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一代科學家,我們是直接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光成長起來的。30年來,我們親歷了國家科技發(fā)展的巨大變化,享受著科學春天帶來的發(fā)展機遇,感受到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國家實力和民族尊嚴。”
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中國科學30年自主創(chuàng)新創(chuàng)奇跡。
“‘兩彈一星’研制成功、雜交水稻選育成功及其推廣應用、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行成功、中國首次‘探月工程’取得圓滿成功、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2003年暴發(fā)SARS疫情、陳景潤取得‘哥德巴赫猜想證明’世界領先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實施、中國接入互聯網、中國建立院士制度?!?/p>
中國科協在北京發(fā)布10個影響中國的科技事件。
“有81.9%的公民贊成‘現代科學技術將給我們的后代提供更多的發(fā)展機會’的看法;有61.9%的公民贊成‘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會使一些職業(yè)消失,但同時也會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的看法?!?/p>
2007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主要結果顯示,我國大多數公民積極支持科學技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對科技創(chuàng)新充滿期待。
“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能否掌握科技全球化所帶來的利益,將取決于本國的企業(yè)、研究機構能否成功抓住正在形成的全球新技術基礎所呈現的機會?!?/p>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主任徐冠華表示,中國應把握科技全球化帶來的機遇。
“信息科技正在進入全民普及階段,信息技術惠及大眾將成為未來幾十年的主旋律;21世紀上半葉,將興起一場新的信息科學革命,其結果可能導致21世紀下半葉新的技術革命?!?/p>
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李國杰院士稱,信息科學革命即將到來。
“研究方向的好壞、項目的利益深淺都不是最關鍵的,項目申請、發(fā)展?jié)撃苓@些不是選擇時考慮的范圍??茖W家的時間是最為寶貴的,既然從事科學工作,就需要對得起自己的事業(yè)?!?/p>
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眼中一個科學家應有的學術精神。
“一個以生物技術為基礎的‘生態(tài)社會’將取代目前以石油為工業(yè)血液的‘石化社會’,生物技術將成為未來社會的血液而進入到其每一根血管,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生機和活力?!?/p>
丹麥生物技術巨頭諾維信公司全球首席執(zhí)行官李斯閣暢想生物技術美好未來。
本刊現已加入“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本刊刊用的文章將統一納入“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進入因特網提供信息服務。凡對此持異議的作者,請向本刊聲明。本刊所付稿酬包含刊物內容上網服務報酬,不再另付。
本刊已被“中國基礎教育知識倉庫(CFED)”收錄,作者著作權使用費由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交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轉付作者。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錄,請在來稿時向本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