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飯在倫敦,午飯在巴黎,晚飯在巴塞羅那?!鄙鲜兰o80年代歐洲的報紙,把這叫做“超級火車帶給歐洲人的21世紀的生活”。那時人們心中的超級火車,時速二三百公里。對超級火車,記者熱情洋溢地聲稱:“它將改變歐洲地理,改變歐洲人的生活習(xí)慣”。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僅僅20多年工夫,高速鐵路開始進入中國人的生活,改變著中國的地理,也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習(xí)慣。十一長假,我乘坐京津城際鐵路高速列車到天津度假。我至今回味的,仍然是那些迥異的新鮮感覺、迥異的新鮮體驗。
列車啟動的一剎那,那心情,一是新奇,二是激動,三是擔(dān)心。它快到什么程度?加速度如何?震動大不大?如此高速是否安全?我把數(shù)碼相機當(dāng)成了實驗記錄本,用它記下不少數(shù)據(jù)。7時40分列車準時啟動,三分鐘以后車速107公里/時,12分鐘以后達到330公里/時。實際上和諧號動車組可以在350公里/時高速下持續(xù)運行。8時12分,列車抵達天津火車站,駛過全程僅用了32分鐘。
人類的歷史,是出行速度不斷提高的歷史。暢銷書書名喜歡用“簡史”,不是有《時間簡史》、《萬物簡史》嗎?這里我們說說“速度簡史”。1913年2月1日,北京到上海的鐵路開通。人們從北京前門火車站上車,7天7夜(168小時)才到上海。后來,這路程縮短到43小時、36小時;1956年底,是28小時17分。進入新世紀,中國鐵路經(jīng)歷六次大提速,從北京到上海的行車時間縮短到12小時。將來京滬高鐵開通后,跑完這段路僅需5小時。
高速鐵路的歷史,是從1964年起步的。這一年,日本東海道新干線建成通車。現(xiàn)在,人們把時速超過200公里,作為高速鐵路的判據(jù)。
乘坐高速列車,自然會與“低速火車”作比較。你會發(fā)現(xiàn),啟動的時候,列車不必向后倒退了。你還會發(fā)現(xiàn),列車平穩(wěn)多了,而且聽不到“咣當(dāng)、咣當(dāng)”的節(jié)奏了。京津高鐵采用的無碴軌道,軌道平順、剛度均勻、能持久保持軌道形狀位置。過去說,采用路碴是為了軌道有彈性。沒有路碴,豈不失去了彈性?是啊,這就是為什么重載貨運列車不使用無碴軌道,只有高速客運列車才使用無碴軌道。百米長的鋼軌,一根根焊成一體,沒有接縫。從北京到天津,看上去是一根鋼軌“一以貫之”。京津高鐵兩條鋼軌之間的距離,誤差不到1毫米。
你又發(fā)現(xiàn),高速鐵路的橋梁多。為保證高速鐵路高速、舒適、安全、高密度連續(xù)運營,高速鐵路路基必須強度高、穩(wěn)定和耐久。高鐵路基應(yīng)是“無下沉的堅固路基”。在軟土地質(zhì),建設(shè)無下沉的堅固地基,比造橋還費錢。為了建造路基需要取土墊高,在取土的地方還得恢復(fù)生態(tài)。此外,橋梁不會造成鐵路兩側(cè)的隔離,比建設(shè)路基占地也少。因此,高鐵的橋梁比例大、高架長橋多。正在建設(shè)的京滬高速鐵路,橋梁占總長的80.5%。高鐵橋梁必須剛度大且整體性好,因此小跨度橋梁多、混凝土橋梁多。
在高速列車上,我腦子里出現(xiàn)了許多“反義詞”:過去是地面“行車”,現(xiàn)在是地面“飛行”;過去是城際“旅行”,現(xiàn)在是城際“上班”;過去是“有碴”軌道,現(xiàn)在是“無碴”軌道;過去是“有縫”軌道,現(xiàn)在是“無縫”軌道;過去是“路比橋長”,現(xiàn)在是“橋比路長”;過去是“集中”的動力,現(xiàn)在是“分散”的動力。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觀念的“逆轉(zhuǎn)”,才成就了從低速到高速的“革命”??茖W(xué)革命和技術(shù)革命,從觀念變革開始。
老火車站訴說百年滄桑
北京有個“明北京城墻遺址公園”。這里所指的“城墻”,是崇文門東側(cè)直到東南角樓的一段明北京城墻。城墻遺跡的外面,有幾十米寬的綠地,是周圍居民散步休憩的好地方。在這個公園里,你還能觀覽一百年前的鐵道遺跡、鐵道建筑,和為修筑鐵道打開的城墻豁口。這殘留的一段鐵軌向西延伸,終端就是位于正陽門東側(cè)的老北京火車站。老北京火車站和這鐵道遺跡,訴說著中國鐵路的百年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