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大概是現(xiàn)代人最耳熟能詳?shù)目鬃拥慕陶d之一。2003年秋拍,中國嘉德以6.6萬元拍出了一組清乾隆時期的象牙雕擺件——三只猴子分別用雙手捂著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嘴巴。看到它們的中國人,大概都能在第一眼就明白其哲學(xué)內(nèi)涵,然而,這三只睿智的猴子背后的故事,卻遠遠超出了中國一國或儒家一派。
“庚申會”的守夜人
雖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哲學(xué)思想來自孔子,但“三勿猴子”的形象卻被公認為起源于日本。有人認為,最早創(chuàng)作“三勿猴子”形象的是將佛教天臺宗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最澄和尚。然而,在最澄和尚圓寂后的近700年里,人們沒有找到任何與“三勿猴子”有關(guān)的記載。
到了室町時代晚期,“三勿猴子”的形象開始頻繁出現(xiàn)在被叫做“庚申會”的慶典儀式的石雕上。庚申崇拜是一種起源于中國道教,之后被日本的佛教徒所接受的民間信仰,其教義認為人的體內(nèi)有“三尸”,它們知曉人類所有的善行和惡行,每逢庚申日的夜晚,在人們?nèi)胨?,三尸會離開人的身體,去向天帝報告。對于那些作惡的人,天帝會決定讓他們生病、折壽或直接送他們?nèi)ヒ婇愅?,以示懲罰。因此,其信徒總是努力行善不作惡,那些不那么清白的人則在庚申之夜不睡覺,這是唯一讓三尸不能離開他們的身體去天庭的方法。
這種庚申之夜的守夜儀式起源于平安時代,那時還只在貴族階層流行,因此庚申會更像是某種形式的交際聚會。到了江戶時代,庚申會在普通百姓中間也流行起來,并增加了兩個守夜神。其一是六臂的青面金剛,其二就是“三勿猴子”。
在日本,“三勿猴子”分別叫做Mizaru(不看)、Iwazaru(不說)、Kikazaru(不聽)。而這三個詞的后綴“zaru”(不)的發(fā)音與日語中“猴子”的發(fā)音類似。有人認為,這些文字游戲讓人們相信,這三只猴子能夠讓三尸和天帝看不見、聽不見也不能說出人們的惡行。但這種解釋未免太過于牽強,事實是,人們并不知道“三勿猴子”究竟是怎么進入到庚申崇拜中的。
起源之謎
江戶時代許多廟宇的石雕中出現(xiàn)了“三勿猴子”的形象,它們通常出現(xiàn)在青面金剛的周圍,并且最初只是一只或兩只,最后才變成三只。這也許證明日本的“三勿猴子”與孔子的“三勿”教化并沒有直接關(guān)系。然而有趣的是,在日本日光鎮(zhèn)東照宮神社“神廄舍”的墻上有八面雕刻,傳說是左甚五郎所作,以猴子的故事寓意人的一生,并將儒家“慎獨”一類的行為規(guī)范融入其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只猴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的石雕。
如果從左甚五郎的石雕來看,日本的“三勿猴子”的確起源于儒家學(xué)說,但其石雕比有猴子形象的“庚申石”晚了約100年。因此我們或許可以猜測,是否“三勿猴子”起源于“庚申會”,但卻被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人與“子曰”聯(lián)系在一起,升華了其精神內(nèi)涵?事實究竟如何,現(xiàn)在恐怕很難考證了。
還有一種未經(jīng)證實的說法是,“三勿猴子”起源于非洲。有些人認為現(xiàn)在能夠見到的以“三勿猴子”為主題的非洲工藝品是“紀念品工業(yè)”的產(chǎn)物,也許你看到索馬里發(fā)行的“三勿猴子”的錢幣時也會產(chǎn)生同樣的質(zhì)疑。如果的確如此,那么這究竟是早期貿(mào)易交往的產(chǎn)物,還是我們與非洲人的祖先有著共同的智慧?
繼續(xù)說開篇提到的清乾隆象牙雕擺件。雖然我們?nèi)耘f傾向于認為“三勿猴子”的概念來自孔子的箴言,但我們的確很少見到中國以此為主題的藝術(shù)品。這個乾隆時期的象牙雕擺件也許是受了日本工藝風(fēng)俗的影響。另外一個“三勿猴子”并非中國本土產(chǎn)品的證據(jù)也許是這樣:《論語》中的原文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而我們卻很少見到“四勿猴子”的形象。
古老中國智慧的現(xiàn)代演繹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勿聽”“勿視”“勿言”的猴子不是永遠睿智的。因此,我們見到“聽”“看”,但“勿言”的三只猴子,以及“聽”“看”“言”的三只猴子。民俗學(xué)家阿徹#8226;泰勒教授曾寫到一則古羅馬諺語,并追溯到約公元前1300年的一場布道及14世紀的拉丁文民間傳說集《羅馬人傳奇》:聽、看、緘默,如果你想要平靜的生活。到了21世紀,這一諺語大概要變成“兼聽、兼看,并為了自由吶喊,如果你想要平靜的生活”。
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的祖先有著無與倫比的智慧,而我們傳承了這些智慧。然而,當(dāng)我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亨廷頓海岸一個名叫Steve Wild的普通美國青年家中,看到刻在棕櫚樹上的三只捂著眼睛、耳朵和嘴巴的猴子時,當(dāng)我們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看到三個金發(fā)美女?dāng)[出“勿聽”“勿視”“勿言”的姿勢自拍時,我們大概不能再說,這古老的智慧是只屬于我們的、屬于中國的了,它早已成為全人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