中央文獻、外交文件等均由中國自己的翻譯工作者翻譯成多種文本,向世界各地傳播。翻譯工作者們也翻譯了一些包括《道德經(jīng)》、《孔子》、《孫子》在內的中國古代和近現(xiàn)代經(jīng)典著作和小說、詩詞等各類文學作品。
陸續(xù)出版的“大中華文庫”,是中國圖書史上第一次系統(tǒng)化規(guī)模化的對外推介中國古代經(jīng)典著作的出版項目。該項目1995年由新聞出版署正式立項,并被列入國家“十五”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它也是中國首次由多家出版社合作共同推出的翻譯出版工程。這個項目涵蓋了上述圖書以及更多的中國歷史、哲學、文學、經(jīng)濟、軍事、科技等各領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全部圖書漢英對照。這套書第一期工程設計了105種,過去三年來,已陸續(xù)推出51種,剩下的將在2009年全部出齊。此外,這套書的法文版、西班牙文版和其他文版的翻譯出版工作目前已經(jīng)啟動。該項目已出版的圖書在國外引起關注,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愛爾蘭駐中國大使戴克潤先生這樣評價該出版項目:“漢英對照的‘大中華文庫’……堪稱真正的‘中國芯’,但我更認為它應是人類的文化芯片,因為這些經(jīng)典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屬于人類共同價值觀的組成部分?!?/p>
“大中華文庫”項目的順利實施首次顯現(xiàn)出政府在對外出版工作中的重要引導作用。
“文化赤字”受到關注
“文化赤字”概念的提出,源自于曾擔任過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的趙啟正先生。他在2006年全國政協(xié)會議發(fā)言中提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嚴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顯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還不夠強大。中國應制定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培養(yǎng)能輸出文化的人才,同時加強文化教育,積極開拓國際文化市場。趙說:“從某種意義上說,誰開始喜歡你的文化,你就開始擁有了誰。”
趙啟正以圖書為例指出,多年來中國圖書進出口貿易大約是10∶1的逆差,面對歐美的逆差則達100∶1以上。趙啟正說,在語言文化方面,中國和西方的交流也處于嚴重逆差狀態(tài)。他說:“一種語言形成霸權后,就意味著以這種語言為母語的國家和民族將很容易擁有信息霸權和文化霸權,并會影響政治話語權?!?/p>
身為政府官員的趙啟正先生的一席話,從某種角度反映出政府對圖書的對外出版現(xiàn)狀的認真關注。此前的上個世紀80至90年代,國門剛剛打開,所有來自中國的信息都備受歡迎。為此,國家曾投入相當?shù)馁Y金出版了一大批介紹中國情況的非貿易圖書讀本,起到了很好的對外傳播作用。但當時,極少有人注意到圖書的對外貿易輸出問題。
外國圖書的成功進入,成為“文化赤字”問題凸現(xiàn)的導火索。過去二十多年,中國的圖書貿易市場有以下幾點現(xiàn)象值得注意:
(一)中國市場對外國圖書的需求在無限增長。由于國門打開,中國人從對外國最初的好奇心開始向渴望深度了解轉變,圖書成了他們選擇的一條重要路徑;
(二)國際圖書市場已然成熟,一經(jīng)與國內接軌,進入就十分迅速;等到中國人意識到“文化赤字”時,外國圖書已經(jīng)成為國內市場的成功占有者。用圖書市場規(guī)則分析,引進的外國圖書之所以有讀者,市場運作也是要素之一;
(三)圖書在對外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引進圖書的影響力再一次得到證實。如果說上個世紀初的西學東漸影響了中國一代人,那么,新世紀鋪天蓋地在中國流行的外國圖書正在影響并會持續(xù)影響著新一代中國人。
分析“文化赤字”現(xiàn)象,一方面有我們自身的主觀原因,我們在發(fā)展經(jīng)濟時一度忽略了文化傳播的重要性;我們在發(fā)展新的傳媒手段時一度輕視了圖書的長效作用;一方面由于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我們與發(fā)達國家在綜合實力上的懸殊。過去二十多年,我們是在學習外國先進經(jīng)驗的同時引進外國圖書的,引進之多呈歷史之最。哲學、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學、教育、管理、勵志、幼兒圖書,無所不包。當《哈利·波特》這樣的通俗暢銷書家喻戶曉,老少皆知時,我們不能不想到趙啟正先生寓意深遠的話:“誰開始喜歡你的文化,你就開始擁有了誰?!?/p>
政府的引導作用
2005年啟動的“推廣計劃”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的第一項國家政府推出的圖書對外推廣工程。它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新聞出版總署領導,作為成員單位的工作小組幾乎囊括中國所有大的出版集團和大出版社。
“推廣計劃”進展迅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三年多來,該計劃不僅資助了數(shù)十個國家的數(shù)十余家出版機構的500余種項目,還大大促進了中國出版社的外文圖書版權輸出。僅2007年,“推廣計劃”成員單位共向海外輸出版權1397項(不含港澳臺地區(qū)),比上一年又增加200多項。
最讓人矚目的是,此項“推廣計劃”所列推廣書目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大中華文庫”項目所推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書籍,而是大大增加了反映當代中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圖書以及民間通俗讀物,如《當代中國經(jīng)濟改革》、《中國知識產(chǎn)權》、《思想的聲音——在北大聽講座》、《走進新世紀的中國婦女》、《中國茶文化》、《中國百姓故事》、《中國地理大發(fā)現(xiàn)》、《陜北信天游與剪紙》、《中國名家童話》,等等,從而用圖書為外國人了解一個鮮活的、今天的中國提供了路徑。
“推廣計劃”是一項比“大中華文庫”更具有國家意志的文化工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的東方國家,面對一種或幾種西方語言已然形成霸權的國際圖書市場,僅僅靠一個或一批出版社與出版集團的努力,僅僅靠一本或一批圖書的輸出,無異于杯水車薪,并不能從根本上扭轉“文化赤字”現(xiàn)象?!巴茝V計劃”能夠得到國外出版界的較多關注和積極參與,它被正式納入國家規(guī)劃,它的操作者是國家政府機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而且,該計劃能夠在短時間內調動起國內最有影響的大出版社、出版集團匯聚一堂,并建立起專門的圖書國際推廣網(wǎng)站、圖書推介期刊,還有一流水準的外國專家顧問團和翻譯人才庫,這和國家政府至高無上的領導與號召力,以及在財力物力上的無條件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如果說,“大中華文庫”還只停留在出版界合力推出中國經(jīng)典圖書,等著外國讀者來買,那么,“推廣計劃”則意味著國家政府開始全力搭建一個版權與實物銷售的圖書輸出貿易平臺。三年來,“推廣計劃”的領導機構先后組織出版單位出訪了一些亞歐美國家,了解當?shù)貓D書市場,與當?shù)爻霭娼邕M行交流,介紹“推廣計劃”。這種由國家政府組織有計劃走出國門對外推介中國圖書,在中國圖書史上前所未有;而這樣花大力氣認真研究國際市場與外國讀者,尋求進入國際圖書主流市場的路徑,也顯現(xiàn)出國家政府要扭轉“文化赤字”現(xiàn)象的魄力與決心。
數(shù)據(jù)顯示,由于政府的推動和引導,2008年,中國圖書進出口貿易額逆差比已從幾年前的10∶1降至5∶1。這進一步證實,在全球化視野下的國際社會中,圖書仍將成為傳播中國文化,促進國際社會和中國交流與溝通的重要路徑。而國家政府是打通這條路徑,從根本上改變“文化赤字”現(xiàn)象的核心力量。
(作者單位:外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