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8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的金融危機已成為全球經濟的頭等熱點。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美國最大保險商AIG集團陷入困境、美國老牌金融機構美林被美洲銀行收購、摩根士丹利與高盛宣布轉為銀行控股公司。壘球股市不斷深度下挫。美國前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冠之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
面對這一重大國際形勢,本文深入探究的問題包括:國際金融危機由何引發(fā)?給世界帶來了哪些影響?應引起怎樣的反思?根本解決之道是什么?
美國金融危機由何引發(fā)?
自2007年夏天,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fā)以來,隨著問題不斷惡化,人們紛紛回溯危機根源,許多專業(yè)人士一致認為,這皆由美國住房市場和金融業(yè)的瘋狂投機炒作活動所致。在某種程度上,恰恰是住房和金融的雙重投機釀成了目前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的局面,并造就世界金融穩(wěn)定難以承受之重。
2006年以前,美國住房市場在長達5年的時間里保持繁榮,隨著房價不斷攀升,市場投機現象越來越嚴重,加上一些銀行在貸款審查程序上“放水”,大量收入較低、信用紀錄較差的人群也加入了貸款購房者的大潮,成為所謂“次貸購房者”。這部分購房者存在極大還貸違約風險,為危機日后全面爆發(fā)埋下了隱患。
與此同時,不少金融機構搭上了住房市場繁榮的“便車”,在金融創(chuàng)新的名義下開發(fā)了越來越多與住房抵押貸款相關的資產支持證券和金融衍生品,其種類、規(guī)模和復雜性均令人瞠目結舌。
美國刺激房地產消費的政策給經濟帶來繁榮,但也累積了泡沫,而泡沫沒有不破滅的,這就出現了美國次級抵押市場危機。金融創(chuàng)新非但沒能分散和抑制風險,反而加重了風險,使次貸危機引發(fā)連鎖反應,導致一場國際金融危機。
隨著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美國金融業(yè)陷入新一輪風暴。繼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后,美國第三大和第四大投資銀行——美林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也陷入困境,前者被美國銀行收購,后者則被迫申請破產保護。連續(xù)14個月來,由美國住房市場和金融業(yè)瘋狂投機引發(fā)的危機持續(xù)惡化,對世界金融穩(wěn)定和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了嚴重威脅。
金融危機帶給世界哪些影響?
全球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二十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資產價格泡沫破滅,引發(fā)了房地產和股市的崩潰,日本經濟陷入了長達10年的停滯。已經持續(xù)一年時間的美國次貸危機是否會引發(fā)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放緩甚至陷入停滯?從目前情景看,前景不容樂觀。
據統(tǒng)計,自2007年年初以來,全球金融機構已經宣布的與次貸相關的虧損資產總計已經達到了5000億美元,過去一年全球股市因信貸市場崩潰所蒸發(fā)的市值高達11萬億美元。
專業(yè)人士指出,縱觀美國次貸危機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市場投資者對風險類資產偏好度降低,引發(fā)全球債券市場調整,其二,市場對未來經濟增長信心下滑,美元匯率受到打擊,市場擔心次貸風波將引發(fā)美國經濟衰退,其三,市場擔憂引發(fā)美國及壘球股市大幅下跌,其四,由于美國經濟對全球的巨大影響力,美國次貸風波通過金融衍生產品迅速向澳洲、歐洲乃至全球蔓延。
GIC副董事長、曾任新加坡副總理的陳慶炎在日內瓦發(fā)表講話時表示,未來幾年壘球經濟增長可能很疲軟,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可能會抬頭,全球可能面臨“日本式”經濟停滯。
美聯儲前任主席格林斯潘發(fā)表言論表示,從去年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崩潰開始的這場金融危機可能是“百年一遇”的,將導致更多大型金融機構倒下,引發(fā)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他預計危機可能仍將持續(xù)相當長時間,并繼續(xù)影響美國房地產價格。他認為,這場危機將持續(xù)成為一股“腐蝕性”力量,直至美國房地產價格穩(wěn)定下來;危機還將誘發(fā)全球一系列經濟動蕩。當被問及美國躲過經濟衰退的幾率能否超過五成時,格林斯潘回答說,他認為這一幾率小于50%。
