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趙佶工書畫,精于茶道,是歷史上唯一著文論茶的皇帝。
宋徽宗的茶文原名《茶論》,因為著于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公元1110年),后人又稱《大觀茶論》,全文約3000字,言簡意賅,論述全面,見解精到,內(nèi)容有緒論、地產(chǎn)、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勺、水、點、香、色、藏焙、品名、外焙20個名目,是北宋專業(yè)的茶文化專著,同時也是繼陸羽《茶經(jīng)》之后最權(quán)威的和影響最深遠的茶文化專著。
《茶論》所涉及的茶產(chǎn)地,以當時的建安(今建甌)北苑茶園為主?!恫枵摗范嗵幪岬浇ò驳牡孛?,如建溪、壑源,還有大嵐、碎石窠、石窠等10處茶園。這些地名,均在宋時建安境內(nèi)?!恫枵摗贰捌访?、“外焙”兩節(jié)中,全是論述建安大茶戶戶主、茶園和茶品。而在茶品中,最引人關(guān)注的是白茶。
很多文章論及白茶史時,均等會引用《茶論》的內(nèi)容?!恫枵摗分杏小鞍撞琛币还?jié),說白茶是一種不同于一般的茶樹,當時產(chǎn)量及少,加工技藝高,但品質(zhì)很好,“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比也”。這里說的白茶指的是一種葉芽偏白的茶樹。
根據(jù)《茶論》所述的概念,當今的白茶有武夷山的白雞冠、浙江的安吉白茶、寧波的印雪白茶等,有人認為是這些品種均為當?shù)毓糯鱾?。事實上,真正的白茶原產(chǎn)地應(yīng)在古代建安。比《茶論》還早的茶葉專著《東溪試茶錄》(公元1064年前后)在“茶名”一節(jié)中有詳細記載:“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茶,民間大重,出于近歲,園焙時有之。地不以山川遠近,發(fā)不以社之先后。芽葉如紙。民間以為茶瑞,取其第一者為斗茶,而氣味殊薄,非食茶之比。今出壑源之大窠者六(葉仲元、葉世萬、葉世榮、葉勇、葉世積、葉相),壑源巖下-(葉務(wù)滋),源頭二(葉團、葉肱),壑源后坑-(葉久),壑源嶺根三(葉公、葉品、葉居),林坑黃際-(游容),丘坑-(游用章),畢源-(五大照),佛嶺尾-(游道生),沙溪之大梨沶上-(謝汀),高石巖-(云擦院),大梨-(呂演),砰溪嶺根-(任道者)?!睎|溪是建安河段名,文中“壑源”、“林坑”、“沙溪”等均是建安茶區(qū),括號內(nèi)為有種植白茶的茶戶。
由此可見,早在宋時,建安就有較大數(shù)量的白茶種植和生產(chǎn),并且因其品質(zhì)優(yōu)異而受到特別重視。這種情況其它茶著中均無記載。至于現(xiàn)代白茶,如政和大白茶、福鼎大白茶等,與《大觀茶論》中所述的白茶。并非同一品種。政白、福白的茶芽本身不白,而是有一層白茸。有趣的是,三地在論及白茶史時,都會引用《茶論》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