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好的藝術要與社會主流保持距離
拜金主義和主流化正在當代藝術蔓延,眾多的藝術圖像越來越跟時尚雜志的趣味沒有什么區(qū)別,不少成名藝術家將自己大部分精力用于市場經營,津津樂道成為達官貴人和新富階層中的一員,藝術語言抄襲模仿現成的照片和著名形象,藝術創(chuàng)作變成制造空洞的符號,再使用藝術史理論解釋這個符號,使其變成可以高價銷售的著名符號,藝術創(chuàng)作變?yōu)槌膳a和復制,藝術作品商品化和金融化,藝術家企業(yè)家化。
這已經違背了過去二十年基本的價值觀和藝術精神。藝術盡管具有時代性,但基本價值觀不會改變,藝術的基本價值觀就是它必須與主流社會保持距離。如果藝術與主流社會沒有距離,那么藝術必然是官方藝術或者商業(yè)藝術。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真正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精神反省的偉大藝術不可能是在官方或者商業(yè)體系中產生,官方和商業(yè)體系只能接受來自前衛(wèi)、邊緣和反叛藝術的合法化,但它本身必然不能容忍真正具有叛逆和現實批判精神的藝術。
當代藝術圍繞市場問題產生的爭論,實質上是圍繞著“是否要重新與主流社會保持距離”這個問題為焦點。一部分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曾經堅持叛逆和邊緣立場的藝術家和批評家,在九十年代末以來開始為中國主流社會所接受,他們的作品進入了官方雙年展,有些人被美術學院聘為教授或客座教授,有些人成為被公眾媒體追逐報道的明星,這些八十年代藝術新潮運動和九十年代地下藝術運動的藝術群體目前正在主流化,并在經濟上成為富翁藝術家。
這個由邊緣走向主流的藝術群體實際上不太可能與主流社會保持距離,因為他們本身已經是主流社會的一部分。這個群體試圖利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名聲和市場基礎,獲取藝術品銷售的暴利,但他們的藝術在近十年沒有進步,只是一味復制和生產十幾年不變的圖像符號。這個群體試圖從原來的邊緣位置轉型成社會名流,他們的藝術和生活方式實際上已經商業(yè)化了,但在公眾媒體上仍然在宣傳自己是前衛(wèi)藝術的代表。
他們?yōu)槭裁匆郧靶l(wèi)藝術代表的名義進行藝術的商業(yè)化,因為當代藝術的商業(yè)化是一種象征資本的生產,藝術品銷售的高額價格在于這個作品具有前衛(wèi)藝術代表的身份簽名,至于這個作品是否很有創(chuàng)造力則不重要。這就在中國發(fā)生一種曠世未有的奇觀,即曾經前衛(wèi)的群體已經與社會主流沒有距離了,但這個群體還在聲稱自己是與社會主流保持距離的前衛(wèi)代表,這種實質上商業(yè),但依然能夠在公眾領域扮演前衛(wèi)藝術代表,其原因在于中國現代藝術長期缺乏社會啟蒙,使得公眾與專業(yè)藝術圈有一個知識背景上的時間差,即專業(yè)藝術圈已經覺得這是十年前的過時藝術,公眾、媒體和投資人才剛剛開始覺得這種藝術很前衛(wèi)。這是目前當代藝術比較容易在中國社會產生一種欺騙性的主要原因。
艾未未:單純的經營和投機是有缺陷的
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仍然是一個無序、無結構狀態(tài)。中國的這些藝術是在國際市場是被炒得很厲害,每個人都在
談價錢的事情。每年大學都在招生,幾萬人在那里報名,認為藝術是個賺錢的途徑。就好像全中國都在做菜,但是中餐并沒有變成一個有控制、有標準的、很具有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菜,仍然是個沒有規(guī)矩的東西。
中國當代藝術目前沒有很好的收藏階層,也沒有相應的評價體系。中國的藝術批評家當然是屈指可數的那么幾個人,那幾個人本身水平就有限——這不是他們個人的問題,我覺得中國整個知識分子階層在中國社會的變革過程中都是缺位的,理性的思考和批判的能力和形而上思考的能力和另類思考的價值觀,都不存在。這個是很大的問題。這個是要付出代價的,民族就是要付出代價。你的創(chuàng)造力,你的精神的強度,你的看問題的尖銳程度,你的思考的建設性都嚴重地受到挫傷。
