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在新課改下的化學教學中,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研究教法,就很難應對新中考.現(xiàn)以2007年河南省中招化學試卷的一道選擇題為例說明.
題目:下列物質由離子構成的是().
A.汞 B.氮氣 C.氯化鈉 D.二氧化碳
該題旨在考查“物質可以由原子、分子和離子構成”.正確答案為C.看起來簡單的一道題,卻考成了一道較難的試題.許昌市教研室的中招試題分析數(shù)據(jù)顯示,該題的實際難度值竟然達到了0.56,選B的學生占5%,選A的學生高達39%.錯誤的指向如此集中值得我們思考.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錯誤?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第一,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教材.人教版的化學新教材在針對離子化合物的概念上,只是在《離子》一節(jié)以舉例說明的形式指出了原子、分子和離子可以構成的物質,但是,并沒有像以往的舊教材那樣明確定義、較多舉例,新教材僅舉了“氯化鈉”這一個離子化合物的實例,而對于共價化合物的概念更是徹底刪掉.因此,一些教師不把它當成重要知識進行學習,甚至在授課時將其忽略而導致學生出錯.
第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使用化學用語不規(guī)范,對學生造成潛在的影響.這些年來,由于課程改革,教材更新快,更新次數(shù)也較多,一些化學用語也有變化,例如,“相對原子質量”以往叫做“原子量”;配平化學方程式的時候,化學式前面的“計量數(shù)”以前稱做“系數(shù)”;對于物質化學式的叫法以前使用的比較混亂:分子式、比例式、化學式等.應該說,隨著新教材的推廣使用,化學用語也逐漸趨于規(guī)范化、標準化、國際化了,對教學而言應該是一件好事,但是可能受到習慣行為的影響,在平時的講課中,教師可能還會經(jīng)常使用到以往說慣的舊化學用語,教學中用“氯化鈉分子、氯化鈉的分子式”等習慣說法,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樣不規(guī)范的使用就導致了學生不敢選C,退而使用排除法選擇了不熟悉的A.
第三,簡單題型往往包含了最基本的知識點,最基本的知識是學科的基礎,使用也最廣泛.具體到化學學科的情況,如物質的分類、物質的微觀組成以及化學式的含義等基本知識點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因為這些概念抽象、理論性強,導致學生在學習不易理解,界限模糊,使用混亂.當然,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學生在認識上產(chǎn)生疲勞,不重視,這樣的結果必然會給學生在具體實踐中帶來錯誤的選擇.
如何避免這樣的簡單知識題型不出錯誤或少出錯誤呢?
第一,對于這樣的題型,教師在學生的學習和練習過程中,抓住幾個實例,認真點評,透徹分析,最好是以點帶面,趁機將物質的組成、構成、物質的分類進行回顧總結,使學生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完整全面的認識.
第二,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規(guī)范自己的語言.隨著課改的深入,知識不斷更新,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該主動做到更新自我知識結構,與時代同步,與國際接軌,具體到化學用語的使用上,必須做到標準、準確、統(tǒng)一,禁用舊的習語,禁用不規(guī)范的名詞.隨著教材的更替,教師的語言也應一步到位,不再使用舊的化學用語,直接使用標準規(guī)范的化學語言來表述.
第三,發(fā)揮聰慧學生的積極作用.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多方位的感受、交互過程,教師的思維、語言可能與學生的思維、語言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而導致有些方面不能準確完整地傳達給大多數(shù)學生,而學生與學生的語言、思維方式可能更為接近.教學中教師可采取學習小組的方式或者“小老師”的方式讓學會的學生幫助那些理解感悟能力較弱的學生,并且多加練習,達到理解鞏固的目標.實踐表明,學習小組、“小老師”的學習方式對知識難點的學習有比較好的學習效果.
做好以上幾點,不僅可讓學生對化學概念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識,而且再碰到類似的習題時學生解起題來就會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