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吉辰
今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給人民留下了痛苦的回憶.雷電與地震一樣,破壞力也很強.那空中的霹靂和轟隆隆的雷聲總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憾.
雷電是夏秋季節(jié)常見的自然現象,經常有巨大的破壞力.雷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地球上任何時候都有雷電在活動.據統(tǒng)計,全世界每年因雷電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億美元,死亡3 000人以上.因此,了解雷電的規(guī)律,掌握先進的“避雷”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富蘭克林避雷針”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250多年前(1752年),冒著生命危險,用風箏把“天火”引到地面,從而揭開了雷電的秘密.根據雷電產生和危害特點的不同,雷電可分為以下四種:直擊雷、球形雷、感應雷、雷電侵入波.其中直擊雷最為常見,富蘭克林設計發(fā)明了“避雷針”,不知避免了多少生命財產的損失!
目前,防直擊雷的主要措施是在建筑物上安裝“富蘭克林避雷針”,它的保護范圍似一把傘,保護半徑只有避雷針安裝高度的1~1.5倍那么大.因此,當建筑物很大時,就要在上面裝許多支避雷針.特別是平頂的大建筑群,避雷針排列成行,宛如針林一般,這樣,防直擊雷安裝的避雷針就變成了避雷網、避雷帶.一套完整的防雷裝置包括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上述的針、線、網、帶實際上都只是接閃器.接閃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護物的突出地位,把雷電引向自身,然后通過引下線和接地裝置把雷電流泄入大地,以此使被保護物免遭雷擊,這種“避雷”設備需要精心保養(yǎng)和不斷維修.
但是,由于雷電的形成原理十分復雜,它的爆發(fā)能量非常巨大,因此雷電仍然在肆虐著人類.尤其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建筑物越來越高,電信通訊網絡越來越密集,每年由于雷擊造成的經濟損失還是高達10億美元.因此,科學家不斷以新思路、新技術設計新的防雷電設施,如新型避雷帶、法拉第網、高脈沖避雷針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變“被動引雷”為“主動引雷”
我們知道,各種“避雷針”實際上都是“引雷針”,將高空的雷電接引到地下釋放電荷,這是被動引雷,被保護的高大建筑、油庫等,仍然處于危險之中.能不能變“被動引雷”為“主動引雷”呢?
讓雷電遠離保護對象,這是一個全新的思路啊!請看我國科學家做的“人工引雷”實驗:烏云翻滾、電閃雷鳴,只見一枚火箭騰空而起,帶著一根細如馬尾的鋼琴絲,從地面直飛到千米高空,鉆入積雨云中.這時奇跡出現了:張牙舞爪的閃電不見了,震耳欲聾的雷聲消失了,瞬間,一道耀眼的閃電順著金屬絲從云層直擊地面,巨大的雷電能量順著鋼琴絲猛扎入指定地面.在這里,兇惡的“雷公電母”被人們征服了!自1989年8月起,我國共研制出幾百枚引雷火箭,用鋼琴絲做導線,將地面一端深埋入地中,已經獲得50%以上的成功,將“雷公電母”引入指定地點.我國這項引雷新技術開辟了“讓雷電遠離保護對象”的新途徑,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世界上只有法國、美國、日本、巴西和中國掌握了人工引雷技術.
由我國自行設計制作的“人工引雷火箭”技術非常先進,裝有特殊設計的降落傘,可防止“火箭”降落時對地面物體造成破壞.現在科學家利用地球衛(wèi)星對雷電進行監(jiān)視觀測,可以預測800公里以內巨大雷電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提前發(fā)出警報,采取相應措施,用來防范雷電的危害.
在“人工引雷”的基礎上,科學家進一步研制出“定向引雷車”,車上載有雷電監(jiān)測儀、引雷火箭、火箭發(fā)射架、遙控點火器和通訊設備等先進設備.根據需要可以開到預定地點,利用儀器監(jiān)測,一旦發(fā)現有雷暴云產生可能威脅“保護對象”時,指揮中心就立即下令發(fā)射引雷火箭,將雷電在高空中引發(fā),避免發(fā)生在保護地區(qū).
另外,現代人類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很快,其中各種航天器穿越雷雨云層時,如何避免雷擊就是一個重要課題.現在科學家將一批特制的小火箭射向積雨云層,這些小火箭頭部帶有金屬小圓球,結果有60%的小火箭誘發(fā)了電閃雷鳴,開辟了一條空中安全通道,就像戰(zhàn)時工兵掃清道路上的“地雷”,使大部隊能安全通過一樣.
神奇的“激光避雷針”
20世紀人類有四個重要的發(fā)明: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激光.由于激光具有極好的單色性、高亮度和良好的方向性,能量非常集中,而且便于人工控制,所以自激光出現以來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
那么,激光又與“避雷針”有什么關系呢?原來,一定強度的激光射出,沿途可以很快把空氣電離,產生一條導電的通道,閃電就會乖乖地沿著這條通道走了,到了接近地面時,便會在預先準備好的傳統(tǒng)避雷針上放電.這種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誘導云層的電荷通過“富蘭克林避雷針”放電,從而大大提高了傳統(tǒng)避雷針的效率.
科學家還成功地進行了“激光引導雷電”試驗,將高功率的激光聚集反射,照射到雷雨云上面,強烈的激光可以改變云團的導電走向,使雷電按照人們的意愿,在預定方位的云層之間放電,這樣雷電就不會落到地面了.這個激光試驗意義很大,成本比較低,也比較靈活,是很有發(fā)展前途的一種方法.
不久的將來,靈巧的“激光避雷針”可以設置在機場、醫(yī)院和核電廠等重要地方,有效地保護人類.
“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針”
早在1914年物理學家就已經發(fā)現:利用放射性物質能使空氣電離的原理,可以增強避雷效能.近年來許多先進國家,研制出了新奇的“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針”.
“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針”的避雷原理,與富蘭克林避雷針的原理基本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前者發(fā)射的射線,使避雷針附近的空氣大量地電離,主動地打開一條與云中電荷相通的放電通路.你想,這么多離子在空氣中移動,足以形成一條電的通路,把云層中的閃電引下來.
“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針”能及早放電,使保護區(qū)內無閃電產生,且避雷功能更為強大,保護范圍也大得多.放射源一次裝上后,使用一二百年是沒有問題的.
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針的類型很多,結構大體相同,都是由下列各部分組成的:一根尖頂的金屬桿,一個與桿絕緣的金屬錐體,錐體上裝有放射源,錐體四周下垂三根飄帶狀的接觸天線,一個與桿連接的金屬環(huán),中央的金屬桿是深深接地的.它的保護范圍比同樣高度的“富蘭克林避雷針”大十幾倍到幾十倍.
在歐洲雷電最頻繁的意大利和西班牙,許多易受雷電影響的建筑,如無線電發(fā)射臺、變電站、燃料油庫或天然氣貯存庫、軍工廠、核工廠都裝置了這種新型的避雷針.對一些有保存價值的古代遺跡,如雅典的衛(wèi)城、西班牙的參坦達紀念碑,也采用了這種新型的避雷針.我國廣州的石油化工廠、南京的棲霞山化工廠、四川的維尼倫廠等也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避雷針,北京的長城飯店最近也已采用,效果明顯.
由于所使用的放射性物質是嚴格密封的,對建筑物下面的人沒有絲毫危害,是絕對安全的.現代核技術與電子技術及材料技術一樣,將成為人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