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之大,無奇不有。一條不起眼的
小蚯蚓,使范銳強完成了由賣花木的“游商”到蚯蚓批發(fā)商的“蛻變”,二年內給他帶來近五十萬的財富。
閑談覓商機
范銳強原來在花鳥市場大舅的門面邊搭了輔攤,賣的無非是根雕、石盆等尋常之物,有時幾天開不了張。沒生意時,他常幫大舅給花灑水,發(fā)貨,百無聊賴中,還看報打發(fā)時光。
有一天,兩個顧客看了兩盆同樣的闊葉植物,一盆長勢喜人,另一盆色狀稍差。大舅解釋道,除了施肥和光合作用外,那盆長勢好的有蚯蚓松土,能較好地保持土壤的透氣性。這位顧客嘆道,看來小蚯蚓功勞不小哇!另一位顧客則隨口說道,這算什么。我的一個朋友在漁具市場專門賣蚯蚓發(fā)了大財呢!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范銳強心有一動,問了大致的攤位地段,趕過去悄悄觀察,一處不顯眼的小門面,擺著幾大盆蚯蚓,批發(fā)價十三元一斤。遞煙,套近乎,店主對貨源來自那里,有啥用途等內情守口如瓶。越是這樣,范銳強越是覺得有賺頭。他上網(wǎng)查詢后才得知,蚯蚓是從北方養(yǎng)殖基地批來的,價格約為八元一斤。顧客買回去去作魚餌零售,也是鱔魚和青蛙的“精飼料”。他決定轉行,改賣蚯蚓。
一年成熟手
貨源地有了,市場也有了。當務之急是找到一個合適的攤位。漁具市場客流量大,攤位寸土寸金。為了避開競爭,他跟大舅借了款,在離漁具市場不遠的電子城外面租了個攤位。
為拉客戶,他請了個小工看店,整天在那家蚯蚓店不遠處“轉悠”。逢到有潛在的顧客,他趕緊遞上自己的名片,稱價格可以便宜一到二元。開始顧客不信,認為他不專業(yè)。他不恥下問,問進得最多的蚯蚓是多大的個,啥時是要貨的旺季。見其誠懇,顧客說著話就跟著進了他的店。慢慢地,范銳強就小有了名氣。
商經(jīng)靠摸索,也靠勤奮。范銳強先考察了蚯蚓養(yǎng)殖基地,簽定了供貨合同,接著參觀了鱔魚和青蛙養(yǎng)殖場。頭腦活、有文化的范銳強對買賣兩頭了解得很透徹。他知道養(yǎng)蚯蚓得用豬糞,炎熱的夏季還得給蚯蚓保濕。鱔魚“吃相”狠,要量大;青蛙“細嚼慢咽”,顧客要的蚯蚓個頭偏小些。入業(yè)僅半年,范銳強說的都是“行話”,按需進貨。銷售額最高的一個月,他賣出三萬多元的蚯蚓,客源相當穩(wěn)定。
有了積累,他又“殺”回了漁具市場,用較高的租金“盤”下了一間旺鋪。范銳強舍得跑,只要是全國各地有大型垂釣和漁具用品展銷會,逢會必去,廣結商緣,多摸信息?,F(xiàn)在,店里增加了韓歐系列暢銷的垂釣產(chǎn)品。他還準備在老家開辟一個蚯蚓養(yǎng)殖基地。這樣一來,貨源不受制于人,地域和價格上更有優(yōu)勢,獲利更多。他相信,后來者不僅能居上,只要勤奮、懂行,待顧客真誠實在,就能超越同行,做成業(yè)內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