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造化之中,萬妙四伏,眾美皆在。
山水之觀依托形式有二:一為造化之物境;一為紙上之丘壑。前者是生活,后者為“畫”。
畫家
在山水間徜徉。探究、觀照造化之中美之存在價值,應(yīng)時時經(jīng)意,處處留心;無所不觀、無微不至,以使“觀”——“感”——“化”三者步步為營,層層遞進,而后使山川之美釀為畫意。此當為畫家精神境界載體,一如破繭化蝶升華之前奏,是其觀望山水的主旨與歸宿,為“畫”之發(fā)端所在。山水靈秀,動靜在胸,遂集中手段,解衣盤礴,盡全力出之。筆墨之所至,宏觀探道,微觀求真;輕重緩急,剛?cè)岵⑴e;蒼潤相生,繁簡錯落;荒率處求嚴謹,精準處求無意;滿紙山川煙云,一展天真生活,此即為“作品”,當為畫家觀望造化而心手合一之所得也,亦乃快事矣!
觀者
自然景物因納入人之審美而稱景致,“作品”亦需觀畫者吟賞,于畫家同思互動、將心明心、以情達情后,方可稱“畫”。觀畫者,心地與畫者同,亦為美麗山水守望者,與畫家徹悟自然山川之心通。觀者,見于紙上山川,亦應(yīng)與畫家同游萬象于筆墨情趣、似與非似之間。情之所至,一石、一水、一枝、一月均于無言對語中靈犀相通。當是時,觀者、畫者其心、境一也,乃不覺蹈之舞之,忘形于天地而不知肉為何味矣!
觀望山水之理在于愉悅性情,造就人格;在于苦行、苦悟后的個性滿足——“樂”。仁智者樂乎山水當有此意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