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部分地方政府官員在“招商引資”、“經(jīng)營城市”的過程中,把政府當成企業(yè),強調(diào)企業(yè)化運作,與之相對應的是黨政官員有意或者無意地把自己當成企業(yè)“老板”并漸漸養(yǎng)成“老板式”思維方式。
在現(xiàn)代社會,具有企業(yè)家精神的地方政府和官員本身并不是件壞事。例如,這些年來浙江商人受到各地的歡迎,除了引入資金外,這些地方也從中體會到浙商精神,學習到浙商精神。官員可以學習老板雷厲風行的辦事作風;學習他們不因循守舊,永不滿足,不斷開拓,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學習他們扁平化的組織結(jié)構(gòu),減少過多的科層流程,提高辦事效率等等。
但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官員在向企業(yè)家學習的過程中,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國外新公共管理主義者講“企業(yè)家政府”,本意是要建立一個“節(jié)約型政府”,像企業(yè)一樣精細化管理,通過把政府的一些公共項目“合同外包”,少花錢多辦事。到了我們的個別官員那里,就變成了“經(jīng)營城市”,市長就變成了“總經(jīng)理”,于是像老板一樣豪華辦公、吃喝的排場越來越大、應酬越來越多、車越坐越好、城市廣場越建越離譜、自己的官邸越建越大,最后發(fā)展到官商勾結(jié),離公仆形象和服務型政府越來越遠。
一般來說,政府是人類社會某一群體為防止內(nèi)部或外部威脅,并通過制定公共政策謀求社會中每一個人更好生存條件的一種體制。這就是說,政府主要是通過制定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為社會提供服務的。政府官員施政追求的根本目標是公共利益最大化,其獲取的主要“利潤”是社會公民的“滿意度”。這一點是與企業(yè)“老板”最大的不同,后者的利潤是通過“金錢”體現(xiàn)的。政府制度和市場制度,是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進步的兩個主要輪子,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混淆或替代。
針對目前實踐中,地方政府和官員對于政府這個政治實體與公司這個經(jīng)濟實體的嚴重混淆,自身角色認同及其權(quán)力定位錯誤的嚴重問題。本期特別策劃約請了相關(guān)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討,通過官員和老板群體的對比、破解官員“雙重身份”難點在哪、誰又在為官員的“老板思維”推波助瀾等等問題的探討,為政府官員“一元身份”的回歸和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提供政策建議。
對普通老百姓來講,政府是再熟悉不過的事物了,百姓的生活一天也離不開政府。小到衣食住行的方便安全供給,大到國務院辦公會議、市縣政府管理條例等,都與百姓的生活品質(zhì)密切相關(guān)。政府是人民的“保姆”,決不是他們的“主人”或“老板”,這是文明社會的常識。惟如此,“服務型政府”建設才不會偏離方向。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