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沈紅旗 平智煒 ?!】?/p>
陳軍:我們提出的《語文課堂學習思考程序的設計與研究》課題已得到不少專家的肯定,這給我們以很大的自信。大家知道,這個“程序設計”主要體現為“三點”環(huán)節(jié),即“點讀”“點思”與“點練”。“點讀”是基礎,首先是老師讀在點子上,然后引導學生讀在點子上;學生讀在點子上的關鍵又是“點思”,即能夠抓住重點難點問題自主消解。當然,這需要教師的指點。思考不是憑空的,又與“點練”相關了。自主消解是要有過程的,要一步一步推進,因此任何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都得有過程性練習,這就是“點練”。點練,既有練在點子上的意思,又有在教師指點下練習的意思,是課堂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叭c”,自然又是相互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側重,我們上課想得最多的地方也就在這里。
沈紅旗:我個人在追求過程中時時遇到新的發(fā)展高原期問題。在工作室里進修雖然時間不多,但有所體悟。特別是參與這個課題后,我更加認識到“思考程序”的設計是要遵循科學的認識路線的。這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從群體學習者的立場及其能力起點上研究該課題。以思考為基點,從課文學習過程中的思考重點難點問題上來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逐層思考的程序。以課堂為平臺,從課堂教學實踐上來驗證設計的科學性、有效性,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水平。通過一年半的學習,我感到這個課題研究過程也就是備課、上課、反思的常規(guī)過程,收益很大。
陳軍:這個課題內容太多,今天只討論一點,那就是“點讀”。教師的課文點讀,可以更準確解讀課堂教學,捕捉教材精髓,培養(yǎng)教學智慧。
平智煒:記得有一次聽《鴻門宴》,當教師講到“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時,有學生提出了疑問:“為什么范增要用玉塊示意呢?”當時我心里一愣:是啊,為什么呢?我沒有想過。當時上課的教師也不置可否?;貋砗螅乙恢痹谙?,學生的提問或許是無意的,如果我是上課教師能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個值得咀嚼再三的細節(jié)嗎?“鴻門宴”是《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名段,它生動地記載了亡秦之后,起義軍內部所面臨的“權力再分配”的矛盾。它是“陰謀與和談”相交織的錯綜復雜的事件,劍拔弩張,驚心動魄,一波三折,要確定教學突破點應該不困難。如果就從“塊”這個字人手呢?“塊”與“絕”音近,表示決絕、拒和、殺戮之義。《荀子·大略》說:“絕人以塊,反絕為環(huán)?!睏铙@注說:“古者臣有罪待放于境三年不敢去,與之環(huán)則還,與之塊則絕,皆所以見意也。”可見,以塊示絕,是塊這種玉器通過語音聯想而具備的特有文化功用。我再上這篇課文時,就試了試。由這個字人手就是從范增的決意入手。范增的決意來自哪里呢?來自大勢。決意又是如何體現的呢?多次舉塊,“數目項王”,何等急切啊!大勢何以不能影響項羽呢?項王又為什么“默然不應”呢?你看,問題的關鍵就出來了,接下來,我就從這個思考起點上組織學生討論,收到了“點上開花”的教學效果。
??疲哼@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其中還有個傳統文化知識背景的問題。從“塊”的義項來分析,也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加深對文本關鍵處的理解。塊是古玉飾的一種,塊通決,形如環(huán)而有缺口。玉塊用途概括起來有五種:一、作佩飾;二、作信器,見塊時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系(《楚辭·湘中》“捐吾塊兮湘中”);三、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或大丈夫氣質,男子佩塊則有果敢、決斷、剛毅之意;四、為刑罰標志,犯法者待于一定地方,見塊則不許還;五、通“決”。指的是一種扳轉某物的工具。特指古時射箭套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鉤弦的器具,代表發(fā)射、出擊、殺戮。從《鴻門宴》具體語境來看,范曾所舉之“塊”含有“斷絕”“決斷”“出擊”的多重意思。在閱讀教學中向學生講解有關文史常識,啟發(fā)學生思維,能起到拓展知識、理解文本的作用。
