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沙丁魚在器皿中慢慢地游著,悠然自得,無憂無慮,沒有競爭抑或生命的威脅。驀然,進來了一條喜食小魚——貝類和蛙的鯰魚,沙丁魚立刻變得振奮了,快速地游動起來……結果,沙丁魚的壽命反而較之以前延長了。人們稱此為“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喻示人們,有了競爭乃至生存與發(fā)展的挑戰(zhàn),人們開動腦筋,努力奮斗,從而取得了生活的改善、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反之,則可能懶散懈怠,不思奮斗,無進反退。一個人如此,一個民族亦如此。由此聯(lián)想到對青少年的培養(yǎng)——一個人無論是懶散懈怠、不思奮進,還是開動腦筋、努力奮斗,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青少年時期所受的影響和培養(yǎng),不然怎么會有“三歲看大、七歲年老”的說法呢?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但確有道理。
我們的許多孩子,是怎樣一種生活狀態(tài)呢?當然,主流是好的;但“支流”呢?就未必那么好了。比如,有相當多的孩子很嬌氣,受不得一點委屈,經不住幾句批評,扛不住些許挫折,吃不得一星兒苦累,耐不住一絲寂寞……如上表現(xiàn)俯拾皆是,無須詳述。這些毛病是怎樣養(yǎng)成的呢?專家分析說,是家長“慣”出來的。這個結論不能說不對,但是似嫌籠統(tǒng)了些。依筆者看,可能是有些家長沒有重視(也許不知曉)“鯰魚效應”,孩子們處于沒有鯰魚的沙丁魚般的生存狀態(tài)。如今多是獨生子女,家長視若掌上明珠,有的家長講得很形象——“千頃地,一棵苗,萬一侍弄不好,‘補種’都來不及?!庇谑歉裢猱斝?,把孩子“圈”,起來,與外界接觸越來越少,孩子安于平穩(wěn),缺少激情和危機感,孤獨甚至自閉。倒是那些有遠見的家長,把孩子“撒”出去一到鄉(xiāng)村,與農民娃比拼、習農,到軍營,與戰(zhàn)士打斗、練武;到城市的老四合院,幫助爺爺奶奶做家務,聽他們“講那過去的事情”;到……在這個過程中,無論順利還是麻煩,愜意還是陣痛,收獲還是付出,孩子們大都變得振奮而有激情,如同與鯰魚共舞的沙丁魚。這,委實令人深思……
鑒于此,有條件(或創(chuàng)造條件)的家庭,應當幫助孩子從靜止的、封閉或半封閉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到社會中去,振奮精神,煥發(fā)激情。激情,對于一個人是不可輕覷的,因為從一定意義上講,激情成就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