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分析指出,受金融危機的侵襲,發(fā)達國家將不可避免地進入一個衰退期。此外,金融危機不僅會導致全球經濟放緩,還會引起發(fā)展中國家的危機。
全球信心指數直線下跌
金融危機本質上是人們的信心危機,信心危機造成一連串反應,致使金融危機不斷惡化。如美國目前正在發(fā)生的情景:當有一兩家機構破產時,大家對所有金融機構都產生了懷疑,信心大減,于是信貸緊縮,投資放慢。其次,房地產泡沫破滅后,股市猛跌,受財富縮水效應影響,人們開始過窮日子。
美國彭博社編制的專業(yè)全球信心指數顯示,今年10月份該指數從上月的11.3大幅下降至4,是去年11月開始編制該指數以來最低值。
全球信心指數直線下跌在深層次影響著壘球經濟的走向,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無論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貧困國家,都是世界大市場中的一部分,當越來越多的人對未來經濟持觀望、悲觀態(tài)度時,創(chuàng)造力、生產力會受到極大打擊,人們的情緒低落,經濟也隨之失去活力。
發(fā)達國家遭受雙重打擊
金融危機給歐美發(fā)達國家人民帶來的打擊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先是家庭資產大幅縮水,然后面臨大規(guī)模裁員,直至引發(fā)人們的各種心理問題、精神危機。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馬克·贊迪的預測,從去年10月以來,美國普通家庭資產凈值總共減少了大約6萬億美元,相當于每戶家庭減少大約5.5萬美元。
隨著金融危機影響加劇,歐美國家失業(yè)率步步攀升。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今年9月,美國企業(yè)裁員已經超過15萬人規(guī)模,為5年多來最快步伐。歐盟統(tǒng)計局報告則顯示,今年8月以來,歐元區(qū)失業(yè)率達7.5%,遠高于美國的6.1%。
在人們的心理與精神層面,今年年初曾有調查顯示,歐美人懼怕失業(yè)的程度高于懼怕死亡。金融危機,造成大規(guī)模人員失業(yè)的同時,社?;鹨苍诖蠓鳒p,這給普通人們生活質量與生存保障帶來的打擊可想而知。金融危機帶來的強大挫敗感讓歐美人難以承受。10月,在歐洲,心理咨詢電話響個不停;在美國,因受到失業(yè)等精神打擊而自殺的案件頻頻發(fā)生。世界衛(wèi)生組織警告說,金融危機可能引發(fā)更多精神健康問題。
貧困國家面臨兩面夾擊
近日,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表示,“今年已有1億人重陷貧困,這個數字還在增長”。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全球金融危機危及我們所有工作,包括資助發(fā)展、社會事業(yè)開支以及旨在改善最貧困人口生活的千年發(fā)展目標。”貧困國家人民生活前景愈發(fā)堪憂。
金融危機給貧困國家?guī)淼挠绊?,直接觸及人們的生存底線。內憂糧價、外患救援是當前最好的寫照。
內憂糧價:美元貶值、次貸危機后金融衍生品市場萎縮使得大量資金涌入大宗商品及農產品期貨市場,導致大宗商品及農產品價格不斷攀升。國際商品價格上漲影響了壘球經濟,引發(fā)全球糧食危機。聯合國糧農組織近期在圣地亞哥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由于壘球糧食價格大幅上漲,拉美地區(qū)面臨營養(yǎng)不良問題的貧困人口數量比去年增加了600萬人,使拉美地區(qū)通過多年努力取得的減貧成果付諸東流。據世行估計,食品價格上漲使今年世界上遭受營養(yǎng)不良問題的人口增加了4400萬。
外患救援面對金融危機,許多國際救援機構深陷經濟困境,自顧且不暇,何暇顧他?今年10月,主要負責兒童救濟工作的世界宣明會工作人員表示,該組織正在計劃裁員,這將對其援助活動造成不利影響。國際援助合作署秘書長格拉塞爾表示,金融危機可能影響到該組織的資金來源。上述機構主要為世界貧困人口提供食物、醫(yī)藥等援助。相關負責人表示,對貧困人口的援助已經開始減少,貧困國家將在幾個月后感受到這種情況造成的整體影響。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官員佩爾-恩吉巴克7月警告說:“如果我們不能短期內獲得2800萬美元來幫助埃塞俄比亞兒童,他們將會死去?!?/p>
有國際評論表示:金融風暴夾帶糧價竄升和援助缺失兩股巨力,對貧困國家雙面夾擊,不知還會有多少窮人為富人犯的錯搭上自己的性命。
金融危機引發(fā)我們怎樣的反思?
