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新
寬敞明亮的形體教室里,二(4)班的孩子們正聚精會神地欣賞著芭蕾舞片段“四小天鵝”。他們的神情如此專注,帶著渴望的眼神在獵取屏幕上的每個瞬間。幾分鐘后,學生們開始分組練習,他們積極思考著、討論著舞蹈的內容和表現(xiàn)特點。不一會兒,只見學生挺著胸、昂著頭、繃著腳、吸著腿,宛如一只只美麗的白天鵝翩翩起舞。
這精彩的一幕,使我回想起教研組備課時的情景。課前,圍繞能否在二年級開設芭蕾欣賞課,體育組教師們展開過熱烈的討論。“欣賞芭蕾需要先了解劇情,七八歲的孩子能具備這種欣賞能力嗎?”我有些疑慮。劉老師說:“我看不行,小孩大都喜歡看動畫片,能看懂芭蕾舞嗎?”接下來,金老師的話又打消了大家的疑慮?!安灰】炊昙壍暮⒆樱麄冇形覀兿胂癫坏降臐撃?。每個班都有一些學生學過舞蹈,這些學生具有一定的欣賞基礎和能力!”
通過積極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形體課是引導學生感受美、體驗美、追求美的過程。我們可以將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能“跳一跳,夠得到”的位置。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芭蕾舞的內容,老師們率先欣賞了《天鵝湖》,學跳起了“四小天鵝”。如今,教室里這些可愛的“小天鵝”用優(yōu)美的舞姿、輕盈的腳步詮釋著對劇情的理解。這一良好的教學效果不正是校本教研集體智慧碰撞的結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