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學校的教育對象是一些智能不足的殘障兒童,如自閉癥、腦癱、多重殘疾、精神障礙等,這些學生在情緒行為、肢體、語言等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功能障礙,需要教師更多的照顧和訓練。我作為培智學校的康復教師,面對的孩子更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在這一崗位上,我將自己的康復專業(yè)與特殊教育有機結合,用自己所學的康復專業(yè)知識幫助殘疾孩子克服肢體、語言的缺陷,有針對性地開展康復訓練,最大限度地幫助他們改善功能。
挑戰(zhàn)自我,塑造康復教師的專業(yè)技能
對殘疾孩子越有情感,對他們的康復工作內容就會越加了解和深入,幫助他們找回做人的自尊就成為我的幸福。
科學訓練,讓自閉癥學生重獲功能性行為能力
自閉癥學生是在培智學校中最特殊的群體,他們被人稱為“星星的孩子”。因為他們的心離我們那么遙遠,就像遙遠星河上的一顆星星。面對至愛的親人,面對同齡的伙伴,他們情感表現很漠然,不愛溝通,情緒失控,還會攻擊別人,甚至會殘酷地自傷……在班級學習中他們少有片刻安靜,隨意跑動,干擾班級教學,困擾著班級授課的老師。
作為康復教師,我的責任就是去幫助老師解決訓練中的難題。通過了解,我發(fā)現13~16歲的大齡自閉癥學生情緒行為問題最突出。我主動對一位情緒行為問題嚴重的男生著手訓練,來探索有效的訓練途徑。每天我都利用第一節(jié)課和他在操場上一起做運動。過了一段時間,班主任老師欣喜地跟我說:“他上課安靜多了,能堅持一節(jié)多課不下座位跑動,訓練真管用!”我更加認識到,運動康復對自閉癥學生的情緒行為改變有作用。于是,我主動找到學校領導,提出將學校中高年級班的8名自閉癥學生集中在一起,進行運動康復訓練。老師們都覺得這種將自閉癥學生集中一起訓練的舉動太“瘋狂”,一個自閉癥學生發(fā)起脾氣就能將班級秩序弄得人仰馬翻,8個自閉癥學生湊在一起,后果將會是什么樣子?我在實踐中艱難地摸索。首先,我訓練這些學生聽從老師指令。但如何讓他們能安靜地站在一起就是一個難題。我利用自閉癥視覺學習優(yōu)勢的特點,將要站的位置用醒目的“圖形墊子”表示,訓練他們站在代表自己的“圖形”上。通過與他們玩接傳球訓練他們呼喚應答、目光對視,延長他們安靜站立的時間,然后再進行各種大運動的訓練,每天一個課時。持續(xù)了半年之后,學生們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學會了聽從指令完成各種活動,學會了與同伴溝通、交往,在和別人說話時眼睛能看著對方,同伴之間可以一叫一答地互相接傳球。老師們普遍反映,訓練后,學生在班中可以安靜地坐著,能夠按照老師的指令做事情了……
看到高年級自閉癥學生情緒穩(wěn)定地參與班級活動,我又向學校提出,對低齡自閉癥學生進行及早訓練。我設想,及早對自閉癥兒童進行訓練,等他們到13~14歲,進入青春期時,就能有一個途徑釋放他們的精力,減緩青春期的躁動和不安,情緒行為就會減少。我主動要求增加課時,又把低齡自閉癥學生編班組隊,20名自閉癥學生編為三組,從早上8點到11點,輪流做運動訓練。這樣的訓練堅持了兩年多,自閉癥學生在情緒、行為、與人溝通、交往等方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孩子的行為得以控制,哭聲少了,盲動行為也少了。盡管孩子們的進步很緩慢,但是,每一個很小的改善都會使他們的家長和老師喜在眉梢。我這個康復教師更是樂在其中。
個別康復,讓腦癱學生殘存功能得到補償
一部分學生因為腦癱造成肢體、語言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障礙,對他們的康復訓練需要一個一個地進行。在完成一個訓練量的時候就做明天的計劃,像醫(yī)生開處方一樣。腦癱孩子吞咽困難,口水較多、構音障礙嚴重,我就用手指為孩子進行口腔、齒齦按摩,利用壓舌板訓練學生練習吞咽,運用抑制異常姿勢反射、構音器官運動、構音訓練等方法訓練腦癱學生,努力幫助他們恢復言語功。學生鄭某,因腦癱造成半身癱瘓,行動遲緩,為解決她上下樓的問題,我對她進行一對一的代償性康復訓練,通過上下肢被動活動、患側肢體控制力、患側肢體肌力、上下肢體的協調力等方面循序漸進的訓練,鄭某的肢體功能得到很大改善,現在,她不僅能獨立地上下樓梯,還能跟隨老師做一些蹲、跑等大運動。痙攣型腦癱、手足徐動型腦癱、共濟失調型腦癱等5種類型的23名學生都得到每天半小時有針對性的個別康復,他們的殘存言語功能、殘肢體功能都在個別康復中得到補償。