關于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內在機理與邏輯、未來舉措與行動,金融學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等專業(yè)人士已經從技術層面做了很多研究、思索,提出了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案。然而,將這一看似突發(fā)性的事件放大到更為廣闊的時間、空間背景上,我們應該有更為深層次的思考,這就是關于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反思。
對生活方式的反思
世界的經濟衰退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fā),美國的金融危機由美國房地產市場崩潰導致,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崩潰雖然有很多“邏輯缺失”、“技術缺陷”、“監(jiān)管缺位”,但在實體層面、基礎層面,是美國人民的消費能力已經不足以支撐其消費欲望,超前消費、透支消費、奢侈消費的生活觀念遭到空前置疑。
中國人的消費觀念中自古就有“量入而出”、“勤儉治家”的傳統(tǒng)美德。這種觀念,雖然在某種層面上造成了我國儲蓄多、消費少,經濟發(fā)展的內需力不足等問題,但國庫充足、家庭儲蓄充足仍然是中國經濟長足、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保障。
在經濟層面,過度儲蓄與過度消費,都對經濟增長具有不利影響,但相對而言,過度消費比過度儲蓄給經濟社會體系造成的影響更深遠、更隱藏、破壞力也更大。儲蓄可以轉化為投資以及新的生產力,也是人們應對不可知的未來積攢的一種強大保障和信心;消費尤其是物質層面的奢侈、奢華型消費,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浪費資源和浪費生命,比如,一個人在滿足基本溫飽的前提下,不可能因為比別人多吃一斤肉就多長一斤的智慧,而且,當一個人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毫無目的和價值的休閑、消遣、娛樂上,也意味著其創(chuàng)造、生產、學習的時間與能力在同比下降。其實,歐美人在過度消費、休閑的背景下同時暴露出的是其創(chuàng)新力、生產力、競爭力在實體經濟層面、繼IT技術革命之后未能有更大的突破,而亞洲等新興國家在生產效率、產品品質、科技研發(fā)上卻是突飛猛進,世界經濟格局正面臨新的變革。
由人們的消費模式到生活模式,實際上,我們追求的一種理想圖景應該是消費、儲蓄、投資、創(chuàng)造性的生產在動態(tài)中保持一種相對平衡,即生態(tài)循環(huán)型的生活模式,我們消費多少,應該首先取決于我們創(chuàng)造多少,而我們創(chuàng)造的財富,除了滿足當下基本的物質需要外,更多地應該投資于未來,武裝自己的精神、智慧、知識,轉化為更加強大的財富生產力,而非財富符號本身。
對生產模式的反思
美國的金融危機涉及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兩個層面,實體在下、虛擬在上,實體如果不實,上面的虛擬就會演變成越來越大的泡沫。在虛擬經濟方面,目前世界各國都從美國身上得到了深刻教訓,金融創(chuàng)新的同時要加強金融監(jiān)管,世界需要構建一個完善、有秩序的金融體系;而在實體經濟方面,我們就可高枕無憂了嗎?
其實不然,全球社會在實體經濟層面面對的矛盾更深層、更深遠、更嚴峻,從根本上說是我們對工業(yè)經濟文明的反思與置疑。進入新世紀以來,以發(fā)達國家為代表,在第三產業(yè)(服務經濟)方面獲得了極大發(fā)展,信息技術產業(yè)、金融產業(yè)尤其增長迅猛,成為壘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核動力。但從系統(tǒng)的角度看待產業(yè)結構,第三產業(yè)服務第二產業(yè)、第一產業(yè),或者說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是第三產業(yè)在實體層面的基礎,三產之間能否保持一個很好的生態(tài)平衡關系對經濟整體、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其實在美國金融危機之前,全球已經出現糧食價格上漲、石油價格飆升等不正常現象,這些問題背后暴露的則是人類由于過度掠奪和消費膨脹帶來的資源、能源危機,自然環(huán)境越來越難以支撐人類不斷增長的欲望。
工業(yè)文明的確為全世界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物質滿足,但其經濟發(fā)展方式是線型、一次性消耗、無止境擴張、無節(jié)制占有資源能源為特征的,三大產業(yè)之間并沒有形成有機循環(huán),人類從自然中獲取了最好的滋養(yǎng)。但還給大自然的卻是污染,垃圾、噪音、浮躁、張狂、目空一切,唯我獨尊……
發(fā)展為了什么、怎樣發(fā)展,這是一個國家政體要解答的問題,人類活著為了什么,應該怎樣活著,這則是地球上每個個體應該思考的基本命題。我們活著,最基本的條件懸空氣、水,糧食,并且是潔凈的空氣、水、糧食,那么。我們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主基調應該是“綠色”(生態(tài)文明的象征),而非“灰色”(工業(yè)文明的象征)的,綠色代表著生命和生命力,有長久生命力的經濟模式是融入自然,親近自然,美化與凈化自然的。當前,世界與中國經濟的邏輯已經發(fā)生轉變——服務業(yè)支撐工業(yè),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其實,確切地說,應該是反哺自然,回歸自然,從自然中汲取智慧與力量,這需要我們創(chuàng)造新的經濟發(fā)展方式,構建一產,二產,三產生態(tài)循環(huán)型的綠色經濟體系。相信這將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的主導方向。
價值觀念,社會體制的反思
一場金融危機,可以引發(fā)我們思考的問題很多,但無論是生活方式還是生產方式,都圍繞人展開,以人為本,而支配人的核心是價值觀念,進而是行為規(guī)范、社會體制。
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使人們開始重新探討人類的理想社會是什么,與理想社會相匹配的經濟模式是什么。人們如何在生命的全過程中體驗持續(xù)的快樂,幸福,人類如何與其所在的生存環(huán)境和諧相處,人類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共享,共創(chuàng)共同的精神,物質,自然家園。
實際上,這些問題,我們的先哲早已思考過并給出終極答案。近有馬克思,遠有孔子,我們追求的是和諧社會、大同社會,我們崇尚的普世價值觀是和諧,公平,正義,自由,不過,近百年來,人類過于沉迷科技手段、物質積累,發(fā)展速度,來不及認真思考這背后的起心動念。這次金融危機放慢了世界經濟的步伐,卻給了我們一個反思,溯源,回歸本我的難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