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英 張碧云
“社會媽媽”,一個充滿大愛的稱呼,她給貧困兒童學業(yè)資助,精神關懷,不讓貧困的孩子心靈損傷、殘疾;她幫助一個孩子,挽救一個家庭,教育一方人群。
為使貧困家庭孩子特別是女童,能同樣享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消除由于經(jīng)濟差異而給這些孩子帶來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體現(xiàn)“教育關懷”的理念,京江晚報與市婦聯(lián)聯(lián)手開展了“社會媽媽”活動,自2003年以來,已經(jīng)有近500名個人、家庭和團體組織加入到“社會媽媽”行列,1700多人次貧困學童受到了“社會媽媽”的資助和關懷。孩子們在“社會媽媽”的關心呵護下茁壯成長,有的同學現(xiàn)已進入大學繼續(xù)學業(yè),有的同學自己又當起了“社會媽媽”。
加強策劃真情開篇
開展“社會媽媽”活動的創(chuàng)意是由有關楊路的報道引發(fā)的。
2002年底,京江晚報刊發(fā)《拾荒老太傾情育棄嬰》的長篇通訊:出生不久即遭父母遺棄的楊路,遇到了好心的老奶奶,奶奶靠拾荒供她上學,在她即將小學畢業(yè)時,老奶奶卻被查出晚期癌癥,祖孫倆在醫(yī)院身無分文,面臨困境。報道刊出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各方捐款達6萬多元,楊路和奶奶的生活從此得以改變。從楊路身上,從之前許許多多見諸報端的新聞中,我們看到還有許多這樣的孩子需要幫助,需要能給予他們溫暖、呵護和引導的“媽媽”,同時我們也看到,社會上有著一大批愿意做好事、愿意幫助貧困孩子完成學業(yè)的熱心人。京江晚報和市婦聯(lián)決定,推出“社會媽媽”活動,搭建起助學平臺,讓貧困者得到幫助,讓熱心人實現(xiàn)慈善愿望。
活動推出前,晚報和市婦聯(lián)經(jīng)過了認真策劃。2003年3月4日,通訊《我要上學,我要媽媽》在京江晚報刊出,一對從小失去母親的孿生小姐妹魏晶晶、魏瑩瑩的遭遇,喚起眾多市民的關注,激起大家的助學熱情。第二天,京江晚報在一版刊出了市婦聯(lián)和京江晚報共同向全社會發(fā)出的《貧困女童呼喚社會媽媽》的倡議,同時配發(fā)了第一批急需資助的4名貧困女童名單、照片及家庭狀況,以及結(jié)對資助方式。貧困女童引來了眾多熱心市民,4名孩子被一“搶”而空,晚報率先認下了孿生小姐妹作為自己的“女兒”,在第二天的一版作了重點報道,并配發(fā)了孿生小姐妹前來報社“認親”的照片。接下來的兩天,又有8名貧困女童與“社會媽媽”結(jié)對。幾天來,市婦聯(lián)和晚報的電話熱鬧非凡,“社會媽媽”志愿者排起了長隊,孩子名單一到就被搶走。《12名貧困女童全都有了“社會媽媽”》《“社會媽媽”紛紛約見女兒》、《第二批“社會媽媽”上任》,晚報不失時機的把“社會媽媽”的熱情加以報道,又帶動了更多的人和團體加入到“社會媽媽”行列。為了體現(xiàn)活動的公開、透明,組織者承諾:“社會媽媽”與孩子的結(jié)對情況全部都將在京江晚報上公布,以接受社會監(jiān)督。
理性思考 深度引導
為“社會媽媽”活動的參與熱情注入理性思考,同樣是組織者認真考慮到問題?;顒娱_展一個月后,活動組織者分別來到京口區(qū)、潤州區(qū)、丹徒區(qū)等轄市區(qū),就“社會媽媽”活動的意義、組織形式、可能要注意的問題等開展專場研討會?!皩W業(yè)資助,精神關懷,共育未來”;“‘媽媽的關愛可以使貧困孩子的心靈不再受傷、不會殘疾”;“多一份愛心、可以少一份憂患”;“幫助一個孩子,可以挽救一個家庭,教育一方人群”……《“社會媽媽”現(xiàn)象大討論》,使“社會媽媽”活動的意義得以升華。
組織者還邀請省、市知名教育學、心理學專家舉辦講座,接受咨詢,引導“媽媽”們在給予貧困學童物質(zhì)資助的同時,更注重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關心。很多“社會媽媽”經(jīng)常上門看望孩子,節(jié)假日把孩子接到身邊,讓這些孩子感受正常家庭的溫暖。各級小公民道德實踐基地里,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中,也時時可以見到受助兒童快樂的身影。
在“社會媽媽”推出三周年之際,晚報和市婦聯(lián)共同舉辦了以“春蕾綻放,引領成長”為主題的慶?;顒樱苤鷥和汀吧鐣寢尅钡?000多人參加了活動,受助兒童當場展示才藝,博世圖書向受助兒童贈送的購書愛心卡,40名兒童現(xiàn)場結(jié)對,市四套班子的領導出席了活動,并給予高度評價。
媽媽之最 博大愛心
他們,是“社會媽媽”中的杰出代表,為了幫助與之結(jié)對的孩子,他們除了付出資助款,還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感情。
