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
我曾經(jīng)以為古時候的人讀書都是在家里,也就是私塾里。沒想到史書上說,早在周朝,中國就有了學校,而且是寄宿制的。得知了這個,特別想看看“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的時代,學校是個什么樣子。
《管子·弟子職》中有詳盡的描述,當時的學生清早起床,要先伺候先生起身梳洗,再四下打掃,設(shè)置坐席,等待先生授課,“出入恭敬,如見賓客”。而先生要求學生“顏色勿怍”,怍,是形容儀態(tài)局促不安。誰都知道古代中國禮儀繁多,但是,很少人會知道早在周朝時候就已明言:做弟子的不能不活潑,不能夠懼怕,從而失去了“雍容”。曾經(jīng)有中國孩子給外國人留下的印象是目光遲滯,拘謹木訥,不敢亂說亂動,豈不知早年的中國人并不呆板。
看占代學校的規(guī)矩,聽起來好像上世紀的學徒學藝,到今天恐怕只有日本相撲界還保持類似嚴格的尊卑順序。讓我感到最詫異的是,周朝時候,先生先教的是年長者,所謂“受業(yè)之紀,必由長始”,想想面前立著兩個學生,一個5歲,一個50歲,按古法兒,要先盡著老者。
詫異之二是周朝當年那么大的疆土,居然舉國通用同一部校規(guī)。而這校規(guī)讓現(xiàn)代人看,就是一部完全的不平等合同,詳盡規(guī)定了尊敬先生的條款,而對先生一方應盡的職責卻沒有規(guī)定。大約古時候擔當?shù)昧讼壬亩际锹杉旱母呷耍咳掌鸫a四省自身,不會疏忽,不會不公允,不會犯錯誤。而當時先生的報酬不菲,孔子有弟子三千,又到處游學,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樣收取、運送、收藏“工資”的。
周時的學校年年都沒考試,年復一年,一直讀九年才算學成。一個人學成的標志是:對事理知道且能變通,處理事情無遺漏疏忽,遇事不惶恐,能學以致用而自立于世,這種標準恐怕學滿五個九年都難達到。同時,這規(guī)矩也充分解釋了學校為什么要先教化年長者:古人去學校,學的是做人是事理,不像今天學的是知識。
關(guān)于讀書勤奮,從古到今留下許多懸梁刺股等用功到極致的故事。其實,當年做個讀書人是件投入風險不小的痛苦事兒,要誦讀的典籍繁多,要練寫更不容易。在筆被使用之前,字是要一筆一畫用刀刻的,周時把寫字叫“書刃”。長時間以刀刻字,手指結(jié)滿厚繭,假如一個書生犯案逃亡,應當很容易暴露,輕易就會被官府緝拿歸案。后來,到了春秋戰(zhàn)國,有了廉價的竹子做筆,再后來雖然發(fā)明了毛筆,可是獸毛難取,窮苦貧賤的書生用不起,平常人還是用竹筆。
古書上說刻苦的讀書人,隨手在墻壁木板、衣襟或任何器物上,練習寫字,有的干脆把字寫在大腿上。我忽然明白了,中國人走到哪里都見景生情,手頭發(fā)癢,隨處題寫“到此一游”。凡在古代題寫的,隨著時光變珍貴了,大山名川都把它當古遺留存,成了又一景。寫在20世紀后半葉的就成了污染環(huán)境,寫在21世紀的也許叫“涂鴉”,叫“行為藝術(shù)”。時代不同,文化的符號性也跟著變了。
看看古時候,當個學生一點兒也不比今天容易,今人且收聲知足感激吧。
編輯/楊志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