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是一個漫不經(jīng)心的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是“不必太認真”,凡事過得去就行,無論對人還是對己。我一直把它看成優(yōu)點,認為可以免生許多閑氣。但那短短幾分鐘的經(jīng)歷,竟改變了我的這個看法。
那是1993年的除夕之夜,我在德國的明斯特參加留學生的春節(jié)晚會。晚會結束后,整個城市已經(jīng)睡熟了,在這種時候,誰不想早點兒到家呢?我和先生走得飛快,只差跑起來了。
剛走到路口,紅綠燈就變了。迎向我們的行人燈轉成了“止步”:燈里那個小小的人影從綠色的、甩手邁步的形象變成了紅色的、雙臂懸垂的立正的形象。
如果在另外的時候,我們肯定停下來等綠燈??蛇@會兒是深夜了,馬路上沒有一輛車,即使有車駛來,500米外就能看見。我們沒有猶豫,走向馬路……
“站住?!鄙砗?,飄過來一個蒼老的聲音,打破了沉寂的黑暗。我的心悚然一驚,原來是一對老夫妻。
我們轉過身,歉意地望著那對老人。
老先生說:“現(xiàn)在是紅燈,不能走,要等綠燈亮了才能走?!?/p>
我的臉忽地燒了起來。我喃喃地道:“對不起,我們看現(xiàn)在沒車……”
老先生說“交通規(guī)則就是原則,不是看有沒有車。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守原則?!?/p>
從那一刻起,我再沒有闖過紅燈。我也一直記著老先生的話:“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遵守原則?!?/p>
在以原則為綱的社會里,你看見處處是方便之門:而在一個不大重視原則的社會里,生活卻是一件相當累人的事。我的朋友老徐一家,在德國住了八年后舉家回國,他最感嘆的不是住房小、噪音大、空氣污染嚴重等,而是——生活中沒有原則。比如,很大的事情,夫人的工作,有關部門說不能解決,但領導一發(fā)話,事情就辦了;很小的事情,上公交車,過馬路,在郵局寄信匯兌等,明明排隊很快,人們偏愛擠作一團。老徐嘆:只要辦事,就得出身汗,活得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