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課改推進至今,新的理念、新的策略、新的手段、新的方式層出不窮,這時,對新課改精髓的把握則顯得尤為重要。本刊于2008年第一期曾圍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一課作了一期教師角色轉換的問題探討,這里我們同課異構,談談課堂教學如何切近新課改精髓的問題。
教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教學實錄
◆陳耀文戴德明
【教學創(chuàng)意】
這篇文章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1958年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后采寫的一篇新聞作品。作者突破“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束縛,把自己的見聞和感受作為報道的主要內(nèi)容,發(fā)表后引起廣泛關注,并獲得普利策新聞獎。教學這篇作品,應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培養(yǎng)學生“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情感;應重點品評語言文字,在品詞析句、探賾索隱中培養(yǎng)學生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應堅持“自主、合作、探究”原則,讓學生在多重對話情境中完成閱讀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營造氛圍
1.教師從介紹普利策新聞獎入手導入新課,然后板書課題、作者,簡介本文寫作緣由。
2.播放幻燈片,幫助學生了解背景知識,營造學習氛圍。
上課時,20多張反映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筑、刑具、死難者遺物、死難者照片以及今日情景的圖片緩緩呈現(xiàn),電影《辛德勒名單》主題曲低回縈繞,一名學生用低沉、緩慢的聲音朗讀《奧斯維辛集中營簡介》。學生看得專注,聽得認真,課堂氛圍營造得十分成功。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要求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標出文中自己認為重要的段落或語句。
2.學生瀏覽課文,教師來回巡視,并低聲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交流。
教師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交流,再推舉一位同學參加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時,教師不時加以鼓勵、肯定,并擇要板書“陽光明媚”、“雛菊花”、“溫和地微笑”、“人間地獄”、“焚尸爐”等關鍵性詞語。
三、品詞賞句,探幽析微
1.抓住關鍵性詞語,鼓勵學生探尋其中隱含的信息。
2.師生共同研討,明白有關問題。
學生發(fā)言時,教師不時用追問、點撥等方式加以引導。師生配合默契,文本挖掘透徹,課堂氣氛活躍。
研討過程中,教師十分重視語言的點撥、提煉。試舉三例:
和平時期的奧斯維辛,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兒童在草地上追逐嬉戲,與戰(zhàn)爭年代的陰暗、恐怖形成強烈反差,其程度到了令人“可怕”的地步。這種“可怕”,是對法西斯暴行的有力控訴,是對踐踏人權、戕害生命的納粹黨徒的有力控訴!巧借“反差”傳達信息,感染讀者,手法高明。
雛菊花在已被炸毀的焚尸爐廢墟上盛開,這一“特寫鏡頭”何其耐人尋味!美好的東西是不會被摧毀的,正義終將戰(zhàn)勝邪惡,這是真理!猶太民族沒有因為希特勒匪徒的出現(xiàn)而消亡,人類的生命鏈條也沒有因為法西斯的暴行而斷裂。事實告訴我們,與人類為敵,與正義為敵,注定會失敗!
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一個健康、鮮活、美麗的生命,微笑著面對陰森恐怖的“人間地獄”,這是何等撼人心魄的“微笑”??!納粹黨徒戕害如此鮮活的生命個體,只能證明他們的兇殘!
