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絕不可回避價值判斷與社會公正問題,尤其在今天貧富問題日益嚴重的中國。關注民生、為窮人說話理應是專家學者的重要社會責任,是專家公共價值的突出體現(xiàn)。
以經濟學為例,有人認為經濟學可以回避價值判斷和公正問題,這是對現(xiàn)代經濟學的極大誤解。
經濟研究的終極目標是人類的效用和福利,怎么可能對這些重大問題置之不理呢?縱觀現(xiàn)代經濟學的發(fā)展歷程,我們會看到所有偉大的經濟學家都始終熱切地關注著人類的行為和社會的發(fā)展。一些經濟學大師在倫理、道德和社會公正領域的經濟分析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
因此,經濟學決不可以回避價值判斷和公正問題。經濟學家不是冷血動物,經濟學更需要人文關懷。經濟學大師馬歇爾就曾說過經濟學家應該有“熱情的心靈,冷靜的大腦”。經濟學家應該對“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說不!我們看到太多的悲慘,卻發(fā)現(xiàn)太少的眼淚,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麻木不仁?經濟學家有責任呼喚社會良知,有義務為社會公正吶喊。
專家學者最重要的是保持人格獨立,而不應成為任何權勢、資本的附庸,“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先生的這句話應當成為所有知識分子的座右銘。
專家學者不應當變成經濟人,而一定要有道德、有正義感、公平感。我們知道,斯密的《國富論》揭示了人的物質屬性是利己的,而他的《道德情操論》則指出人的精神屬性是利他的。事實上,我們現(xiàn)在提出要建立和諧社會,如果《國富論》的經濟人的思想占主導成分的話,就永遠無法建立真正的和諧社會。(作者為世界銀行高級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