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課程改革實行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格局,學校的課程建設也隨之而來。 我校是在2001年由宣武區(qū)政府掛牌成為北京市第一所招收流動人口子女就讀的公立中學。流動人口子女具有不同于本地區(qū)學生的特點,所以校本課程應有別于其他學校。
一、確定課程價值取向,從需求出發(fā)建設課程體系
我們首先對學生、家長和教師就課程需求進行了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初步確定了以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體系:藝術類課程、社會類課程、計算機類課程、技術類課程、學科拓展類課程。
二、精心設計教學,突出學生在校本課程中的主體地位
通過專家培訓,教師遵循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的原則編寫了課程大綱,并設計了教學內容。
1.學習以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如《心理健康》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分析:流動人口學生學習習慣較差、讀書不專心、甚至厭惡學習,害羞、自卑、抵觸家長,與人不能很好相處,有時還說謊。為此,我設計了一組活動課:走進廣安;一切從“心”開始;我是陽光少年;向不良習慣說再見等。
2.引導學生參與。校本課程的目的是形成能力,而能力是在活動中形成的。因此,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參與,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
3.內容要有趣味性。趣味性,是學生是否愿意學習的重要條件。
三、實施多元評價,促進校本課程質量的不斷提升
學期結束時,我們采取多元評價的方法對所開設的校本課程進行考核,即學生評價(占50%)、教師自我評價(占20%)和教學管理者評價(占30%)。此外,學生還要寫一篇感想,每位教師寫出教學反思。最后,將綜合評價結果及學生的建議反饋給任課教師。
四、取得成功,收獲快樂
校本課程的最大受益者是學生。一年中有495人次學生寫了總結,88%的學生對校本課程感興趣,有收獲。下面是學生的總結摘錄:
“我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尤其對那些比賽規(guī)則,一些體育運動技術。我喜歡這類課程,它磨練了我的意志,提高了我的身體素質,讓我在生活中不怕困難,勇于挑戰(zhàn),堅持到底。”
“ 參加自救互救課以后,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救人怎么救,打120時要說清楚什么,這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以前我只是聽說過,見過心肺復蘇術,卻沒有做過,以為很簡單,現(xiàn)在才知道做起來很難。”
“《心理健康》課,使我知道了人生中遇到的事情該用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遇到挫折怎么面對,人與人之間該如何交往,這些內容對我的一生都有用?!?/p>
校本課程對教師是新的挑戰(zhàn),開設校本課程,需要教師自身去經(jīng)歷、去體驗、去建構。
一位年輕教師說:“看到學生在選擇校本課程時興奮的表情,那種表情讓我感受到學生生命的活力,促使我不斷努力。同時我也感受到是一種挑戰(zhàn),個人創(chuàng)造力的挑戰(zhàn),個人一專多能的挑戰(zhàn)?!?/p>
“通過教材的設計,我不僅掌握了許多自己不曾知道的知識,拓寬了視野,而且由于所開課程與本人專業(yè)的有機整合,也提升了我的教學水平?!?/p>
“我從學生們的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作品中分享著愉悅的心情與成功的快樂,我感覺自己收獲的不僅僅是學生的作品,而是更多更美的歡樂生活和人生幸福。”
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最大和最終關注點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是我們建設校本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到目前為止,我校自主開發(fā)的課程已達20余門。為了學生的發(fā)展,我們還會繼續(xù)開發(fā)更多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學校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