☆劉潔如:年齡最長的“社會媽媽”
94歲的劉奶奶早年參加革命工作,一生歷經(jīng)坎坷,但她剛正不阿,笑對人生。在子女們的孝敬照顧下,晚年生活幸福。她熱心公益,經(jīng)常給弱勢人群捐款。2004年,劉奶奶得知“社會媽媽”活動的消息,立即報名參加,她資助的第一名孩子是名叫陳炎的初中學生,當時孩子的父親病危,不久就去世了,劉奶奶十分關心陳炎,請人把孩子領到自己家中噓寒問暖,還叮囑兒女們:“如果這個孩子需要的話,你們也要伸出援手?!?/p>
陳炎畢業(yè)后,劉奶奶又資助了名叫張迪的小學生,這個從小失去母愛、父親又經(jīng)常在外打工的10歲小女孩,讓劉奶奶憐愛不已。
☆陳明東、張云仙:資格最老的“社會媽媽”
80多歲的陳明東老人,是參加過抗日戰(zhàn)爭并光榮負傷的二等乙級殘疾軍人,他兩耳的聽力十分微弱,夫人張云仙是他堅強的后盾和健全的“耳朵”。
2004年初,夫婦倆資助了丹徒的初中學生王鑫,對孩子非常盡心,王鑫也經(jīng)常上門看望二老,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2006年,陳老夫婦還資助王鑫同學2200元,作為孩子上職業(yè)高中的學雜費。陳老還請干休所的政委、所長陪他到三山、寶堰等地看望孩子,了解情況。2006年5月,兩老開始資助句容高中潘明秀同學。2006年6月,他們又資助了潤州區(qū)的小學生張暉和句容的小學生方靜;2007年年初,老兩口又在圓夢行動中資助了鎮(zhèn)江大港中學的魏貝、朱羚兩名高中學生。
☆匿名先生:捐款最多的“社會媽媽”
這位先生2004年初成了“社會媽媽”,資助了丹徒的朱玲、魏媛兩名小學生。一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身體大面積燒傷,家庭十分困難,他主動要求將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提供給那個家庭,盡可能給那個孩子提供幫助。成為“社會媽媽”后不久,他從部隊轉(zhuǎn)業(yè),自主創(chuàng)業(yè)辦起了制造廠,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和業(yè)務的繁忙,絲毫沒有削弱他幫助困難學生的熱情,他向生意上的伙伴推介“社會媽媽”,將他們吸引到這個活動中,還一次性捐贈11000多元,又先后幫助了兩位同學。截至目前,該先生已向“社會媽媽”賬戶及部分孩子家庭捐款近40000元。
☆劉薇、袁剛:資助學生最多的“社會媽媽”
劉薇、袁剛夫婦從上海來鎮(zhèn)經(jīng)商,幾年下來,夫婦倆深深愛上了這個古城。2003年3月,他們成為首批“社會媽媽”,而且一幫就是9個孩子。2003年7月,和孩子們結(jié)對后的第一個暑假,劉薇夫婦邀請所有的孩子來到鎮(zhèn)江,贈送書包、文具,為他們舉辦歡迎會,還組織企業(yè)文藝團為孩子們演出,邀請當年的中考狀元、也是貧困家庭出生的同學為孩子們講述成長經(jīng)歷,幫助孩子們獲得健康成長的精神食糧。至2007年,這批孩子大部分已經(jīng)初中畢業(yè),他們隨后又選取了一批學童繼續(xù)資助。
2005年春節(jié)前,劉薇向我市100名貧困母親贈送了價值5萬元的遠紅外保暖內(nèi)衣和保暖帽;抗擊非典期間,她又向紅十字會捐贈了10000元。2005年3月,劉薇榮獲省婦聯(lián)表彰的實施春蕾計劃先進個人。
☆解紅艷:最具創(chuàng)新資助方式的“社會媽媽”
解紅艷是首批“社會媽媽”,與失去母愛的趙竹芯結(jié)對后,她經(jīng)常將孩子接到家中,添置新衣,改善伙食,補充書籍文具。
2006年,解紅艷和丈夫給世業(yè)洲的趙家送來了200棵果樹苗,隨后又送來了200只打好防疫針的綠殼雞,并掏出2000元買來飼料,解紅艷的丈夫得空就來看望果樹和小雞的生長情況,每次都會留點錢或作些指導。
……
他們代表著“社會媽媽”的群體形象,媽媽們來自社會各個行業(yè)、各個階層,身份不同、貧富不一、年齡更是有很大的差異,但他們的熱情、他們的愛心卻是那么的相似、那么的真誠。他們的精神、他們的行動感動著受資助的孩子及家長,感動著廣大市民,使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社會媽媽”的行列之中。他們用無私的母愛和父愛為貧困孩子和貧困家庭撐起了一片藍天。
五年努力 成果顯著
“社會媽媽”臺賬顯示:五年來,已經(jīng)有500多名個人、家庭和團體組織加入到“社會媽媽”行列,1700多人次貧困學童受到了“社會媽媽”的資助和呵護。
在不斷壯大的“社會媽媽”行列中,年紀最大的94歲,最小的不滿10歲;這其中有市級領導,也有下崗職工;有百佳文明市民,也有雷鋒車組成員;有企業(yè)老總,也有社會團體;有報社總編、電視臺臺長,也有許多普通新聞工作者。
