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義
阿里,是我少年時期最佩服的拳王。他的蝴蝶腳步,特立獨行的霸氣,不惜被剝奪拳王頭銜也堅持拒絕參加越戰(zhàn)的信念,使他成為全球拳擊迷的偶像。
然而,不敗的阿里,卻在與傅雷瑟的一次交手中,輸了。
1973年,傅雷瑟在衛(wèi)冕戰(zhàn)中,遇上了一名年輕的拳手。他的個子比阿里還高,面目陰沉而猙獰。鐘聲一響,傅雷瑟就像個不會打拳的小孩子,被這個高大的年輕人一路打得潰不成軍,被擊倒六次之后,第二回合就不得不認輸。
我看著屏幕上傅雷瑟的慘敗,不敢置信。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佛爾曼在擂臺上稱霸的雄風。
佛爾曼的確沒有辜負大家的預期,接下來向他挑戰(zhàn)的人,能在3個回合里不被擊倒,就算是相當不錯的了。
這段時間,阿里則繼續(xù)滑落,又輸給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拳手,再添一筆敗績。
因此,當1974年阿里終于得到一個機會,可以向佛爾曼挑戰(zhàn)的時候,大家固然為阿里一邊倒地加油、喝彩,但是,真正相信阿里有機會打贏這一仗的,恐怕全世界沒有多少人吧。
然而,阿里卻讓大家跌破了眼鏡。
他發(fā)明的“繩邊抵抗”戰(zhàn)術,以柔克剛,不但挨過了三個回合,更在第八回合一拳把佛爾曼擊倒。
阿里第二度登上了拳王寶座,開始了另一頁的傳奇。后來,他三落三起,以前后3任拳王的戰(zhàn)績名垂青史。
佛爾曼,卻逐漸失去蹤影。
后來,我對拳擊的興趣越來越淡了。只是,偶爾,心頭還是會掠過那個曾經(jīng)無堅不摧的佛爾曼。再后來,從偶然看來的一個消息中得知,他改行去當牧師了,四處布道。
1994年底,我忽然看到一條新聞:45歲的佛爾曼挑戰(zhàn)拳王摩爾,在一路挨打了九個回合之后,第十回合擊倒摩爾,第二次登上了拳王寶座,創(chuàng)造了拳擊史上最高齡封王的奇跡。
比當年看到他倒在阿里的拳下,還要令我目瞪口呆。
我急忙找各種報紙,并且到網(wǎng)絡上查詢數(shù)據(jù)。大家講得都不多,大致都是說佛爾曼獲勝后,跪倒在擂臺上的一個角落,喃喃地說他終于驅走了盤旋在心里的一個魔鬼——他終于告別了阿里擊倒他的陰影,在20年之后。
但是我不滿足。
對一個拳擊手來說,35歲已經(jīng)是要退休的年紀了。何況是45歲?佛爾曼為什么會在銷聲匿跡了20年之后,以45歲的高齡還可以東山再起?是什么動力驅使他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怎么做到的?
我讀了他的自傳——《遲來的拳王》。
輸給阿里之后,他的確根本無法承受這個事實,因此自我放縱,自暴自棄,終至于連再度挑戰(zhàn)的權利都輸給了不該輸?shù)娜恕?/p>
他的瘋狂與自我毀滅,后來因為接受了基督而獲得平靜與沉淀。他決定當神的使者,而不再當一名拳手。
1987年,他開始重新出來打拳,因為他決心為一些迷途的青少年募集基金。他相信,是在上帝的指引下,經(jīng)過七年的奮戰(zhàn),他完成了這個奇跡的任務。
這個時候的佛爾曼,圓頭大耳,慈眉善目,完全不復當年暴戾猙獰的面貌。從他身上,我真正了解了什么是“相由心生”。
然而最讓我動容的,還是他談到這次勝利幫他化解了壓抑在心底20年的一個悔恨。原來,和阿里那一仗他被擊倒之后,在裁判數(shù)到八的時候,他似乎恢復了力氣可以重新起身作戰(zhàn)。但是在身心俱疲的狀態(tài)下,他放棄了再站起來的念頭,任由裁判數(shù)到十,決定了敗局。
后來,盡管他找到了生命的歸宿與方向,但是20年來,他最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當時他站了起來,繼續(xù)打下去,情況又會如何呢?這個疑問像一只毒蛇似的啃嚙著他。未曾停止。
重新登上拳王的寶座,是給自己一個戰(zhàn)勝心魔的機會。而他做到了。
人,不免失敗的時刻。盡其在我,技不如人的失敗,是沒有什么好遺憾的。最可怕的失敗,是當自己還有一搏的力氣與機會時,卻主動放棄的失敗。
佛爾曼是個幸運的人,他不但在拳擊史上締造了另一個可以和阿里相輝映的紀錄,也在悔恨吞噬了20年后,終于自己找到了救贖之道。
(鄧偉明摘 圖/彭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