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幾乎全都經(jīng)歷了陶器時代,所以陶塤也成為各國和各民族的一件不可缺少的吹奏樂器,這是人類文明史上“樂器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個不可逾越的發(fā)展階段”?!氨M管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陶塤形制不一,大部分是用哨的原理發(fā)音,惟有中國漢族的陶塤是用氣流沖擊吹孔發(fā)音,盡管如此,其發(fā)音原理應屬‘邊棱類’發(fā)音”①。陶塤在我國是一件非常古老的吹奏樂器,在中國歷史文化和世界原始藝術(sh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關(guān)于塤的產(chǎn)生,歷史上存在不同說法?!妒辣尽份d:“塤,暴辛公所造”;《拾遺記》載:“包犧灼土為塤”(史前歷史傳說);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塤可能是由原始社會用以狩獵時投擊或模仿鳥類鳴叫、誘捕鳥獸的工具——石流星(一種能發(fā)出哨聲的球形飛彈)逐漸衍變而成的。后面一種是傳統(tǒng)的看法,應該相信的一點是:人類的勞動與塤的起源有著最為密切的關(guān)系。
人類學研究表明,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但單純的勞動不能產(chǎn)生文化。塤的起源是復雜的,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必然產(chǎn)物。
在距今約七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已能燒制精美的陶器。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和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若干枚陶塤,據(jù)放射性碳同位素十四測定,均出自距今約六千七百年—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
這些塤形制不一,有圓形、管形、橢圓形等,多為一至三孔②,這與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chǎn)水平是相適應的?!稄脑际献迳鐣揭蟠奶諌_探索我國五聲音階的形成年代》③一文根據(jù)對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和太原義井文化遺址出土陶塤的測音結(jié)果推斷,在新石器時代的母系社會時期,我國的五聲音階已經(jīng)形成。這也表明了當時原始人類聽覺上形成的一種初級的尺度感和模糊思維方式。
商代庶人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禮樂方面毫無權(quán)利,只好自擊缶而歌。塤可能和缶一樣,在民間是人們用以自娛自樂的常見樂器。
商人“尚鬼神”,祭祀活動異常頻繁,娛神的歌舞是重要的儀典之一。塤作為祭祀的樂器在樂隊中使用;在諸多樂器中,商人對塤特別看重,把它提高到祭器的地位,成為祈禱的容器。
商代塤有陶制、石制、骨制三種,以陶制的使用最為廣泛,所以一般都叫“陶塤”。河南輝縣琉璃閣殷墟出土的六孔陶塤呈平底梨狀,能夠吹出完整的七聲音階和部分半音,由此可以證實:早在殷商時期,我國的七聲音階已經(jīng)形成;塤是當時一種相當成熟的旋律樂器,形制上趨向規(guī)格化。
周代“八音”之一的“土音”樂器有缶、塤。缶是一種生活用具,也可作為敲擊樂器;土制的吹奏樂器,就只有塤。八音包含的樂器為后世雅樂所專用,塤以其獨特的音色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令“金石以同恭”,由此可見古人對塤的重視,并將其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宮廷樂隊和房中樂中的重要樂器。
據(jù)史料記載,西漢已經(jīng)能制作七孔塤?!逗鬂h書·歷志》載:“笙以木刻而不匏,塤亦木為之。”可見這時還出現(xiàn)了木制塤。塤在樂隊中起填充中音作用,被儒家用于作為治國之本的禮樂中。宮廷舞蹈音樂中也常用到塤,如長袖舞。塤在東漢有過一段盛行的歷史。
“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亞洲各國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漢代塤對日本彌生時期的塤有較大影響,在日本下官發(fā)現(xiàn)的七孔梨形陶塤就屬于這一時期。1966年在日本下關(guān)市凌羅木鄉(xiāng)臺地一個豎穴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中國春秋時期的陶塤,日語稱之為“土笛”④。
隋唐時期由于絲弦樂器及外來樂器的高速發(fā)展,再加上塤的音量較小、音域窄,不能適應當時較高水平的音樂藝術(shù)表演,塤在樂隊中的地位逐漸被其它樂器所替代,它只是作為一種自娛的小玩意兒或是兒童玩具散落于民間。
《宋史樂志》載,宋代木塤逐漸盛行,大有取代陶塤之勢。統(tǒng)治者以它有違八音古制而被明令禁止制作和使用,木塤也就沒有流傳下來。
明清時期推崇漢文化,復古風盛行,塤這一古老樂器在文人和音樂界得以復蘇盛行,宮廷音樂偶爾也使用到塤。光緒年間河北吳橋縣吳棠湖先生,復制出殷代五音孔陶塤,關(guān)于研究塤的專著及曲譜這時已涌現(xiàn)出來?!耙郧宕鷺分贫?,塤在宮廷‘中和韶樂’中,所用的樂譜和篪、排簫一樣,都是洞簫譜(據(jù)《呂律正義》)。這就是說,塤之為器并無專譜。至清末才有吳潯源仿照元熊朋來《瑟譜》的‘律呂譜’,并依古琴減字譜的辦法編纂了一本《棠湖塤譜》問世”⑤。這是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僅有的一本清代塤譜專集。
隨著封建王朝的滅亡,塤也隨之隱沒。民國初期塤幾乎無人所知,而《棠湖塤譜》一書,一般人又很難閱讀到。塤,已瀕臨失傳!
