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燮雯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是個外出的好日子。我與王雪等同學,跟隨著導游,一同去古西津渡游玩。
我們先去了西津雅月樓,只見四處花紅柳綠,姹紫嫣紅。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座很氣派的建筑——三友堂。三友堂的前面種滿了松樹、梅花和竹子,尤其是一種叫“貴妃竹”的竹子,長得郁郁蔥蔥,很是茂盛。往里走,你會看見一口井,名叫“上善井”,它是清朝古井,其意是人的善良會像水一樣滋潤萬物。離開了西津雅月樓,我們又趁著興致來到了觀音洞。一進大門一股冷氣撲來,抬頭就看見了四座觀音像,導游對我們說:“觀音洞內有219座觀音像。”“為什么有219座呢?”有位同學不解地問。后來我們才明白,原來觀音是農歷二月十九日出生的。繼續(xù)向前走,一座貌似唐僧的像映入我的眼簾,原來他并不是唐僧,而是地藏王,導游說,這是觀音洞里唯一不是觀音的像。繼續(xù)往里走,一座漂亮的石雕三足爐出現在我的眼前,青瓷花碗也閃閃發(fā)光。繼續(xù)往山上爬,只見一尊滴水觀音像特別引人注目。觀音面色祥和,手握楊柳枝,另一只手上拿著玉凈瓶,十分美麗。
離開了觀音洞,我們又看了救生會、侍渡亭、五種古代路面等。
伴著夕陽的余暉,我們踏上了回家的路。
[作者系潤州青少年宮寫作班學員 指導教師:姚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