3.研讀新聞標題,并作比較鑒賞。
教師先讓學生發(fā)言,然后提示:從專業(yè)的新聞角度看,和平年代的奧斯維辛也許真的沒有什么新聞。但是,在讀者看來,這篇作品卻不失其“新聞性”:第一,過去的“殺人工廠”現(xiàn)在已成為博物館,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納粹的罪惡,不要忘記那場殘酷的戰(zhàn)爭,這件事很有價值;第二,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每天都要接待眾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訪問者,可見“珍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這件事很有價值;第三,作者能在平常的生活現(xiàn)象里發(fā)現(xiàn)不平常的意義,使我們看到了新聞記者可貴的使命感,這種發(fā)現(xiàn)也很有價值。
接著,教師組織學生比較鑒賞標題“布熱金卡: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論其長短,評其優(yōu)劣。學生興趣濃厚,意見不一,但都能言之成理。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探究精神,并順勢引導學生要重視標題的學習與研究。
四、拓展訓練,發(fā)展思維
1.要求學生結合課堂上的見聞,寫一句話,表達自己的感情或愿望。
2.圍繞協(xié)作,組織交流。
教師反思——
系統(tǒng)思考把握教學要義
◆陳耀文
分析這節(jié)課的教學創(chuàng)意和教學過程,可見如下三個特點。
1.目標指向明確
教者重視學生自身的閱讀體驗,抓住文中貌似平常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反復推敲,在咬文嚼字、探賾索隱中增知養(yǎng)能,陶冶情感,較好地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2.教學手段合理
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多媒體的使用必須得當,決不能用庸俗、膚淺的聲、色、樂、電去掩飾淺薄的文本解讀,遮蓋教學內(nèi)容的蒼白。這節(jié)課中的多媒體課件,圖片選得精當,音樂配得巧妙,不僅起到了介紹背景、營造氛圍的作用,而且有一定的藝術穿透力,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3.重視“多重對話”
上課之初,教師巧借媒體,讓學生與媒體營造出的學習情景充分對話,較好地突破了學生與文本間可能出現(xiàn)的認知障礙;上課中,教師巧于引導,巧做點撥,生本之間、生生之間、生師之間對話充分,較好地完成了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感的任務;課堂結束前,教師再做拓展,讓學生與更加豐富的學習對象進行對話,充分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
由此可見,要把握閱讀教學要義,需把握下面三點。
1.抓住文本特點,吃透“三維”精髓,在目標研究上多下功夫
目標不清,任務不明,是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B.S.Bloom)認為,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目標愈集中、愈具體,教師操作就愈方便,教學效果就愈好?!墩n程標準》吸收了布盧姆“認知”、“情感”、“技能”三分類理論和掌握學習模式的合理內(nèi)核,要求教師抓住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抓住教材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f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變傳統(tǒng)教學中抽象的目標描述為具體的教學指向,變模糊、混沌的“目標猜想”為清晰、可行的目標追求。這一要求,可謂“對癥下藥”,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并不是要“虛化”教學目標,而是要求在“三個維度”、在更加豐富的層面上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從“三個維度”出發(fā)制訂教學目標,并非要求每篇課文的教學都要設計三個清晰的目標維度。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教學應因文而異,有的放矢。英國科學家波蘭尼(M.Polanyi)的焦點意識和附屬意識理論對我們理解三維目標有一定啟示。波蘭尼舉了一個經(jīng)典的例子:一個人用釘子釘東西,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點上,這一點就是他的焦點意識。與此同時,他又意識到錘子要握得緊,釘子要扶得正,用力要均勻等,這是他的附屬意識。焦點意識和附屬意識共同作用,才能完成“釘東西”的任務。這個例子說明,人在實踐活動中的目標追求,常常表現(xiàn)為專注某一“點”,兼及其它“點”。鑒賞作品也是這樣。當我們把重點放在“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上時,“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追求也會同時得到體現(xiàn)。
