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故而得名中秋。中秋月圓,是賞月的最佳時機。中秋賞月始于魏晉而盛于唐宋,明清時上升為民俗大節(jié)。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jié)”;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jié)”,古代帝王的禮制中就有春秋二祭;從科學(xué)角度來看,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天上明月,人間情懷,中秋明月這一特殊景象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中秋節(jié)、團圓節(jié)。“人月兩圓”,自古就是中國人追求的美好的人倫境界。
“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珊珊可愛?!碑?dāng)你在品嘗新鮮的瓜果、咀嚼團圓的月餅、享受親情友情的時候,你是否會想起歷史上艱難的歲月?你是否會想起戍守在邊境的戰(zhàn)士?
選文1
中秋遐想
崔德營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這些感人的詩句盡情表達(dá)了人們借月寄情的美好情懷。對于離家二十多年的我,中秋之夜總要對家鄉(xiāng)和親人平添幾許思念、幾許牽掛。在此團圓之夜,因不能陪在老人的身邊,心中總有愧疚之感。
我忘不了那起伏俊美的山嶺,炊煙繚繞的茅草房;忘不了始終縈繞在耳畔的鄉(xiāng)音,深深沉淀在心底的鄉(xiāng)情;忘不了豐收果實的清香,還有我兒時純真的童趣和夢想。
記得小時候,每到中秋節(jié)的晚上,全家人都要圍坐在剛剛收獲的玉米堆旁,大人們邊忙活手里的農(nóng)活,邊絮叨家里家外的稀奇事。我們一幫孩子在高高的柴草堆里穿來穿去,過家家,捉迷藏,月色明澈、清透。等到我們都瘋夠了,實在困得不行了,母親才會拿出大大的、圓圓的月餅哄我們??吹皆嘛?,我們哥弟幾個都會瞪大眼睛,使勁地往肚里咽口水。母親則計算著,比劃著,因為她要讓每個孩子都得到一塊不大不小的月餅。當(dāng)時一般是一個人能分到一個月餅的四分之一,拿到月餅誰也舍不得大口吃下,都是一點一點地啃,慢慢地品,到最后還會把手里的碎屑一下子倒進(jìn)嘴里。往往我們吃完了,父母的那一份還沒有動,我們哥弟幾個的眼睛都會盯著剩下的月餅。最后父母會相視一笑,掰開來分給我們。這時誰也不會客氣,馬上接過來三口兩口吃到肚里。每當(dāng)這時,父母總會露出開心而又甜蜜的笑容。
有一件事,雖已過去近三十年了,但仍在我腦海里久久不能遺忘。中秋節(jié)前,我的本家哥哥帶一包月餅來看我的父親,那時月餅的包裝絕不像現(xiàn)在如此豪華,如此漂亮,只是用草紙包上,表面再放上一張表示喜慶和吉祥的紅紙。堂哥是一個十分老實且不善言談的人,從書包里掏出包裝已經(jīng)破得不成樣子的一包月餅,嚅嚅地說:“這月餅不知道轉(zhuǎn)多少家了,你要是再看別人的話,把包裝換一換就行了?!蹦菚r每家的生活都很困難,但人間真情可見一斑。兒時我的夢想就是能盡情地、滿足地吃上一頓月餅。
很多年過去了,月餅的花樣不斷翻新,有傳統(tǒng)的棗泥、五仁餡,還有火腿、牛肉餡,更有人別出心裁地做出了金月餅、銀月餅,就連包裝也變著花樣地翻新,讓你眼花繚亂,難以取舍。雖然城市、農(nóng)村的生活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吃月餅不再是小孩子們翹首企盼的事情,但團圓、喜慶的味道永遠(yuǎn)也不會改變。
我永遠(yuǎn)也忘不了兒時的那一夢想,那種對月餅刻骨銘心的企盼?,F(xiàn)在想來,那感覺真好呀!
(選自《天津日報》,有刪改)
美文點讀:
歌德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給世界的吻?!北疚谋闶亲髡攉I(xiàn)給父母的一首詩、一個吻。文章第三自然段非常值得玩味。哥弟幾個對月餅鐘愛到“把手里的碎屑一下子倒進(jìn)嘴里”。盡管是“一點一點地啃,慢慢地品”,可是,等到吃完了,“父母的那一份還沒有動”,最后是“掰開來分給我們”。如此父母,“我”又怎能不思念,牽掛?就藝術(shù)手法而言,引用、排比、對比等修辭方法的運用,都很值得我們咀嚼與學(xué)習(xí)。
閱讀思考:
1.散文講究“形散而神不散”。本文“遐想”了些什么?“神”又是什么?