五年來,我市一大批大、中、小學學生集體成為“社會媽媽”,中小學生通過開展校園義賣、捐獻零花錢等方式加入;大學生以智力幫扶方式加入。江蘇科技大學與市婦聯(lián)簽訂了社會實踐協(xié)議,開展大學生志愿者牽手受助兒童活動;江蘇科技大學成教院的大學生“社會媽媽”,定期登門幫助貧困流動兒童輔導功課。
全國知名企業(yè)鴻國集團捐贈12萬元加入到“社會媽媽”行列,每年資助近70名家庭貧困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幫助他們完成學業(yè)。
在與“社會媽媽”結(jié)對的孩子中,流動人口、純農(nóng)戶、雙下崗家庭占41%,單親、隔代收養(yǎng)家庭占38%,殘疾、癌癥、重病家庭占19%,其他困難家庭占2%,這些家庭的貧困兒童得到了“社會媽媽”在物質(zhì)上和精神上的多重幫助。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五年多來,京江晚報共發(fā)表“社會媽媽”報道100多篇,絕大部分為獨家報道。此外,鎮(zhèn)江日報、鎮(zhèn)江電臺、電視臺、中國婦女報、新華日報、香港商報、揚子晚報及省電臺、江蘇衛(wèi)視、上海衛(wèi)視等也多次大篇幅進行了報道。這些報道提升了“社會媽媽”的整體形象和社會影響力。
市委書記許津榮在給婦聯(lián)的信中寫道:“看到《京江晚報》有關‘社會媽媽活動的報道很受教育。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好形式?!畫寢寕冊趨⑴c中感受到社會責任,孩子們在受助中感受到社會關愛,文明和道德在社會上得到弘揚,社會在互助友愛中不斷進步。望你們能將此活動持續(xù)開展下去,讓需要幫助的孩子們都能得到幫助……”
“社會媽媽”活動被評為鎮(zhèn)江市2003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十佳新事;2006年,又被江蘇省文明委評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創(chuàng)新案例一等獎,成為我市乃至全省的幫困助學品牌。
與時俱進延續(xù)大愛
2006年9月1日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正式實施,不收學雜費是新《義務教育法》的三大亮點之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媽媽”幫困助學活動,還有沒有必要繼續(xù)開展下去?
活動組織者及時組織“社會媽媽”代表、學校負責人、教育界人士、社會各方人士召開多場座談會,聽取意見,最終大家達成一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實施后,極大地減輕了貧困家庭孩子上學的經(jīng)濟負擔,但這些孩子仍需要幫助,不僅有經(jīng)濟上的需求,還有精神關懷上的需求。另一方面,高中、職校、大學階段也有不少貧困學生急需幫助。大家認為,在新形勢下,“社會媽媽”活動不但有繼續(xù)存在的必要,而且應該拓展幫扶對象,實施轉(zhuǎn)型。
2006年9月,“社會媽媽”組織者對活動提出轉(zhuǎn)型方案:拓展為“成長”和“成才”兩種類型?!俺砷L型”從小學生資助到大學生;“成才型”重點資助高中、職業(yè)高中學生?!吧鐣寢尅辟Y助對象范圍進一步拓展。
為培養(yǎng)受助孩子和家長的感恩意識,明白“愛”的真諦,“社會媽媽”五周年大慶之時,組織者沒有舉辦盛大慶典,而是以“大愛”的名義,開展了系列活動:感恩愛——給“媽媽”寫封信,感謝媽媽的養(yǎng)育之恩,與“媽媽”面對面交流,加深雙方的了解;傳播愛——廣泛宣傳“社會媽媽”中的感人事跡,擴大影響力和參與面;延續(xù)愛——集聚社會力量,給更多的孩子送去“愛心書屋”,讓知識伴隨孩子成長等系列主題活動,使“社會媽媽”的博愛惠及更多的需要幫助的孩子們,使更多的孩子和家長受到愛的教育。
在“社會媽媽”資助的孩子中,目前有的已步入大學,有的已經(jīng)工作。當年的楊路,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女兒,同時,她和丈夫也一同做起了“社會媽媽”。愛心結(jié)出了碩果,愛心得以傳承。
五年來,“社會媽媽”活動堅持規(guī)范化運作,取得社會公信力;堅持社會化運作,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堅持實事化運作,努力增強社會生命力。各界人士這樣評價:“社會媽媽”活動已成為育人工程、陽光工程、民心工程。幫助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片群眾,穩(wěn)定一方社會,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起到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