天價走勢,“謊言共同體”,假拍,這些藝術圈的“傳言”都具有某種真實性,和確定性,在中國朝著任何一個方向去懷疑都是可能的,因為這個社會是個極端缺乏倫理道德、基本的標準、責任的社會,毫無疑問,從假藥、假酒等等一切假的東西看,這是全面崩潰的一個社會,文化和以文化為幌子的都沾著整個社會的缺陷,是擇不凈的一件事。
當代藝術在中國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供養(yǎng)體系的?,F在起哄架秧子的所謂的收藏家開始有了,多數是沒有任何當代藝術文化的意識背景的。不是說不可以,當然可以,這也是一種文化,只是說相對而言薄弱,當然還有是為了經營和投機,商機很多。由于這些收藏家不具有展示和評價的功能,所以作品被收藏之后,就和社會沒有關系了,作品像被扔在黑洞里了,不像國外的收藏家,可以把作品放到博物館,博物館要靠收藏家提供藏品,收藏家會把最好的作品主動地放到博物館里。中國的收藏家影響不了博物館,博物館體制是國家的,不需要好的作品,中國的博物館仍然在靠出租自己的面積來獲得資源,這和一個進城的民工來靠出租自己的身體和時間來獲得工資是沒有差別的。在文化問題上這個國家是沒有尊嚴可談的。文化機構無法靠獨立的資助來獲得他的文化判斷,只能靠出租場地,這是中國的事實,這個事實一天不改變,中國是沒有文化尊嚴的。
張建新:市場“寵兒”緣何成為大眾“棄兒”?
中國當代美術作品是中國藝術品市場中最受追捧的“寵兒”。一部分當代美術家的作品已經走出國門,走進世界拍賣行業(yè)的中心。價格飆升,市場熱賣,一時世界藝術品市場都以談論中國當代美術為時髦,中國藝術品投資領域也傳誦著中國當代美術作品屢創(chuàng)新高、迅速增值的童話。然而透過中外關于中國當代美術熱捧和熱炒的迷霧,藝術品市場最受追捧的中國當代美術并未得到社會公眾的寵愛和青睞,甚至有些外熱內冷、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尷尬。
近年來,投資理財成為社會時尚。中國投資理財產品不多,除證券和房地產之外,藝術品投資在21世紀初終于進入了經濟視野,成為新興的投資項目。中國當代美術作品的市場價格曾經被嚴重低估,借助于外國經營當代美術作品的成熟理念和商業(yè)模式,中國當代美術作品成了新一輪熱炒的對象。由于國際大機構、社會大資本的介入,這一輪的運作相當成功,一部分中國當代美術作品價格陡然拉升,示范效能不斷放大,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場接盤,美術作品收藏已經讓位給美術作品投資。中國當代美術作品隨著入場資金的流動而輾轉于不同的拍賣行和經營機構的庫房,進入公眾視野卻沒有進入公眾空間,說到底還是少數投資家、經紀人自娛自樂的市場。即使這樣,他們關注的仍然是中國當代美術作品的市場價格,而不是美術作品的藝術創(chuàng)新。沒有藝術創(chuàng)新的支撐,當代美術作品飆升的價格就成了空中樓閣。
如果說關注中國當代美術作品市場價格的主要是小眾投資者的話,那么關注中國當代美術作品藝術的也主要是小眾圈內人。從總體上說,相當一部分當代藝術家的深刻思想和先鋒理念仍然沒有找到走向大眾、影響社會的切入點和適當的表現形式。一些人脫離中國國情和社會公眾生活,一味追求驚世駭俗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表現;一些人按照西方的思想理念和國際“前衛(wèi)”的表現方式,詮釋時代精神、民族意識。實際上自己亦不知所云,卻要故作高深,然而曲高和寡,應者寥寥,其影響力可知也。
任何一種商品、任何一個行業(yè)都離不開社會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公眾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衣食父母,作為特殊商品的中國當代美術作品也是一樣。由于極少數當代美術家不耐煩面對社會公眾去啟蒙和交流,他們也遭到了社會公眾的強烈報復,相當一部分社會公眾至今對一些當代美術作品的深刻思想和驚世駭俗深感不解。就在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市場熱賣之時,中國當代美術作品80%以上都是垃圾的聲音仍然時隱時現,市場的“寵兒”成了大眾的“棄兒”。