2.“現(xiàn)在想來,那感覺真好呀!”作者為什么說“那感覺真好”?“好”在哪里?是父母的摯愛,艱苦時最能感覺到生活的多滋多味,還是其他方面?
3.文章應(yīng)該講求詳略得當(dāng)。該詳細(xì)的時候應(yīng)該潑墨揮毫,該簡略的時候應(yīng)該惜墨如金。試就本文詳略作具體地分析。
選文2
兩個人 一盒餅
沈慧敏
今夜月正圓,又是一年的中秋到了。畢業(yè)剛滿一年的我,面對嚴(yán)峻的就業(yè)形勢和殘酷的競爭壓力,不得不放下當(dāng)初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全力以赴做好公司每一次分配的銷售任務(wù),即使在這中秋之夜也不例外。從售票大廳出來,我獨自佇立在深藍(lán)的夜色里,一想到在這全家團圓的日子里,我卻必須在旅途中顛簸,鼻間微微有些發(fā)酸。
十點半的火車,現(xiàn)在還不到九點,抬頭看了看清朗的月色,我決定去小賣部為自己買盒月餅,好度過這孤身只影的中秋夜。買了一盒包裝普通卻價格不菲的月餅,我寶貝似的塞進(jìn)了旅行袋,準(zhǔn)備在候車室的長椅上獨自享用。
檢票后,我發(fā)現(xiàn)候車室異常冷清。是??!誰會在這合家團圓的日子四處奔波呀!坐在長椅上,想起慈祥的父母和親愛的哥哥,我臉頰涼涼的,感覺有淚將要墜落。打住打??!為了安撫自己,我做了一個深呼吸,決定馬上開始吃月餅。一轉(zhuǎn)臉突然發(fā)現(xiàn)身邊坐了一個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他把旅行袋放在我們之間的座位上。難道他也和我一樣嗎?在這凄清的月夜里,也要馬不停蹄地奔赴他鄉(xiāng)嗎?我們互相對望了一眼后,他便埋頭看起書來。月餅盒拆開了,擱在他的旅行袋上,我拿起一塊吃起來,奇怪的是,他居然也學(xué)我的樣子大大咧咧地拿起一塊吃起來,我瞪了他一眼,搞什么鬼?連招呼也不打一聲,吃得如此心安理得。一眼瞪過后,發(fā)現(xiàn)他長得蠻帥。算了算了,看在帥哥的分上,就讓他吃一塊吧!一會兒,我吃完了,又去拿第二塊,“帥哥”不露聲色,一邊繼續(xù)假裝看書,一邊毫不客氣地又拿了一塊,一盒只有四塊月餅呀!這樣三兩下不就全吃光了?我死死地盯著他,看他到底如何解釋。“帥哥”終于抬起頭來,沖我微微一笑。望著他親切的笑臉,突然讓我想起了對我寵愛有加的哥哥。八月十五的夜晚,大家坐在一塊,是多么不容易呀!有個人能和我一起分享月餅,不也正是我之所求嗎?想到這里,我莞爾一笑,再看看“帥哥”,也就沒有那么多奇怪和不滿了。
“上車了!”隨著工作人員的叫聲,我和“帥哥”相互以淺淺一笑作為告別,各自背上旅行包,排著隊匆匆上了火車。找到座位后,我想洗漱一下,準(zhǔn)備睡覺。拉開旅行包的拉鏈,我懵了,那盒月餅竟然原封不動地躺在我的旅行包里。那我剛才吃的那盒是……
窗外樹影婆娑,月色如洗。捧著這盒尚未開封的月餅,眼前又浮現(xiàn)出異鄉(xiāng)冷清的候車室里,兩個陌路人共享一盒美味月餅的美麗畫面,心里暖烘烘的,旅途中的清冷也一掃而光。
(選自《中秋月圓》,有刪改)
美文點讀:
本文以自己中秋在候車室發(fā)生的一件小事為中心,原來不是人家吃“我的月餅”,而是“我”吃了人家的月餅!可是,對方?jīng)]有一句怨言半點慍怒。人間自有溫情在!中秋月圓,它不應(yīng)該僅僅是親情的團圓,也應(yīng)該是人間友愛的“團圓”!有了這份“團圓”,人間就多了許多和諧;有了這份“團圓”,凄風(fēng)冷雨中也將不再孤獨!
