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的神話
據(jù)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考證,馬齒莧是因“其葉比并如馬齒,而性滑利莧”得名。至于它的異名,經(jīng)粗略統(tǒng)計,將近有三十余種,在這許多異名中,還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傳說,例如,馬齒莧又名“五行草”或“五方草”,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籽黑也”,像片著木火土金水五行之色。又因它柔軟而質(zhì)軟,肥厚而多水,屬于肉質(zhì)草本植物,給人一種胖墩墩的感覺,所以,群眾送它一個雅號:“胖娃娃。”
馬齒莧長夏開花,朝開暮閉,炎夏酷暑太陽越熾,這的花開得越盛。假如所它拔下來,掛在屋檐下,任憑風吹日,十天半月,它照樣開花結(jié)籽,所以又有“心不甘”、“長壽草”之名。無論是荒年歉收,或大豐收年,很多地方的百姓都愛把它當作菜吃,故又有馬齒茶、瓜子菜、地馬菜、酸味菜、長命菜、馬踏菜、安樂菜等繁多菜名。
古往今來,人們還愛叫它“太陽草”、“報恩草”,其中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在上古時,天上曾出現(xiàn)10個太陽,大地被太陽的強光照得龜裂,莊稼曬枯了,河水蒸干了,呈現(xiàn)一片“赤日炎炎似火燒,田野禾稻半枯焦”的景象,黎民百姓只得躲進山洞,有一個后羿的勇士,力大無比,并且擅長射箭,為了拯救人民,他搭上箭,拉滿弓,連射九箭,把九個太陽射落下來,剩下一個太陽驚恐萬狀,急急忙忙地躲在馬齒莧的莖葉下,終于逃過了后羿的追射,也有傳說一個名叫揚戩的三眼二郎神,威武雄壯,肩擔兩山,追趕太陽,直逼得太陽躲在馬齒莧的莖葉之下,才得以逃生。為了報答馬齒莧的救命之恩,太陽從此不肯曬馬齒莧,每逢盛夏,其他植物都沒精打采,垂頭喪氣,惟獨馬齒莧綠油油的,生氣盎然,并且開花吐蕊,結(jié)子繁殖。這就是“太陽草”名字的由來。
良藥佳蔬馬齒莧
唐代李絳《兵部手集》中記載過這么一樁事:武元衡相國在西川時,“自苦脛瘡焮癢不堪,百醫(yī)無效”,及到京,有廳吏告之:“多年惡瘡,百方不瘥,或焮痛不已者,并搗馬齒莧敷上,不過三兩遍。”后來,武相國“用之便瘥”。由此看來,馬齒莧的確是一味外用良藥。
其實,歷代醫(yī)家及民間,應用馬齒莧外治法極為普遍,例如《海上方》所載“治蛀腳臁瘡”,《千金方》中“治癰久不瘥”,《滇南本草》說:“治多年惡瘡”,《圣惠方》中“治翻花瘡”等,都是以新鮮馬齒莧搗敷,或單用干馬齒莧研末調(diào)敷,效果極佳,這說明馬齒莧對急性或慢性肌膚感染,或久不愈合者,包括頑固的慢性下肢潰瘍,即民間所說的“老爛腿”,都算得上是“簡、效、廉”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古代醫(yī)家還用馬齒莧外敷法,治療陰莖腫痛、疔瘡腫痛、痔瘡腫痛、蜈蚣馬蜂咬傷腫痛,以及帶狀皰疹、流火丹毒等。對此,李時珍認為“馬齒莧所主諸病,皆只取其散血消腫之功也”。
稱馬齒莧為“良藥”,一點也不夸張,正因如此,1963年和1977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已正式將其列入。除外用有極好療效外,內(nèi)服也能治愈多種疾病。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馬齒莧所治各科各種疾病多達四十多種,無論外敷內(nèi)服,均有很好效果。中醫(yī)認為馬齒莧味酸性寒,功能是“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散淤消腫”十二個字。