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凡
隨著奧運的臨近,奧運的氣氛也越來越“熱”。北京街頭的一些戶外廣告牌上,不知什么時候換上了“北京歡迎您”的字樣,設計制作實在算不得精美,乍看上去以為是公益廣告,而仔細打量后,才知道是一家名為“歡迎您”的北京酒廠的“杰作”。類似的還有“2008,為中國喝彩”、“2008,誰讓您心動?”等等,一個個比賽似的把旌旗插遍北京的大街小巷。雖然廣告牌上壓根找不到“奧運”二字,但明眼人一瞅便知是哪門子事。這些廣告有一個共同之處,落款的企業(yè)都是非奧運贊助商。
得了奧運贊助資格的企業(yè),當然也一直沒閑著。本土的聯(lián)想、伊利、金龍魚、青島啤酒,以及可口可樂、三星、強生、麥當勞等國際大佬們,一個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除了常規(guī)的戶外廣告外,還推出了一連串堪稱大手筆的公關、廣告活動,一拳接一拳出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拿去年開始的奧運火炬手選拔活動來說,可口可樂、三星、聯(lián)想三家就打起了擂臺。
奧運軍團資格最老的可口可樂,以“誰點燃我心中圣火”為主題在全國范圍內(nèi)公開選拔1188個火炬手/護跑手。除公眾提名、投票外,可口可樂還通過一系列公益活動面向公眾產(chǎn)生火炬手,包括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的“快樂課間”活動、推廣綠色奧運的“留住一桶水,花兒也微笑”環(huán)?;顒拥?,目的是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讓社會各界人士都有機會參與到火炬手選拔中來。
而三星則和中國移動聯(lián)手推出“奧運火炬分享計劃”,聯(lián)想與央視合作舉辦了“你就是火炬手”大型公開選拔節(jié)目,兩個活動報名的、投票的,人數(shù)均以百萬計,在全國掀起了一次全民參與奧運的高潮。
奧運贊助商大張旗鼓,非奧運贊助商也不甘示弱,你來我往,明槍暗箭,好不熱鬧。奧運這塊奶酪實在太誘人,也怪不得大家爭先恐后、一擲千金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搶奪戰(zhàn)中,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愁。某些奧運贊助商表面上風風光光,暗地里卻倍感失落,盡管他們獲得奧運營銷的所謂行業(yè)獨占權,但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而與他們針鋒相對的非奧運贊助陣營中的出類拔萃者,則使盡渾身解數(shù),以奇招、新招、狠招大大搶了同行的風頭。
2008北京奧運會倒記時一周年時進行的一項調(diào)研顯示,中國公眾對企業(yè)奧運營銷的認知度并沒向奧運贊助商一邊倒。在此次調(diào)查的11個品類中,共涉及了42個非奧運贊助商,結果被訪者誤認為這些品牌是奧運贊助商的平均比例為32.4%,其中誤認率最高的是蒙牛,達到了57%,體育品牌中的李寧誤認率也相差無幾。
想想某些奧運贊助商,拿到奧組委的證書時意氣風發(fā),可后續(xù)營銷舉措?yún)s乏善可陳。在廣告、公關與活動的整合聯(lián)動上,在奧運題材的發(fā)揮與挖掘上,在奧運產(chǎn)品的炒作上,問題層出不窮。它們花大錢買吆喝,真正切準品牌與產(chǎn)品實際需要的奧運動作并不是很多,創(chuàng)意也不夠鮮亮。
有位奧運贊助商的老總說,體育營銷不是賭博。事實上,某些奧運贊助商正在像賭徒一樣投機,大運能否有一天撞上他們呢,難說。
倒是“不幸”與奧運贊助資格失之交臂的那些企業(yè),往往有驚人之舉,營銷手段可圈可點。上面提到奧運營銷誤認率最高的蒙牛,“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發(fā)動群眾的力量” 始終是其一脈相承的路線,通過獨家贊助央視趣味十足、參與互動性強的體育比賽節(jié)目《城市之間》,最后得以從對手的奧運封鎖中脫圍而出;而李寧與CCTV-5結成合作伙伴,為所有奧運會的主持人和解說員提供服裝,此舉意味著北京奧運期間,其央視曝光率將與獲得奧運推廣獨占權的對手難分上下。古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希望在奧運贊助爭奪中功敗垂成的企業(yè)都有這樣的自信!
奧運贊助商需要反思,非奧運贊助商更要自強。我們應該相信,有沒有獲得奧運贊助資格,并不那么重要;08年的這場商業(yè)奧運,誰讓消費者心動,誰就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