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梅
我總覺得,假如要談論男人和女人的根本區(qū)別,答案也許不是“感性”、“理性”這些正兒八經的詞語,而在于“女人天生愛逛街購物,男人則反之”。購物其實是一門課,一門超越所有學校課程表的必修課。這門課,沒有學分沒有學制,而女人們卻正是在這無形而廣闊的課堂里漸漸成長的……
小時候,女孩子是被母親或姑姑、姨姨們抱在懷里、牽在手里“看”購物。三天一小逛,五天一大買,周遭彌漫著的是購物的空氣。然后小女孩長大了,學會了跑街角巷尾的雜貨店,她的媽媽這時便自豪地說“我的乖囡會打醬油了”——這是購物的熱身運動。
而女人真正邁入“購物課”課堂,大概是在進入象牙塔以后。在觀念上,小女孩變成了大姑娘,更何況離家百里或千里,購物不再只是挑選可意的頭繩或回家向媽媽撒嬌,“xx店里有一襲休閑裙一定適合我”,而是衣食住行,一切的一切都得靠自己全面管理了。寅吃卯糧、丟錢失物,或是為了一冊好書、一管唇膏而吃幾個禮拜的素菜……這些大約都要經歷一遍。大學是學生時代的總結,也是女孩的青春最飽滿、最富激情的時光。與此相應的,在購物這門課上,她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或曰有了質的飛躍。
畢業(yè)了,將學生時代的衣裙發(fā)飾一疊疊、一串串地送給了侄女或表妹,剛剛獨立的大姑娘約略是要體驗一陣“經濟翻身”的欣喜的——雖然這份欣喜維持不了多久——畢竟手頭較之以前自由、寬裕多了,購物的心態(tài)和表現(xiàn)形式亦隨之而變化,以前怯怯地不得其門而入的精品店里有了她的身影。當然不可能每次去都“慷慨解囊”,但此時津津樂道的早已不僅僅是時裝的款式,她更注重的是質地、做工,還有品牌。逛街也有了目的,總是認準某家商場或某條精品街。
然后,菜市場也成了她常到的去處。學會了識別老鴨嫩鴨、尖臍團臍,還有花樣越來越多的水產品。她也漸漸不再會將苦的葫蘆和老的芹菜帶回家去了,對“民以食為天”這句老話也有了真正深刻的體會。后來,她又逐漸對男裝、童裝有了興趣……也就是在這個越來越精打細算、越來越先人后己的購物方式的構建過程中,姑娘青春的韶華雖漸次消退,但面對紛繁的大千世界,她的內心愈益充實、穩(wěn)定,她依然美麗,美得含蓄而內斂,更加令人心折,令人動容。
購物這門課,女人學之不盡,亦學之不倦。而作為人生的課程,購物亦如影隨形,陪伴了女人一生——美麗的一生。
(水中荷摘自《城市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