而現(xiàn)代藥理卻證實,馬齒莧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均有較強烈的抑制作用,為古代醫(yī)家及民間千百年來用以治療瀉痢提供了科學依據(jù)。因馬齒莧含豐富的維生素A樣物質(zhì),故能維持上皮組織如皮膚、角膜及結(jié)合膜的正常功能,參與視紫質(zhì)的合成,增強視網(wǎng)膜感光性能,也參與體內(nèi)許多氧化過程,所以又可用于維生素A缺乏癥,如皮膚粗糙、干燥、角膜軟化癥、眼干燥癥、夜盲癥等,并能促進潰瘍的愈合,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口腔黏膜潰瘍,用之常獲良效。
對于馬齒莧,醫(yī)家視之為良藥,百姓當之為佳蔬。作為一種野菜,它的確是別具風味。夏秋季節(jié),我們采拔莖葉茂盛,幼嫩多汁的馬齒莧,除去根部,洗凈后用沸水浸燙3~5分鐘,將汁液輕輕擠出,拌入細鹽、米醋、醬油、生姜末、大蒜泥、麻油之類調(diào)味作料,做成涼菜,味道鮮美爽口。民間也常用馬齒莧與面粉摻和,烙成餅,或者做成錕鈍、餡餅、菜包子等從唐朝食療醫(yī)家孟詵開始,直至現(xiàn)代,醫(yī)家或民眾還用馬齒莧同粳料煮粥食,解決“諸氣不調(diào),止痢及疳痢”的困擾。記得筆者在蘇北射陽縣農(nóng)村工作時,當?shù)厝罕娪幸伙L俗習慣,每年夏秋之季,采集很多馬齒莧,洗凈后用開水燙過曬干,貯作冬菜食用,尤其是在春節(jié)時,用以為餡,做成包子過大年。
馬齒莧雖是良藥佳蔬,根據(jù)古代醫(yī)家經(jīng)驗,有兩點應當提請注意。其一,在《本草經(jīng)疏》中記載:“煎餌方中不得與鱉甲同入”。其二,李時珍認為馬齒莧能“散血滑胎”,所以懷孕婦女,尤其是有習慣性流產(chǎn)的孕婦,應當忌食。
馬齒莧偏方集錦
俗話說:偏方治大病。或云:單方氣死名醫(yī)。這就是說,不少民間偏方單方,的確能解除不少頑癥痼疾。由于馬齒莧在我國各地田野、荒地、路旁皆有分布,是一味隨地可采,安全無毒,效用神奇的藥食兼用之品,所以,自古至今,一直流傳著不少有關馬齒莧的驗方效方,擇其數(shù)則,以供讀者參考。
一、治療菌痢腸炎:挖取新鮮馬齒莧750~1000克,洗凈后搗爛擠出其汁水150亳升左右,每天服三次,每次服50毫升,連服5~7天。無論是急性或是慢性瀉痢,效果卓著。對頑固病例,還可用馬齒莧鮮汁或煎液保留灌腸,每次200毫升,每天一次。
二、治療淋馬結(jié)核潰爛:取馬齒莧300克洗凈,開水燙后曬干,加工成細末,放入熬熟的豬板油400克中,趁熱用鐵勺不斷攪拌,待冒白煙,將鍋端下,放入蜂蜜400克,攪拌成糊狀,冷卻后卻成軟膏。先將潰爛瘡口用淘米水(冷開水淘米)洗凈,按瘡口大小攤成小膏藥敷于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兩天換一次,以愈為度,不可間斷。注意:治療期間勿食無鱗魚、鱉,并忌房事。
三、治療各種皮膚瘡毒及化膿性感染,包括暑天疔瘡、癤腫、乳癰、丹毒、毛囊炎、蜂窩織炎、甲溝炎、帶狀皰疹等;取新鮮馬齒莧適量,洗凈后吹干,然后搗爛如泥糊狀敷于患處,外用敷料固定,每日換藥4~6次,直至痊愈。
四、治療鉤蟲病:成人一次用新鮮馬齒莧250~300克,煎汁,加食醋50毫升,也可加適量白糖,每天一次服下,或分兩次空腹服,連服三天。如需行第二三療程,須間隔10~14天再服。
五、治療急性闌尾炎:用新鮮馬齒莧,再配合蒲公英,各250克,以清水煎兩次,濃縮成2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下,連續(xù)服3~5天即愈。此法對婦女產(chǎn)褥熱也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