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0日上午,在北京四中一個會議室,“武裝沖突中保護平民”的議題終于得到多數(shù)“國家”的同意,并最終形成了“決議草案”。當“聯(lián)合國主席”宣布以超過2/3的國家贊同通過時,來自中國、美國、斯洛伐克、卡塔爾等15個國家的“外交官”們鼓掌慶賀。
這是為期兩天的首屆北京市中學生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的場景。兩天來,來自全市57所中學的200多名高中生,“擔任”97個國家的“外交官”,就體育促進和平與發(fā)展、武裝沖突中保護平民、女性與艾滋病、危機后的教育重建、城市變暖等9個議題進行磋商。
在每一個動議提出后的自由磋商時間里,這些小“外交官”們的外交活動很是活躍。中國“外交官”首先找到美國,就維和部隊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問題進行了磋商,隨后又向身旁的南非、英國等“外交官”表示了希望支持的渴望。此時的秘魯、卡塔爾極力爭取俄羅斯、法國、中國的支持。比利時、美國等國家的“外交官”也湊在一起,為將“工作文件”形成“決議草案”而積極斡旋在一些非起草國和附議國之間。
北大附中學生梁田告訴記者,通過參與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其在查閱資料、人際溝通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北京四中學生陳小悠有了新體驗:“有多數(shù)國家贊成就可達成協(xié)議是聯(lián)合國廣泛應(yīng)用的規(guī)則,妥協(xié)有時其實是達成共識的前提,代表著問題得以解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