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只有姓和名,而大多數(shù)古人,除了姓名外還有字。古人的名與字之間往往有某些聯(lián)系,本文就《侍坐》談?wù)劰湃说拿妥帧?/p>
【關(guān)鍵詞】《侍坐》;古人;名和字
學(xué)習(x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許多同學(xué)對文中的稱呼感到不解:課文開頭稱四位弟子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中間敘述過程中也這樣稱呼;可是在孔子的口中,四位弟子卻變成了“由”、“點(diǎn)”、“求”、“赤”,為什么?課文的注釋對這四個人的名和字解釋得很清楚,但很多同學(xué)卻說,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卻一會兒“子路”,一會“由”地稱呼,把人搞糊涂了。就此,我們來談?wù)劰湃说拿妥帧?/p>
大多數(shù)現(xiàn)代人只有姓和名,而大多數(shù)古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除姓名外,還有字。古人出生三個月時,由父命名,到二十歲時加冠取字(女子十五取字)。古人的名與字之間往往有某些聯(lián)系。
有的名與字意義相同或相近,如:顏回,字子淵,淵,回水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由,所走的路;宰予,字子我,予,我同義;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有的名與字意義相對,如:曾點(diǎn),字皙,點(diǎn),小黑點(diǎn)也,皙,膚色潔白之意;韓愈,字退之;劉過,字改之。有的名與字的意義有文化上或事理上的聯(lián)系,如:孔子,固其母曾去尼丘山向神祈禱,才懷了孕生下孔子,又因他排行老二,所以給他取名丘,字仲尼;孔子弟子冉求,字子有,須先“求”才能“有”;公西赤,字子華,赤,紅色,華,花也;冉耕,字伯牛。
古人重禮儀,名和字是不能隨意稱呼的,那么,名和字分別在什么情況下稱呼呢?在人際交往中,一般不直呼其名。名一般用于自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如:丘(孔子自稱)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不然,籍(項羽自稱)何以至此?(《鴻門宴》)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報任安書》)男國藩跪稟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曾國藩家書》)在《侍坐》一文中,弟子們自稱時用名,作為師長,孔子稱呼弟子們?yōu)椤坝伞?、“求”、“赤”、“點(diǎn)”,就是稱名,既不失禮儀,又很親切。
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絕不能稱名,平輩之間,也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否則會被認(rèn)為不禮貌,這時就要用字了。字除平輩朋友之間使用外,還用于下對上,卑對尊的稱呼,如:愿伯(項伯,名纏)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少卿(任安,字少卿)足下。(《報任安書》)(蔣)干曰:“公瑾(周瑜,字公瑾)別來無恙?”(《三國演義》)子厚諱宗元。(《柳子厚墓志銘》)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司馬光,字君實)或見恕。(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論語》一書是孔門后學(xué)所輯錄,書中對前輩儒家弟子都表現(xiàn)出尊敬的態(tài)度,稱字,所以,《侍坐》的敘述過程中稱仲由為子路,曾點(diǎn)為曾皙,冉求為冉有,公西赤為公西華。
有時,古人在說話或?qū)懳恼聲r,名和字既用來稱呼,也表示尊敬。先秦時名、字連稱,先稱字后稱名,如:孔父嘉(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公孫。孟明視(百里奚之子),“孟明”是字,“視”是名,姓百里。叔梁紇(孔子父),“叔梁”是字,“紇”是名,姓孔。漢以后名、字連稱,先名后字,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這樣稱呼“建安七子”: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yīng)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干。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中也有這樣的話:“四人者,廬陵蕭君珪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p>
至于說古人用字表達(dá)敬意還嫌不夠,又要用號、排行、官職、郡望稱呼,那就另外再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