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李嘉澤
你身邊是否有一些在你看來根本就不應(yīng)該結(jié)合的夫妻,但他們卻過著幸福的生活,令你百思不得其解?
是哪種神秘的力量讓我們投入一個人的懷中,而遠離在旁觀者看來更加有吸引力的另外一個人?
“戀愛地圖”
依據(jù)美國心理學專家約翰·馬林的觀點,在許多影響我們選擇戀愛對象的因素中,最明顯的一個應(yīng)該是他所謂的“戀愛地圖”,即一組存在于我們大腦里的譯碼信息,描述哪些是我們喜歡的,哪些是我們不喜歡的。它涉及我們對愛人的頭發(fā)或眼睛的顏色的選擇,對于他(她)的聲音、氣味和身材的喜好,它還會記錄下吸引我們的性格特點。
簡而言之,我們會追求那些最符合我們的戀愛地圖的人,會和這個人共墜愛河。
而我們大腦里的這張愛情地圖主要決定于我們的童年。
我常常問一對對夫婦,是什么讓他(她)感到伴侶對自己有吸引力,答案五花八門,從“她很堅強、獨立”到“我喜歡紅頭發(fā)”;從“我喜歡他的幽默”到“就是那種壞壞的微笑讓我一見傾心”。
我相信他們說的話,我也相信如果我還要這些男女描述他們的母親的話,他們的理想伴侶會與他們的母親有許多共同點。是的母親——我們?nèi)松械谝粋€真正的愛人——在我們的戀愛地圖中寫下了重要的內(nèi)容。
當“角”遇上“洞”
另外,我們大多數(shù)都是同那些與自己有著相同社會環(huán)境的人一起成長的。我們與同一個小鎮(zhèn)的人待在一起;我們的朋友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事業(yè)目標;同這些人待在一起我們感到非常舒適,因此我們也就越來越喜歡與同自己有相似的家庭背景的人在一起,這也會成為選擇伴侶時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也有不少的例子是兩個人社會背景差異非常大,但是最后卻能結(jié)合在一起,而且過得非常幸福。我就認識一個男人,他出身于芝加哥一個傳統(tǒng)愛爾蘭家庭,卻愛上了一個非洲的美國浸信會教友。他們結(jié)婚時,親朋好友都預(yù)言他們倆的婚姻很快就會失敗,但25年過去了,這段婚姻依然堅固。
這是因為那妻子很像她的婆婆,是一個有愛心的女人,是那種愿意卷起袖子志愿去教堂工作的人,這種品質(zhì)讓她的丈夫一見傾心,也使得膚色、宗教信仰和其他一些社會問題都不再重要。
但是,如果是完全相反的兩個人呢?他們是能夠真正地彼此吸引?美國西北大學的羅伯特·文奇教授長期從事社會學研究,他在研究中陳述說,我們對婚姻伴侶的選擇包括了大量的社會類似處,但他也強調(diào),我們希望尋找的那個人能夠與自己互補。一個健談?wù)邥灰粋€喜歡傾聽的人所吸引;一個愛沖動的人則希望自己的伴侶是一個溫順的人。
就像老話說的那樣:我們未來的伴侶應(yīng)該是一個人腦里的洞,剛好能填進另一個人腦里的角。
愛情是種交易
我們還知道一些長得漂亮非凡的人同其貌不揚的人結(jié)婚了,這種平衡被一些人稱為“公平原理”。
當男人和女人都擁有一些特別的資本,比如說高智商、不同尋常的美麗、讓人神魂顛倒的個性,或者家產(chǎn)雄厚,一些人會決定把自己的資本與別人的長項做交易。一個絕世美女會把自己的美艷與伴隨錢財而來的權(quán)力和安全感做交易;一個出身于上等家庭但資質(zhì)平平的人,會用自己的家譜交換一個貧窮卻才能非凡的伴侶。事實上,幾乎每一種結(jié)合都能存活并且茁壯成長。
(梔子摘自《都市女報》2008年7月14日 圖/潘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