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9日,中國古箏藝術第六次學術交流會在文化名城揚州召開。會議由中國音樂家協會與揚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音協古箏學會和揚州市文化局承辦。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qū)以及港澳臺、韓國、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地的箏家、學者、文化傳播人士和制箏企業(yè)代表共5D。多人出席、參與本次盛會,成為歷來與會代表最多的一次。本次交流會內容豐富,包括專家論壇、箏藝交流、學術交流、名家音樂會、古箏展覽會等。
8月19日上午,第六次古箏交流會正式開幕。中國音樂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徐沛東,中國古箏學會秘書長王中山,江蘇音樂家協會主席朱昌耀,揚州市市長王燕文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袁秋年等相關領導出席會議并發(fā)表講話。中國音樂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徐沛東先生對幾十年來古箏藝術發(fā)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揚州市人民政府為古箏藝術的發(fā)展所作的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謝。論壇由古箏演奏家王中山主持。來自各院校古箏名家交流和探討了古箏藝術研究的新成果和新進展。原中國音協黨組書記馮光鈺先生就古箏藝術幾十年來發(fā)展所取得的成就發(fā)表講話。趙登山、周延甲、陳安華、何寶泉等老一輩箏家以及中青年演奏家李蔭等都做了精彩的講演。專家們對古箏藝術發(fā)展的信息以及相關前沿研究,比如考古、作曲等等,對中國古箏藝術理論體系的建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箏藝交流環(huán)節(jié)中,老中青三代箏藝表演百花齊放。交流的箏曲不乏名家新整理挖掘和新編創(chuàng)的作品,如唐代曲《春鶯囀》、《道光云逸》、《金韻十月秋》、《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等。其中一些箏曲作品緊貼人民、緊貼生活,緊跟時代步伐,將先進的演奏技術運用到創(chuàng)作實踐中來。根據江蘇民歌《拔根蘆柴花》、《一棵桃樹》等為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的《金韻十月秋》(鋼琴與古箏),風格委婉抒情,曲調優(yōu)美流暢。根據花兒編創(chuàng)的《花兒箏韻》灑脫飄逸,極具歌唱性的抒情小調讓人醉迷。蝶式箏演奏《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優(yōu)美的形制、左右手交叉演奏的方式等讓大家耳目一新。傳統(tǒng)經典名曲的演奏在箏藝交流中占有相當比重,足以見得傳統(tǒng)樂曲的藝術魅力。如山東箏曲《四段錦》,潮州箏曲《昭君怨》等。
學術交流方面,大會論文集共收錄論文90余篇。與會者各抒己見,觀點鮮明,講演精彩,可謂百家爭鳴。
在審美方面的探究中,曹華與箏家趙登山《韻由心生》細致解讀和剖析中國藝術最高的審美范疇“韻”的本質與內涵,對它在古箏音樂中的演繹作了闡述,提出了“韻由心生”的箏樂表達觀。揚州箏人戈弘以“隨談”的筆觸談“箏韻”,他堅持許多樂曲的成功是源于古箏音色多變而導致的韻味深長,“韻”是古箏藝術永遠的追求,同時也寄寓了對更多韻致的曲作出現的愿望。筆者《中國箏樂“花木鳥獸”母題研究及其文化審美》一文則從音樂“母題”視角入題,對中國古箏音樂的常見母題進行大致分類,通過具體作品的分析來重點剖析“花木鳥獸”這一母題,洞悉此母題箏樂的文化意蘊和審美。筆者認為通過對花木烏獸等自然事物的描繪和歌頌,反映出人們尊重自然、熱愛生活和對適意人生的追求,它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和審美觀。
在教育方面,楊丹《從音樂教育哲學的視野看古箏教學三大誤區(qū)》直擊當前古箏藝術教育中常見的弊病,比如教師唯“技”是圖,強調技法教學;過于追求對音樂作品故事性的介紹、解釋等等。董曉玲反觀當前古箏教育的不正之風,從教育者的使命、責任出發(fā)探討了中國儒家文化深入古箏教育的必要和儒家文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所注意的問題。筆者則以傳播學的視角切入,從古箏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三個方面分析,提出古箏教師應該充當“把關人”角色,重視教學互動,以幫助教師扭轉“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這種陳舊的教學觀,以提高教學效果。箏家何寶泉從多年的彈箏和制箏經驗出發(fā),呼吁古箏樂器改革勢在必行,表現出老一輩箏家在樂器改革方面的開闊視野。中國第一位古箏博士毛丫對日本箏改革發(fā)展軌跡的梳理以及日本箏各種弦制箏的研發(fā)與使用現狀的探究,對國內箏樂器的革新的研究與實踐,對相對欠缺的中國古箏理論體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現實意義。