送教上門,讓多重殘疾學生生活質量有提高
我還承擔學校對社區(qū)重度殘疾兒童的家庭康復訓練工作。他們都是殘疾程度非常高,不能走出家門的孩子。我已經為5名重度多重殘疾孩子送教上門康復訓練,讓他們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女孩賈某先天性脊柱裂,腦積水,下肢完全癱瘓,大小便不能自理。我曾經和她一起學習6年之多。這6年里,無論寒冬酷暑,我都帶著自制的教具去她的家里為她訓練。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下,她居然學會了操作輪椅,行動方便了很多。我希望她更多地接觸社會和同齡人,就協調老師們,把她請到學校與在校學生共同上課。她尤其喜歡音樂和美術,我就為她安排了這兩門課程。在愉快的歌聲與鮮艷的畫筆中,她的性格開朗了,進行肢體康復訓練的積極性也增強了。后來,她不僅大小便能夠獨立處理,還能獨立地閱讀學生刊物,能在媽媽的帶領下去商店、菜市場買簡單的生活物品了。一年前她不幸過世,臨終前,她對媽媽說,千萬別叫孫老師來,免得她著急……
高某是一名嚴重的智障孩子,在“送教上門”開始前,他大部分時間是縮在躺椅上,咬手指,搖頭傻笑,還翻白眼。我為他編寫了厚厚一本檔案:基本情況、家庭背景、個別教育計劃、評量結果、綜合報告……從“坐”開始,逐步訓練他的平衡、協調能力,開發(fā)他的多種感官功能。現在,一到訓練日子,門鈴一響,他就會大叫:“老師來了!”幾種水果放在他面前,他會自己伸手去拿想要的。最讓大家想不到的是,高某原來視神經萎縮,現在竟然有了光感!
看到每一個孩子的微小進步,我都涌上陣陣感動、絲絲遺憾!感動生命的質樸和頑強,遺憾我的能力太小。而這一切,又激勵我鼓起自信的風帆,加緊學習和鍛煉,貢獻特教教師的師德師能。
韌性積累,朝著專業(yè)化特教教師的方向奮進
因為面對的是情況各異的學生,培智學校的教師更加需要以一種探究精神去學習、研究、提升,更好地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
在這幾年的工作中,在學校濃濃的科研氛圍籠罩下,我注重經驗的積累,自己在工作中遇到過哪些困難、哪些問題,自己是如何解決的,是運用哪些方法解決的,我都記錄下來,為自己書寫案例、進行研究積累素材。我撰寫的《腦癱偏癱型患兒生活自理能力訓練案例》發(fā)表在2000年《宣武教育》上,《弱智兒童腦積水造成截癱的殘存運動功能康復研究》一文被全文錄選在《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第四屆學術報告會論文匯編》和《2004中國特殊兒童教育權威報告》中,《孤獨癥兒童教育訓練計劃》在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優(yōu)秀校本課程評比中獲得優(yōu)秀作品獎,《運用“想法解讀”理論提高孤獨癥學生對他人情緒辨別能力的個案研究》獲得市級三等獎,并發(fā)表在2006第10期《中國特殊教育》雜志上,教育故事《天使折翼》獲區(qū)級一等獎,還有一些其他的教育案例獲獎,有的被收入成功教育案例集。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幫助下,我也取得一些榮譽:宣武區(qū)“九五”期間康復工作先進個人;北京市殘疾人康復工作先進個人;宣武區(qū)教育系統優(yōu)秀共青團員,優(yōu)秀團干部,宣武區(qū)十佳師德標兵,所在的認知康復教研組被評為“青年文明號”。
我為自己能夠從事這樣的事業(yè)而感到自豪和驕傲,為自己能夠成為殘疾孩子的朋友和老師而感到幸福和滿意,能夠為他們做點事情就會充實我的人生。是這些殘障的孩子為我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寬廣的平臺,是這些殘障的孩子為我的專業(yè)成長鋪路搭橋。殘疾孩子的許多行為問題仍困惑著我,研究學生,攻破困擾教師的難題是我不懈努力為之奮斗的目標!□
(作者單位:北京市宣武區(qū)培智中心學校)
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