閱讀思考:
1.本文中敘述的事情,生活中并不罕見。作者為什么要把它置于中秋節(jié)這一特定的時節(jié)之中?
2.本文第三自然段的心理描寫逼真細(xì)膩。請你將本文第四自然段的省略號替換為不少于100字的心理描寫。
選文3
中國根 中秋情
楊福臣
這十幾年來,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總是漂泊在外,但每逢佳節(jié)來臨時,我還是深深地懷念我故鄉(xiāng)的那棵老“親情樹”。57年前,我的祖父隨國民黨軍去了臺灣。走的那天晚上,月亮特別清冷,癡情的奶奶為了表達(dá)親情,表達(dá)割舍不斷的根,就在院子里栽下了這棵“親情樹”。
我是在老家的小屋里長大的,在我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奶奶已經(jīng)流盡了最后一滴思念的淚水。我出生的那年,正好是家里經(jīng)濟非常困難的年月,我的叔叔們?yōu)榱松?,?zhǔn)備砍掉老槐樹,要不是父親以死抗?fàn)?,那棵“親情樹”早就斷根了。
1984年,流落到臺灣的爺爺終于回家了,而院子里的老槐樹變得和爺爺一樣蒼老。那高大魁梧的軀干,蜷曲飄拂的長須和濃得化不開的團團綠云,好像在訴說著奶奶那不盡的相思。那一年的中秋之夜,同樣是月明星稀,同樣是破舊的小院,爺爺佇立在老槐樹下,盡情地傾訴著對奶奶、對故鄉(xiāng)的親情。那一晚,爺爺晶瑩的淚水,多么像牛郎的相思淚;爺爺撫摸著的老槐樹,多么像月宮里的歪脖子樹。也許,爺爺和奶奶心有靈犀吧,拼搏了一生的爺爺在臺灣一無所有,唯一的財富就是住所前栽的一棵樹,一棵榕樹。
爺爺再次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是兩年后的中秋之夜。這一次,爺爺又蒼老了許多,他帶給我們的是一包珍貴的榕樹種。爺爺說,他要在奶奶的墳前種上一棵榕樹,榕樹代表他,槐樹代表奶奶。
1992年,爺爺走了,走的時候,爺爺留下了兩句話:千萬不要砍掉“親情樹”;有機會的話把自己的一部分骨灰埋在臺灣居所的老榕樹下。一轉(zhuǎn)眼,爺爺已經(jīng)走了近十年了,我的父親為了實現(xiàn)爺爺?shù)馁碓?,多次和爺爺?shù)睦吓笥褌兟?lián)系,可他們也都和爺爺一樣帶著遺憾走了。
嗚……一聲汽笛,把我和兒子帶到了故鄉(xiāng)的老槐樹下。幾年不見,“親情樹”依然用它濃密的綠葉蔭蔽著我的親人們。我想這棵老槐樹不就是華夏兒女的“親情樹”嗎?有了這棵樹,多少海外游子回歸祖國,為它培土,澆水,為它修枝,剪葉;多少華人華僑尋根問祖,為它播撒中華的火種;多少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中國人,為她信守著一顆不變的中國心。
哦,“親情樹”,我故鄉(xiāng)小院里的老槐樹!今年的中秋之夜,我還將守著這棵中國根,遙望東南,期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選自“人民網(wǎng)”,有刪改)
情感共鳴:
一棵槐樹,春去秋來,飽含了多少思念和期盼!一棵榕樹,寒來暑往,寄托了多少牽掛和期許!不約而同地種下相思之樹,又有著多少默契!心有靈犀一點通!可是,一道淺淺的海峽,硬是阻斷這未了的情緣,有如天人永隔!這叫人如何度日?海峽兩岸,又有多少故鄉(xiāng)情、父子情、手足情、師生情……淹沒在這無聲的淚水里!
閱讀思考:
1.簡析槐樹與榕樹的象征意義。
2.依據(jù)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中“后來啊/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zāi)梗以谕忸^/母親在里頭”的意境,描摹奶奶思念時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