有些專家更多地看到當前古箏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和對古箏今后如何發(fā)展的憂慮。浙派名家孫文妍以2007年“金鐘獎”古箏大賽為切八點,從古箏專業(yè)作曲家對箏曲創(chuàng)作的意義和作用、當前箏曲創(chuàng)作的弊病與誤區(qū)以及古箏教學、演奏與革新等多個側面,談了一些切身體會。她認為當代箏曲的創(chuàng)作雖然突破了傳統(tǒng)的束縛,打破了舊框的限制,但卻又陷入新一輪的“新八股”窠臼,比如逢調(五聲調式)必避、逢曲必拍、逢高潮必刮等等,這令古箏原來優(yōu)雅的神韻蕩然無存。她呼吁作曲家應該還古箏于人民。另外,她也建議青少年重視對傳統(tǒng)、民間曲目的學習,以延續(xù)和傳承經典。古箏教育家趙曼琴《繁榮表象下的古箏藝術危機——對古箏淡出樂隊的反思》一文談到當前古箏不能適應樂隊合奏而逐漸淡出的原因和由此帶來的憂慮,并延伸到對古箏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考慮。他認為古箏逐漸淡出樂隊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古箏不能快速視奏,成為融入樂隊的瓶頸,而造成古箏不能快速視奏的重要原因在于沒有掌握快速秩序體系的演奏方法。古箏演奏中錯誤的音高概念和演奏方法導致的音準失衡問題、演奏者自我意識下缺乏與樂隊的合作而導致的音樂處理的隨意性等,也影響了古箏融八樂隊。
文論交流以多側面、多論題的探討豐富和擴展了與會者的理論視野,真正實現了思想上的碰撞。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單就論文而言,其在質量、水準上并不令人樂觀。有些還只能算文論,從格式、學術規(guī)范等方面還欠缺標準化、規(guī)范化。從論題的涉獵方面還過于局限,像古箏書籍的出版、古箏藝術當下的傳播方式等方面沒有涉及,成為交流上的空白。學術交流方式方面,許多參會者往往“照本宣科”,互動討論環(huán)節(jié)缺乏,等等。這一些都顯性影響了交流的效率和質量。
演奏會也是本次學術交流會的重頭戲之一。8月20日晚的名家演奏會以傳統(tǒng)樂曲為主,中國南派古箏第一人陳安華演奏了潮州箏曲《深閨怨》和客家箏曲《蕉窗夜雨》。浙派名家孫文妍演奏的是浙派名曲《小霓裳曲》、《云慶》。還有的箏家演奏了由自己創(chuàng)作、編曲的作品,秦箏箏家周延甲的《秋夜箏》、《姜女淚》,古箏演奏家趙登山《鐵馬吟》等等。參加表演的還有臺灣箏家樊慰慈等。8月21日晚是中青年箏家的專場,主角是中國音樂“金鐘獎”各獎項的獲獎者任潔、范冉、劉樂、蔡姍姍等。通過演奏近年涌現的箏曲佳作,如《望秦川》、《漢江韻》、《風之獵》、《幻想曲》等,展示了他們在箏樂方面的才華和造詣。演奏家沙里晶領奏的《天女散花》(徐曉琳作曲),箏音、人聲美妙配合,裊裊仙樂頓時將人們帶入超凡脫俗的境界。演奏家李慶豐、張彤、江湛曦、李偉等合奏山東箏曲《高山流水》,美妙的樂音、酣暢的表達寄寓著箏人以琴會友的情意。古箏演奏家王中山一曲《臨安遺恨》和傳統(tǒng)經典《漁舟唱晚》,成為演奏會壓軸大戲,贏得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聲。
“雅韻之聲”兩場古箏音樂會通過箏界名人演繹經典名曲與近年來獲得重大獎項的優(yōu)秀古箏作品,展示了他們的演奏才華與藝術風范,為推新人、推新作搭建了一個展示才華、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平臺。通過老中青三代的精彩演繹,我們由衷贊嘆一個古箏藝術梯隊的不斷成形。
如此高規(guī)格古箏學術交流會的圓滿成功,離不開強大的后臺支持和贊助。揚州品牌制箏企業(yè)如天藝、金韻、正聲、天韻、雅韻、翔聲等8家單位提供了贊助支持。箏藝、文論交流的同時,在揚州人家大酒店的地下展廳,古箏產品展示會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這幾家制箏企業(yè)也成為上百家古箏及相關產品參展企業(yè)備受關注的單位。這些廠家均將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展出,一些新研發(fā)的成果成為人們駐足詢問的焦點,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金韻樂器御工坊有限公司展出的十三弦唐箏,雅韻琴箏有限公司的鋼絲弦古箏等等。企業(yè)要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動力。展會中的古箏有的融入揚州傳統(tǒng)的瓷器等新元素,有的是對傳統(tǒng)形制的復原等等,都包含著制箏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視野和膽識。揚州的一些制箏企業(yè)在工藝、制造等創(chuàng)新方面還滲入了一些“人性化”的因素。比如瓷器工藝便是解決寒冷地帶古箏容易開裂等問題而采用的,圓頭鳳尾箏則是為方便隨身攜帶而設計等等。古箏展覽會可謂古箏行業(yè)的一次集中亮相,古箏制作工藝、進展方面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時,同行之間的交流也加深和拓寬了。
與前五屆古箏藝術交流會相比,本屆交流會活動規(guī)格高,表現為參與人數多、交流文論數量多、新人佳作多。揚州市政府對本次交流會給予了極大關注,從各方面提供支持,由此提升了本次會議的整體規(guī)格。
自1986年首屆中國古箏藝術學術交流會在揚州召開以來,已連續(xù)舉辦了五屆。參加歷屆箏會的人數累積3000人次。本次是繼首次交流會18年之后國內舉辦的第六次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如今,古箏藝術交流會已經成為揚州城市文化發(fā)展的一個名片,是國內外箏家實現藝術、學術交流的平臺,通過推新作、推新人、謀發(fā)展大計等等,成為促進古箏藝術和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國內外古箏界普遍關注的文化盛事。“交流出真知”,期待2012年中國古箏藝術第七次學術交流會更加精彩和輝煌!
韓建勇 杭州清平樂箏館館長、教師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