2.抓住課程特點,吃透“課標”精髓,在課堂內(nèi)涵上多下功夫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離不開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樣離不開語文課堂。有責任感、進取心的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內(nèi)涵上多下功夫。遺憾的是,一段時間以來,有的教師好像忘記了這一點,上課之前,不研究課堂結構,不鉆研文本內(nèi)蘊;上課之后,便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口號下,不著邊際地對話、交流,貌似生動活潑,實則收效甚微。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文本是教學的主要依據(jù)。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課堂研究,重視文本解析,從文字、文學、文化等不同角度,從作品、作者、讀者等多個層面,用哲學的、美學的、語言學的等多種方法悉心研究,直至真正吃透文本。教師“吃透”了文本,才能關注學生的閱讀狀態(tài),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有學者指出,學生的課堂閱讀,同樣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教師應善加引導,使其進入“審美自失”狀態(tài),“在文本提供的精神家園中讓人性舒展,讓靈魂升華,并獲得最大的審美享受”;應直指作品中“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審美奧秘,發(fā)掘作品中既熟悉、又陌生的審美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語文課程強調(diào)實踐,并不是要用辯論賽、課外采風等“課外實踐”取代課堂上的文本研讀;新課程強調(diào)“用文本教”,也并不是要置專家們精挑細選的優(yōu)秀文本于不顧。對此,我們應有十分清醒的認識。
3.抓住教學特點,吃透“主體教學論”精髓,在引導、點撥上多下功夫
《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無疑十分正確。但是,“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合作”也并非單指學生之間的合作?,F(xiàn)代主體教學論認為,教學是“教”和“學”的辯證統(tǒng)一。就“教”來講,教師是活動的主體;就“學”來講,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敖獭睕Q定著教學的性質和方向,“學”決定著教學的目的和歸宿。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既互為主體,又互為客體。只有相互“尊重”,共同促進,才能形成生動、和諧的局面,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
由于種種原因,中學生越來越喜歡文化浸潤中的“精神快餐”,不喜歡細細咀嚼經(jīng)典作品。對此,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用示范、點撥等方式引導學生品詞賞句,含英咀華,努力消除學生對經(jīng)典的隔膜,提高審美能力。美國心理學家斯滕博格(R.J.Sternberg)認為,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應該靈活使用以講授為基礎的照本宣科策略、以事實為基礎的問答策略和以思維為基礎的問答策略?!拔覀儾毁澇稍诮虒W中只運用一種策略,學生需要接觸多種策略,這樣才能形成多種技能?!痹凇罢n堂主體”問題上,語文教師應名正言順地擺正自己的位置,揭去羞羞答答的面紗。如果因為害怕戴上“保守派”的帽子而放棄釋疑解惑的責任,恐有誤人子弟之嫌。
(作者單位:陳耀文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戴德明北京師范大學)
專家觀點——
追求更高的教學境界
◆呂文清
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節(jié)課的設計與思考中,我們可以看出陳耀文老師試圖從課程和教學的本質層面上來把握課堂教學,加之對目標的設定、手段的選擇、多重對話的安排,以及對教與學關系的認識,使這堂課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厚度。可以說,這種對課堂教學的系統(tǒng)思考和整體把握,以及對閱讀教學要義的探究,切近了有效教學的核心,對于克服課堂教學中割裂、分散、零亂等問題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人們多只著力于教與學的方式、手段的變革,雖方法日新,手段日多,但其有效性卻令人擔心:學生缺少真正有內(nèi)涵的學習,老師過多地做了學生的事,課堂上缺少真正的交流和分享。因此,從課堂教學重在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層面來看,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關鍵要統(tǒng)籌課堂諸要素,建立學習共同體,促進每個成員積極充分地學習。現(xiàn)就具體理解和操作提出幾點考慮。
1.課堂回歸課堂:抓住課堂教學的根本
課堂教學的要旨就是要促進學生學習,保證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學生終生發(fā)展奠基。因此,課堂教學必須以促進學生學習為中心。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樹立科學的課堂教學觀。
