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有邏輯重點,散文詩有沒有描寫重點呢?看了劉克襄的《熱帶雨林》,你就會找到答案。
劉克襄是臺灣環(huán)保文學的主要作家之一,他寫的散文許多是他長年累月跟蹤鳥類活動的真實記錄。
“在赤道與北回歸線問的一個小島旅行。潮濕而高溫的綠,在空氣中,不停地飽滿。一連五日,我們穿過雨林。沒有雪與草原,夢已失去冬眠。”有方住,有地點,既準確,又形象,特別是“飽滿”、“失去”二詞用得非常好,給人一種詩意的現(xiàn)場感,不能不讓人佩服。
然而,作品的重點卻不在開頭而在中間:“隊里的鳥類學家來這兒尋找一種特有的角鶚,它已瀕臨絕種。每當夜幕低垂,我們便模仿它的鳴叫,但只聽見自己微弱的聲音,一去不回。當?shù)氐耐林驅дf,沒有聲音,森林就會消失。”鳥類學家之言,增加了作品的知識性——進正是劉克襄這類作品的一個鮮明特點:模仿角鸮鳴叫,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整個場面(潮濕而高溫的森林)立即活躍起來,美的愿望、生的努力盡在其中了。
結句帶給我們的是憂患與寬慰:“于是,我又憂心地失眠了,整個晚上,只是把臉頰貼著地球,并且伸出手臂,彎過去,緊緊抱著。”這多像一幅宣傳畫:保護環(huán)境,救救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