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稱“洞庭多橘柚”。橘柚生產(chǎn)的地方,實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樹不甚高,終年綠葉濃翠,仲夏開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綴系在枝頭間的果實被嚴霜侵染,丹朱明黃,耀人眼目,遠望但見一片光明。每當采摘橘子時,沿河小小船埠邊,隨處可見這種生產(chǎn)品的堆積,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園旁邊臨河官路上,陌生人過路,看到這種情形,將不免眼饞口饞,或隨口問訊:
“噯,你們那橘子賣不賣?”
坐在橘子堆上或樹丫間的主人,必快快樂樂地回答,話說得肯定而明白:“我這橘子不賣?!?/p>
“真不賣?我出錢!”
“大總統(tǒng)來出錢也不賣?!?/p>
“嘿,寶貝,希罕你的……”
“就是不希罕才不賣!”
古人說“入境問俗”,若知道“不賣”和“不許吃”是兩回事,那你聽說不賣以后,盡管就手摘來吃好了,橘子園主人不會干涉的。
陌生人若系初到這個地方,見交涉辦不好,不免失望走去。主人從口音上和背影上看出那是個外鄉(xiāng)人,知道那么說可不成,必帶點好事神氣,很快樂地叫住外鄉(xiāng)人,似乎兩人話還未說完,要他回來說清楚了再走。
“鄉(xiāng)親,我這橘子賣可不賣,你要吃,盡管吃好了。水泡泡的東西,你一個人能吃多少?十個八個算什么。你歇歇憩再趕路,天氣老早咧?!?/p>
(選自《人與地》)
讀一讀 記一記
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埠:碼頭。
官路:指大路。憩: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