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井愛貓,最多的時候,家中曾養(yǎng)過7只貓。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他自己吃清湯掛面,卻給貓開魚罐頭;送人照片,也是他和貓的合影。他還不時借貓幽默一下,說貓和人一樣,有感情,但人有時候還沒貓偉大。比如,“我們家的貓尋找愛情,會毫不猶豫地從三樓跳下去,人有這樣勇敢嗎?”
有人問過嚴文井,喜愛小動物和寫童話,兩者有什么關(guān)系?他回答道:“沒有孩子,沒有孩子的眼睛和心靈,沒有美麗的幻想,沒有浪漫精神……則一定不會有童話?!?br/> 柔和,是嚴文井最愛用的一個詞,在他的作品中頻頻出現(xiàn):“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著我,目光逐漸轉(zhuǎn)向柔和”、“我們的心很柔和,還要繼續(xù)保持柔和?!?br/> 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個原野》,寫給他去世的愛人——一個國民黨軍官的小姐,他們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愛,直至她生命的盡頭。時至今日,還有讀者感嘆:“奇怪,一個老頭,怎么能寫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
于是,便有文學評論家把這個有著“蘇格拉底似的謝頂”,長著又圓又大額頭的“童話爺爺”,比喻成“一口井”,“那種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鋪陳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間?!?br/> 但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里,這樣的“資產(chǎn)階級情調(diào)”,無疑不合時宜。
盡管長期擔任作協(xié)的領(lǐng)導,但在旁人眼中,嚴文井似乎屬于“刻意被權(quán)力邊緣化的角色”?!拔母铩敝?,他的一次檢討竟這樣開頭:“春天,我看見一個穿紅衣的少女騎著自行車從林蔭道上過來,我感受到一種詩意和美……”
還有一次,作協(xié)組織批斗丁玲,旁人的發(fā)言都很激烈,他卻站起來說:"陳明配不上丁玲。"頓時哄堂大笑,批判也就進行不下去了。
作家閻綱回憶,“5·16”之后,他被打成現(xiàn)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兒,晚上接受批斗,用強烈的燈光照著,不讓睡覺。一天夜里,他經(jīng)過嚴文井床頭,蚊帳中突然伸出一只手來,塞給他幾顆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絕望的心,頓生出強烈的感激”。
嚴文井喜愛西洋古典音樂,經(jīng)常去琉璃廠買舊唱片,“文革”家被抄時,僅交響樂、奏鳴曲之類的唱片,就有幾十公斤重。他曾無意中見到沈從文在挨批斗之后,聽音樂聽得淚流滿面,便說:“真正喜愛音樂,打心里欣賞音樂的人,都是好人?!?br/> 在韋君宜出版了《思痛錄》后,許多人勸嚴文井也寫寫那段歲月的回憶,他卻拒絕了,因為“不好說”,而且“會傷害許多人”。他寧愿用一幅自畫像來解剖自己,并鄭重地鈐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贈給同事和朋友。于是,這幅嘴和臉都扭曲了的自畫像,被人視為“他和他同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精神肖像”。
嚴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向他約稿的編輯回憶,嚴文井反復修改,整整寫了一年零八個月。他用這樣的筆調(diào)寫道:“……我本來就很貧乏,干過許多錯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還看見了歸來的燕子……”
2005年,嚴文井離世。一個前去家采訪的記者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個中國兒童文學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舊的單人床和書桌,剩余的空間都被書本占滿。屋內(nèi)能見著的唯一亮色,就是窗外的一棵綠樹。樹下,埋著他親手安葬的愛貓“歡歡”。
(摘自《中國青年報》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