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明
次貸危機對美國的打擊是全方位的。借款人被趕出家門;貸款人瀕臨破產;金融機構爆出驚天虧損;房地產市場供需萎縮、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被顯著削弱、消費和投資乏力可能把經濟拖入衰退。從長期來看,危機終將過去,美國經濟終將反彈。但是,美國政府應對危機的舉措,對美國政府長期以來致力于推行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意識形態(tài)(Market Fundamentalism Ideology)構成了致命打擊,這種打擊對于美國政府聲譽和美國經濟地位的損害,縱然時光流逝也很難抹去。
在危機爆發(fā)初期,美聯儲采取了向市場注入短期流動性資金以及降息等措施。截止到目前,美聯儲已經向貨幣市場注入數千億美元流動性資金,聯邦基金利率和再貼現率均降低了300個基點,如此寬松的貨幣政策是美國金融史上前所未有的。隨著危機的蔓延和深化,美聯儲相繼采取了一系列令市場眼花繚亂的救市政策:第一,向受創(chuàng)商業(yè)銀行提供更長期限(28天)、更大規(guī)模、更低利率的貼現貸款;第二,將貼現貸款的抵押資產,從傳統的國債擴展到AAA評級的非政府機構的ABS和MBS;第三,允許投資銀行直接從貼現窗口中借貸,這是史無前例的舉措。
美國財政部推出了價值1680億美元的減稅大禮包。素來與美國政府較勁的美國國會,在很短時間內就通過了財政部的減稅議案。此外,美國聯邦住房企業(yè)辦公室、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委員會,也紛紛表示,愿意讓旗下的房地美、房利美以及聯邦住房貸款銀行更多地參與到危機紓困計劃中來。
首先,美國向來被描繪為全球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本營。在傳統經濟學和金融學概念里,美國是一個自由放任的市場,價格具有充分彈性,市場的任何風險都被反映在價格波動中,因此不會造成系統風險的累積。所有的企業(yè)和金融機構都是自利而富有效率的,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具有健全的微觀基礎。因此,金融危機一般發(fā)生在市場不健全的新興市場國家,在美國斷難發(fā)生全面金融危機。
然而,次貸危機的爆發(fā)打破了美國金融市場“大而不倒”的神話,全球投資者突然發(fā)現,即使在美國市場上,同樣發(fā)生著欺詐、舞弊、價格扭曲,同樣存在系統風險的積累和釋放,金融機構同樣在利潤的刺激下鋌而走險或者放棄道德底線。簡言之,即使是美國模式的市場經濟和金融體系同樣也會發(fā)生嚴重失靈的狀況。
其次,在10年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fā)后,美國財政部和IMF對危機國開出的藥方是,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維持本幣匯率穩(wěn)定,不要干預破產金融機構,讓市場機制發(fā)生優(yōu)勝劣汰的作用。如果危機國不遵守上述藥方,IMF就拒絕提供危機貸款。而次貸危機發(fā)生后,美國政府的應對措施簡直就像自己抽自己的耳光。美國政府連續(xù)出臺了寬松的貨幣與財政政策;縱容美元大幅貶值,向全球輸出通貨膨脹,而把調整的負擔由本國轉移給整個世界;當貝爾斯登瀕臨破產時,美聯儲出面提供擔保,讓摩根大通低價收購了前者。換句話說,一旦自己國內金融系統出了嚴重問題,美國政府就把自己曾經推行的意識形態(tài)拋在了腦后,而一以貫之、不顧一切地救市。這既反映了美國政府的實用主義哲學,又折射出美國政府曾經對亞洲國家開出的藥方是多么的險惡。
金融大鱷索羅斯和美聯儲前任主席格林斯潘,均沮喪地表示,次貸危機是發(fā)達國家金融市場60年來最深重的危機。索羅斯進一步指出,次貸危機將給美國經濟和美元的地位造成嚴重損害。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家沃爾夫指出,次貸危機的爆發(fā)象征著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盎格魯·薩克遜式金融體系的失敗,而美聯儲3月11日向投資銀行提供貸款的舉動則象征著全球自由資本主義的精神已死。筆者認為,上述人物的評論或多或少帶有夸張性質,本身帶有對本國市場和體系“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意味。然而,無論次貸危機是否會造成美國經濟和美元霸權地位的顯著削弱,危機已經造成美國式市場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神話破滅,市場原教旨主義和華盛頓共識遭遇重大挫折,這一點是毋庸置疑,也是無可挽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