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能夠盈利,其空間也十分有限
說到一屆奧運會是否盈利,首先要明確盈利的主體是誰。是主辦國,還是主辦城市,甚或是主辦城市的市民。一般說來,一屆奧運會是否盈利,一般指的是奧運會主辦城市組委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辦機構,是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委會。討論北京奧運會能否盈利,如果沒有特指,一般就是指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委會。
主辦城市組委會盈利,在一般情況下應當看作是好事。但盈利是否越多越好呢?這也需要具體分析。對主辦城市組委會來說,收支相抵后的盈利,必須按照一定比例上交國際奧委會。因此,很多國家主辦城市組委會的財政預算,大體都是按照少盈利或零盈利來安排的。在北京申奧報告里,在總預算16億多美元的前提下,爭取有1%左右的盈余。
現(xiàn)在的問題是,經(jīng)過七年的籌備,特別是在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fā)形勢較好的情況下,其盈利空間是否也會有所提升。2008年奧運會國內市場開發(fā)計劃主要由贊助計劃、特許計劃、票務計劃三部分組成。按照目前收入來源分析,北京奧組委的各項收入總計超過23億美元是沒有問題的。
國際奧委會對主辦城市組委會的支出計算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1984年以前,各主辦城市組委會是把主辦城市的體育設施建設和奧運會運行費用合在一起,來計算舉辦奧運會的盈虧,因此很少有盈余產(chǎn)生。1976年的“蒙特利爾陷阱”讓人記憶猶新,其產(chǎn)生的20.29億美元赤字由蒙特利爾市政府承擔,以致很長時間還在為彌補赤字而征收特別煙草稅。
從1988年漢城奧運會開始,國際奧委會堅持把由舉辦城市政府負責的與奧運會相關的各種城市建設,包括體育場館建設在內的費用,與奧運會運行所需要的經(jīng)費嚴格分開。也就是說,奧運會的市場開發(fā)收入,不論是國際奧委會給組委會的分成也好,組委會自己組織的市場開發(fā)收入也好,只能用于奧運會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