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小官大貪并不少見:全國政協(xié)下屬公司主任科員梁堅在不到一年時間里,索賄1125萬元;湖南省吉首市國土局原副局長楊祥云貪污500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財務局經(jīng)費管理處原會計卞中貪污公款1262萬元,挪用公款近兩億。這些人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官雖小,甚至不是官,但權(quán)很大,膽子壯,下手狠。
一般來說,位越高,權(quán)越重,搞腐敗的“本錢”越大,造成的后果危害越嚴重。但小官大貪卻顛覆了這一常規(guī)。與封疆大吏相比,小官大貪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縣官不如現(xiàn)管”作了新的詮釋。
大官容易貪腐,小官也不例外。位高不是貪腐的準入證,權(quán)重方能螺螄殼里做道場。可以預料,當下被查處的小官大貪者仍只是冰山一角,因為這類人貪腐更具隱蔽性、穩(wěn)定性和技巧性,比較優(yōu)勢明顯。
小官不易惹人注目。小官嘛,工作對象小,管轄范圍窄,報紙上無名,電視里沒像,他認識的人不多,認識他的人也少。仰仗此得天獨厚條件,外出干點吃喝嫖賭、貪贓枉法的事,就方便多了。不要換車,不要請假,不要走小門,不要戴墨鏡,甚至不要不喊職務改稱老板——滿大街盡是科處長,隨便叫好了。難怪王熙鳳說“大有大的難處”,看來不完全是當家理財?shù)墓ぷ鞲惺?,也兼有人多眼雜“養(yǎng)小叔子”等事不方便的個人感喟。
小官不會樹倒猢猻散。近年來反腐案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大官倒臺后,往往拔出蘿卜帶出泥,往下揪出一串。被揪出的官,說是小官,其實級別未必低,即使真是品外小官,也大都是秘書、親信等身份特殊者。一般意義上的小官,游離在這個食物鏈之外,沒有派系之嫌,站隊之分。雖然難得雞犬飛升的榮耀,但也少了殃及池魚的風險。當然,他本人也組建食物鏈,但他往往是這條鏈的最上層,而且只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摸爬滾打,外面不管是陽光燦爛還是洪水泛濫,與他無甚干系。只要不內(nèi)訌不鼓包,他就會平安無虞。
小官更具腐敗經(jīng)驗。當年朱元璋以他當過和尚要過飯的底層人生閱歷,教導新上升的官吏:師爺胥吏都是老江湖老油條,不能跟著他們學壞了。與大官相比,小官接觸三教九流的機會更多,渠道更暢,溝通更容易。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能學會不少旁門左道。得益這些人的“傳幫帶”,小官搞腐敗的能力技巧往往甚于大官。小官會運用市井智慧、江湖規(guī)則,讓人把錢乖乖送來,而且還唯恐不收。遼寧鞍山公安局內(nèi)保分局局長林福久,幫“下崗親戚”及“局里有困難的警察”去“推銷”花木水果就收入可觀,不到2000元的花木曾“賣”出18萬元天價,可謂撈大錢如烹小鮮。作為搞腐敗的同道,小官和大官一樣手長心狠牙齒黃。不同的是,小官貪腐目標比較單一,就是撈錢玩女人,鮮有別的,這既是實力不逮的無奈之舉,也是隱身避禍的明智之作。為了服務服從這個目標,其他事少干或不干。不像一些大官,又貪財,又好色,又插手人事安排,還熱衷政績工程,甚至思量“一人富不算富”,領(lǐng)著一干人赤膊上陣集體腐敗奔“小康”,自己好山花爛漫叢中笑。這樣多頭出擊,四面樹敵,自然會跑風漏氣倒霉遭殃。
貪官不分大小,一旦東窗事發(fā),下場自然好不了。其實,懲辦貪官遠不是反腐敗的目的,再嚴厲的懲罰也是亡羊補牢,因為損失已經(jīng)造成,形象已受玷污,關(guān)口前移、積極防范至關(guān)重要。都說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對于及時洞察容易忽視的獵物必不可少。運用法律賦予的權(quán)利,加強檢舉,善于監(jiān)督,讓苗頭不成為勢頭,隱患不變成明火,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