首先,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不是老師演講和發(fā)揮的舞臺;其次,課堂上所有要素都是要為學生有效地學服務的,不是為老師順利地教服務的;再次,課堂上的任何行為事件都應該圍繞真實靈動的學習來展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有思維參與、情感參與,并能從中真正獲得認知、能力、情感、態(tài)度層面的提升,而不是只有囿于形式的、外在的、虛空的配合與應答。
所謂“不悱不啟,不憤不發(fā)”,悱后之啟,憤后之發(fā),才是教師真正要做的,也才是課堂教學真正要花大力氣來完善的。
2.資源回歸資源:聚焦課堂結構的改善
結構決定著功能和品質。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能取決于課堂教學各要素的對位關系。優(yōu)秀教師之所以優(yōu)秀,也在于他們能夠建立、統(tǒng)合、駕馭良好的課堂結構及關系。
在傳統(tǒng)意識中,課堂有三要素:老師、學生和教材。在當今信息時代,我認為一個課堂有7個基本要素:學習者、學習材料、設施設備、組織方式、環(huán)境氣氛、共同的價值取向和組織引導者。改善課堂結構,就是要重新組織協(xié)調(diào)這些要素,形成一個促進學習者學習的結構關系,各要素資源緊緊圍繞學習者的學習需求科學配置。
例如,講臺可撤,或改變?yōu)閷W臺或發(fā)言席;黑板要滿足成員的隨時演練需要;課桌及座次排列應以方便共同討論、平等對話、民主協(xié)商、經(jīng)驗分享和展示交流為基礎;墻壁應作為學習者展示交流之用;教材、學材、習材、教案、學案及其他學習材料用具等,都應以學習者的需要為尺度;教師作為組織引導者,是共同體的成員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負責組織方式、環(huán)境氣氛、共同的價值取向的引導,但在具體操作中最好采取“不告不理”原則,避免過多打擾學生學習。
我們近年在研究中幫助學校建立的對話式、協(xié)商式、主體式課堂都取得了積極進展,這些都為課堂結構變革提供了有力支撐。
3.學生回歸學生:建立學習共同體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需要解放課堂,解放頭腦,解放心智,讓學生有時間學,學得進去,學得好。
在教與學的關系中,許多教師經(jīng)常把兩者對立起來,今天老師講的多了,學生活動就少了,甚至有的硬性規(guī)定老師、學生時間分配比例為1:4等。
新的課堂結構中,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要變“教”為幫助“學”、支持“學”、指導“學”、引導“學”,要跳出簡單的教與學的矛盾對立,跳出簡單的到底老師是主體、還是學生是主體的二元劃分。如果教學需要,學生又喜歡,老師就可以“滿堂灌”,如果沒有必要,教師就可以不說話,甚至不出現(xiàn)。課堂教學關鍵不在于教師講的多或者少,關鍵在于抓住學習這個根本,把課堂建設成一個師生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讓每個成員都能夠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方便的表達機會,有大家共同建立的話語系統(tǒng)和合作機制,師生、生生之間一起研討、學習、分享、成長,而不是由老師一人掌控和創(chuàng)造這一切。
建立學習共同體是提高課堂教學效能的根本,也是實施差異教學、個性化學習的根本出路。因為誰也不能代替別人去思考、去想象、去建構、去體驗,心靈之門必須也只能從內(nèi)開啟。好奇、學習、探究、追求“知道”,本是人類生命原欲的需要,但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在經(jīng)歷了幾年學校生活之后就失去了這些需要呢?究其原因,正是因為課堂上教師代替了本該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建構的活動,使學生僅僅成了課堂上的看客、觀眾、聽眾,進而失去了自己去發(fā)現(xiàn)的快樂,久而久之,課堂教學就變成了索然無味的事情。
4.教師回歸教師:登高望遠照亮別人
教師之所以出現(xiàn)越位和缺位,是因為對自己角色的理解與認同不夠。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做相同的事,理解不同,意義就不同。
在學生充分學習的課堂里,教師的作用更重要,教師應該以更高遠、更開闊的視角,創(chuàng)造課堂關系,創(chuàng)造教學生產(chǎn)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心智、生命和靈魂。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下面三點:一是創(chuàng)設靈動的“學習場”,充分發(fā)揮群體智慧,使人人都是思考者,使信息更豐富,交流更充足,分享更直接,探討更透徹,學習更堅實;二是以高位的教育目標、目的、價值和教育哲學的理論為背景,建構課堂情境,引導課堂學習的方向與重心;三是以精熟的課程與學科的統(tǒng)領性知識、學習內(nèi)容的系統(tǒng)建構能力和特定學習內(nèi)容的具體呈現(xiàn)策略方法,支持學習者進行深入、透徹、專業(yè)的學習。
唯此,教師才能站在促進學生成長的高度引領課堂,從根本上克服當前普遍存在的零散、機械、單調(diào)、重復等教學問題;才能把學習的時間和舞臺還給學生,使學生在生機勃勃的氛圍中,自在、舒暢地學習和表達。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會有境界,學生的學習才會高效、充實。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教育科學研究所)
編輯 杜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