隨著中外音樂文化交流的深入,“五四”時期關(guān)于中西音樂文化關(guān)系問題的一場大討論在我國音樂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20世紀初王巽之、孫裕德二位先生研制出九孔、十孔陶塤(實物現(xiàn)存中國音樂學院);曹正先生和稍后的陳重先生在陶塤的仿制和表演方面做出了嘗試;上海的“大同樂會”(1920年)和40年代的“今虞琴社”(1934年)、“上海國樂研究會”(1941年)都曾將塤用于古曲的演奏。但總的來說,這時期的活動僅限于京、津、滬一帶少數(shù)文人和音樂家注意到了塤的音樂價值;只是停留在民間個人的研究中,范圍十分有限,塤很少使用也未被推廣。
新中國成立以后,民族音樂和民族器樂走向繁榮,特別是70年代末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引起世人矚目,從而掀起一股研究古樂的熱風。80年代以來,塤的研制、改革工作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比較有代表性的品種有:北京曹正先生自制的十孔陶塤,天津陳重先生的九孔紫砂陶塤,天津陸金山先生的十二孔塤、鴛鴦塤,90年代張榮華先生用新型材料制作的塤以及本世紀初曹建國先生的隨意塤。這些塤拓寬了音域,增大了音量,能轉(zhuǎn)調(diào)演奏,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不斷得到豐富與加強,同時演奏技巧也不斷創(chuàng)新,新作品不斷涌現(xiàn):杜次文先生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奏塤曲《楚歌》;趙良山先生1988年錄制專輯《陶塤新魂》;張維良先生1997年發(fā)行專輯《塤的世界·問天》;塤演奏家還有曹建國、王厚臣、董文平等。
正是由于他們和諸多專家對塤多年來的研制與探索,才使千年古塤重獲新生,并引起了中外音樂家對它的極大興趣,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塤空靈淡雅的音色和簡淡和諧的演奏風格與我們現(xiàn)代人由于精神緊張而產(chǎn)生的尋覓精神家園、回歸大自然的反璞意識相吻合,對陶冶性情、安詳精神有很好的效果。是音樂家們讓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還能分享到本來要離我們悄然而去的文化遺產(chǎn),還能讓我們從遠古淳樸、迷人的音色中找回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足跡,得到精神慰藉。
二十一世紀將是塤藝術(shù)深化發(fā)展的世紀。會有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塤的研制、演奏及教學這一偉大的事業(yè)當中來,塤將以更加獨特而優(yōu)雅的風采為越來越多的中外聽眾所熟悉和喜愛。 我們不應忘記二十世紀那些為了使千年古塤重獲新生、煥發(fā)出燦爛藝術(shù)光芒而嘔心瀝血的音樂家們。
參考文獻
[1]李蘊林.塤的研究[J].樂器,2001(10):60.
[2](日)生拘壽彥(劉世龍譯).塤、壎本是同一物嗎?——兼釋日本彌生陶塤形體之暗示[J].中國音樂,1996(2):12.
[3]陳嘉瑞.古塤新生[J].人民音樂,1988(9):24.
[4]曹建國.塤[J].樂器,2000(5):32.
[5]李蘊林.陶塤[J].樂器,2001(9):84.
[6]劉鳳山.塤的演奏技巧與練習[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7]劉寬忍.塤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