由現狀來看,中國當代美術作品的投資者和收藏者都屬于業(yè)內所稱的“高端客戶”。中國當代美術品的消費結構也呈金字塔形狀,處于塔頂的高端客戶畢竟有限,中產階層是購買中國當代美術作品數量最多、實力最大的金字塔主體。如果中產階層無力購買,而且由于中國當代美術作品是垃圾還是藝術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也不敢貿然入市購買的話,那么火爆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如何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
磊子:抵制資本強權
關于資本與當代藝術的緊張關系問題。討論已經很多。資本強權反映在當下藝術市場,直接影響到藝術生產、展覽、收藏和評價。當我們冷靜觀察、嚴格分析下去,就會發(fā)現藝術意義話語幾乎被經濟價值話語操控,藝術作品的品位價值判斷越來越不在批評家這里。資本在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僅僅是一個分析符碼,從文化的象征資本到經濟資本的運作,用布迪厄的話說是一種“煉金術”,但是資本強權則帶有明顯的罪性,是一種不斷擴張的制度化貪婪和暴力。
如何認識資本強權?資本強權是經濟全球化負面邏輯,經濟全球化本來是指各國生產經營活動通過世界市場形成的跨越國界的融合,是各國經濟聯系和經濟依賴程度的高度化。經濟全球化以資本無限增值和擴張本性為根本驅動力,以世界市場的形成為根本前提,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它雖然可以惠及世界,但對各國產生的影響并不相同。經濟全球化的主角之一是大型的跨國公司,在藝術市場領域的主角是跨國拍賣公司、超級收藏機構。在當今的世界經濟格局中,跨國公司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某些超級跨國公司的經濟影響力甚至超過了中等規(guī)模的國家。不可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中,有些跨國公司違背人類基本的道德倫理底線,或者瘋狂掠奪后發(fā)展國家的能源及各種資源,或者將垃圾、有害農藥、有危險的基因產品等傾銷到窮國,亞洲、拉丁美洲、非洲的許多國家成為其犧牲品。美國“恐龍式”的超級跨國公司在世界百強中占有三分之二,在中國的投資最多,陸續(xù)被曝光的惡行也最多。這些公司在中國的行為,與他們在西方的行為截然不同。他們在有法律的地方遵守法律,在沒有法律的地方為所欲為,甚至連起碼的道德倫理都拋棄了。人們開始質疑,依托于西方的文化、道德、宗教信仰及經濟規(guī)律的跨國公司,是否可以僅僅為了賺錢便為虎作倀呢?資本強權在藝術市場的反應,我僅舉一個案例,根據國際藝術拍賣市場透露的信息,少數寫實的媚俗格調的油畫作品據說在不遠的將來會突破一億人民幣,現在的拍賣紀錄是1000多萬人民幣。由此看來,策展、傳媒不斷炒作的幾大“天王”,壓根就是資本造神——肆意與市場聯手“打造”藝術“財神”。顯然,這種現象對于那些堅持自由實驗而基本生存仍然貧困的藝術家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
你如果想看過去20年的中國當代優(yōu)秀藝術作品的原作,絕大部分在國內已經看不到了。一些錄像藝術作品被國外收藏,等于被冷凍起來,因為奇貨可居,收藏者既不投放音像市場發(fā)行,又不對教學和研究開放。好吧,你要作研究、作評論,只有光碟刻錄的靜態(tài)圖片,其實等同商品海報宣傳。長此以往,用不了多久,象798藝術區(qū)和宋莊畫家村將會被少數幾家資本雄厚的超級畫廊、藝術館或收藏機構徹底壟斷、竭澤而漁、一網打盡。這絕對不是危言慫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