沈紅旗:語文教學就需要老師保持這種對于語言細節(jié)敏于推敲的職業(yè)敏感。這樣,抓住機會,因勢利導,能較快形成課堂思考的推進路線?!蹲笾乙愎菔隆分杏羞@樣一句:“一日,風雪嚴寒,從數騎出,微行人古寺。,”這里的“微行”,以前的統編教材釋為“隱藏身份改裝出行”。上海版教材則釋為:“小路。行,路。”但也保留了前種說法,兩說并舉。我在教學時,請學生們選擇一種解釋。頓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告訴學生,確定詞語解釋,要注意語境,也就是必須在文中找到相應的根據。細讀首段之后,同學們認為“解貂覆生”這個細節(jié)相當關鍵。在任何時代,貂皮大衣都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果真的微服私訪,怎么還會穿上顯示地位和身份的貂皮大衣呢?另外,該文中還有一句:“史前跪抱公膝而嗚咽?!边@里的“前”到底是名詞直接作狀語,還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我請同學們回到歷史的現場,想象史可法行動的場景。經過模擬比較,師生一致認為,還是解為動詞更為妥當。這一句話有著強烈的戲劇感,短短一句卻包含了“前”“跪”“抱”“嗚咽”四個動詞。當史可法見到昔日神采奕奕的恩師“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的慘狀時,定然震驚異常。當他回過神后,跌跌撞撞地走上前,鐵塔般悲壯地跪倒在左公面前,百感交集地抱住恩師的膝蓋,情不自禁地失聲嗚咽。如果改編成劇本,作為導演,我們肯定要突出四個動作的節(jié)奏感,將史公豐富的內在情感有層次地、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最后,我不失時機地補充一句,如果是一流大師的表演,他肯定會用足背部肢體的語言,將觀眾的情緒自然地引向高潮。
陳軍:“點讀”不一定是教師先讀,再點學生讀。很多情況下是師生共讀,教學相長。有時則是學生“點”老師讀。最近我上課再一次受到學生的啟發(fā)。在講解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句時,一般都概括為“色彩絢麗,境界宏闊”,但有學生分析為“霜染葉,葉染樹,樹染林,林染山,山染山”,將“遍”“盡”二字動態(tài)化,強調色彩的逐步加重、范圍的逐步擴大。這種點讀可以說獨具匠心,我把握這個機會,設計練習,讓學生嘗試感悟“遍”“盡”二字的用法。寫出描寫短文,同學們寫得神采飛揚。這就是將點讀、點思、點練三者結合起來,花時不多,但有實效。
沈紅旗:點讀不僅是局部解讀,同樣事關整體。有時候一個字的解釋,恰恰影響整篇文章的意境。這是要害,必須“點透”。比如我第二次執(zhí)教《項脊軒志》,讀到“借書滿架,偃仰嘯歌”時,忽然想到出身于書香門第的歸有光,怎么可能將借來的書本堆滿書架呢?很明顯,此處“借”字可能并非“借來”。但到底怎樣疏通此句文意呢?我和其他老師分頭翻書。發(fā)現多數版本是不注這個“借”字的,有個譯本認為此處“借”通“籍”,是堆積、堆滿之意,不少老師點頭稱是。但一位長者迅速翻閱《辭源》等權威工具書后指出,辭書里“借”沒有通“籍”的義項。這里的解釋缺乏根據,可能只是一種主觀推測。于是我們如實告訴學生此處“借”字暫時存疑。一年之后,在偶爾翻到葉百豐老師的解讀文章時,才恍然大悟。原文僅有一句:“借書之‘借字,當依歸氏家刻本作‘積書為是”。于此,我更感到材料查尋的重要性。同時,我也疑惑,為什么全國各地那么多的教材中,沒有一個版本將這個“借”字改過來呢?一個“積”字是書的積累,也是情緒的積累,同樣是此種生活過程的積累,心境由此凸現,令人感懷!
祝科:是啊,在古文教學中,甚至一處句讀、一個標點差錯都會出入很大。比如教《曹劌論戰(zhàn)》一文,中學語文教材的傳統斷句“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也可斷為“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這樣一改,“下”是下兵車,“登”是登上兵車,皆為動詞;“軾”是名詞作動詞用,是指用手扶著車前的橫木。我自己這樣研讀后,就將此設計為教學的“點思”環(huán)節(jié),給學生無標點課文,要求標點。這一下炸開了鍋,同學們討論極為熱烈,還真有這樣標點的。與教材對照時,又是一番討論。這本來是一個練習,但不透進文意是練習不好的。在此基礎上來討論語言真是順風順水?!稇?zhàn)國策》的語言風格是言簡意賅、惜墨如金。從《曹劌論戰(zhàn)》的文風和具體語境來看,臨戰(zhàn)狀態(tài)的短促急迫、激越昂揚的氣氛是明顯的?!跋拢暺滢H,登,軾而望之”,這種敘述語言,極為傳神地反映出戰(zhàn)爭場合鼓點般的節(jié)奏,也體現出古漢語簡潔明快的語言風格,富有一種內在的韻律感。
陳軍:我個人的成長體會表明,還是逐字逐句讀經典課文最為要緊。自己會讀了,就有方法教學生會讀;自己讀透了,上課就自信,就能如癡如醉。自己越讀越明了,就能“一言以蔽之”,減少上課說啰嗦話。剛才大家舉個人感觸較深的個例講了對“點讀”的認識,對我很有教益。什么時候通過“點讀”(點讀、點思、點練)而達到“語言站立”的境界就好了?!罢Z言站立”就是把平躺著的文字教得富有生命力,生機勃勃地站立起來。我們都要為此苦練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