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美華
一、學生觀察生活獲取素材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寫作材料來源于生活,生活時時在發(fā)展,寫作材料自會滔滔汩汩地無窮盡地流出來。”葉老的話明確告訴我們,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價值。作文源于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從生活中、實踐中取材,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從中捕捉靈感,由此及彼,從而拓展視野,獲取豐富感人的生活素材。如何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積蓄豐富的寫作素材呢?
(一)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生活的習慣
觀察是通過視覺對客觀事物取得比較細致的、深入的了解,是從生活直接攝取寫作材料的重要手段。養(yǎng)成學生細致觀察生活的習慣很重要。要養(yǎng)成學生細致觀察生活的習慣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1.教學生細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對事物進行有目的、有重點的觀察。如寫一個熟悉的人,要先確定觀察對象,后設法接近他,觀察人物的肖像、衣著、舉止、言談、內(nèi)心活動等,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識真面目”。又如寫菊花,讓學生觀察菊花的形狀、顏色、姿態(tài),通過嗅覺聞它的花香,通過觸覺摸到它的實體,通過味覺嘗到它的滋味。2.教學生對事物按一定順序觀察。認識事物都有規(guī)律,觀察總是從一定的位置,一定的角度,按一定的順序進行的。如《溫暖》這篇課文有幅插圖,圖畫描寫了周總理和清潔工人在一起的情況。老師可指導學生按由近及遠,由人到景的順序觀察。有順序的觀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寫作時言之有序,層次清晰。
(二)培養(yǎng)學生在觀察中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認識能力是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準確性和深刻性。應積極引導學生在觀察中善于分析、比較并加以選擇。只有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才能使學生從不同的生活現(xiàn)象中采擷到具有閃光的時代特色的寫作題材,才能在作文的構思、立意過程中推陳出新。
(三)培養(yǎng)學生帶著感情去觀察的習慣
學生觀察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一般伴有一定的情感,如看到美麗的景物,欣賞悅耳的音樂,一定會感到心曠神怡;看到丑惡的事物,聽到刺耳的聲音,一般會感到厭惡憎恨。也有的學生在觀察漫不經(jīng)心,對觀察的對象冷冷冰冰,寫起文章來平平淡淡,沒有半點生氣,缺乏真情實感??梢娕囵B(yǎng)學生帶著感情去觀察很有必要,達到古人所說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而心得”的境界。
二、學生參與活動豐富素材
中學生思維活躍,充滿創(chuàng)造力,他們蘊藏著各種天賦,需要我們?nèi)ゾ拈_發(fā)。
如組織各種興趣小組活動,社會公益活動,參觀展覽,科技制作等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促進創(chuàng)造品質(zhì)的形成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創(chuàng)造性活動也有助于獲得感性知識,豐富寫作素材,從而寫出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文。實踐證明,各種活動的開展,都可以使學生的作文寫起來得心應手,內(nèi)容也富有情趣。如春天在桃花盛開的堤岸漫步,讓學生身臨其境體味著的氣息;到大街上清掃街道,讓學生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參觀“歷史博物館”,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熱愛家鄉(xiāng);給貧困地區(qū)學生捐書捐物,讓學生向別人獻上一份愛心……這些看似平常的活動,學生卻在無意間得到許多寫作素材。在活動中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感受成功與失敗,體味其中的焦慮與困惑,有了真情實感,再寫作文時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學生通過閱讀積累素材
寫作素材不僅從生活中、活動中獲得,還應通過閱讀書籍間接獲得。綜觀古今中外文學大師,能在文章中縱橫捭闔,廣征博引,顯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博覽、勤讀。魯迅先生說過:“文章怎么做,我說不出,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毙抡n程要求學生要廣泛閱讀各類讀物,并加以量化:“課外閱讀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書讀多了,胸中藏書萬卷,視野隨之開闊,寫作時就會構思,會遣詞造句。讀是寫的基礎,唐代大詩人杜甫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睘榱俗寣W生通過閱讀積累素材,我們可以要求每個學生在學年初制定一個讀書計劃,并及時進行督促和指導。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學會精讀、略讀、瀏覽、誦讀,鼓勵學生多記,記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把它們存入作文材料庫,在閑著的時候朗讀或背誦。這樣學生的寫作素材就日漸增加了。
為了增加閱讀量,我們可在班級建一個“圖書角”,讓每個學生獻出自己喜愛的書與大家共同分享。教師也拿出自己的藏書,也可以向學校圖書館借等方式,把班級圖書箱搞得小有規(guī)模,把讀書活動搞得紅紅火火。
四、培養(yǎng)學生搜集素材的能力
(一)鼓勵學生寫生活札記
生活札記能提高寫作能力,也是搜集寫作素材的好辦法。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寫作的源泉,寫作離不開生活。教師應鼓勵學生把生活中的見聞記下來,即寫生活札記。我讓學生一周交一次生活札記,要求生活札記要每天記,對札記的內(nèi)容我不限制,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人、事、景,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蘊藏的真摯感情。學生沒有思想壓力,交生活札記積極性很高。對學生交來的生活札記,我趁熱打鐵,改完又拿到班上講評。寫得好的札記讓作者自己當著全班同學念出,再由其他同學講評。聽到同學的札記被當眾念出,這給了學生莫大的鼓舞和鞭策,學生不僅對寫作產(chǎn)生了興趣,同時也為寫作積累了不少材料。
(二)教學生建立素材資料庫
學生寫的生活札記有很多見聞、感想,對這些素材可建個資料庫把它們保留下來??砂巡煌黝}的素材分類形成一個個系列。如“童年往事”、“家鄉(xiāng)美景”、“春天的故事”……這樣可以在同一主題下積累不同素材,如果在考試中碰到某一類主題的文章就可以從自己的素材資料庫中,提取認為最新鮮、最能表達該主題的材料來,加以構思寫成文章,這樣在考試中不會出現(xiàn)面對作文題覺得惘然,陷入無從下筆的窘境,素材的積累可以做到有備無患。
(三)讓學生每日報道最新素材
每節(jié)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是一個用時不多,學生聽、說能力和素材積累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動。具體做法是:每節(jié)語文課前5分鐘,讓學生輪流報道前一天看到、聽到的身邊事、國內(nèi)外的大事,并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師生聽完后要發(fā)表意見和建議,學生要記下講的事件和某些優(yōu)秀句段。這樣做學生可積累到不少最新的素材。
(四)讓學生分類整理詩歌、名言警句、名著
學生從生活、閱讀中得到的素材若不加以分類整理,寫作需要時很難查找??勺寣W生把等素材進行分類摘抄,既可便于查找,又可為作文增加文化積淀。
學生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他們對作文就不再畏懼、厭煩。作文不再是一種苦差使,不再是搜索枯腸的擠牙膏。學生還能從素材中挖掘出新意,抒寫自己的心靈。作文不再難教,作文不再難寫。希望我們語文教師多在這件事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