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不少人把錢稱作“分”,把賺錢說成“扒分”;近些年上海人又通行“米”了,將賺錢說成“背米”。有篇主題為“漢語上?!钡奈恼聦Υ俗髁松鷦咏榻B:“米,鈔票也。上海人是崇拜米的。米,儂有伐?有米算儂狠。有米走天下,無米寸步難行?!蹦壳埃懊住闭Z已向各地輻射。
“錢”為貨幣的通稱始于周朝。當時有一種鏟形的耕田工具叫錢,形狀與漢字“大”很相近,古人常把它作為交換的媒介物,后來金屬貨幣又仿它形狀制造。
說到錢的異名,歷史長且流傳最廣的要算“幣”了,以至于與“錢”齊名,現(xiàn)在規(guī)范的漢語雙音節(jié)詞匯就稱“錢幣”,我國發(fā)行的就是人民幣。幣的本意是指繒帛,早在《漢書。五帝紀》中就有記載。
“鈔票”一名從古時候流傳至今,多用于民間口語中,而嚴格意義的鈔票是指紙幣。據(jù)《明史。貨食志》載,鈔票始于唐代,其時稱“飛錢”,是異地兌換的票券。宋代稱交子,金朝稱交鈔,元代凡紙幣統(tǒng)稱為鈔。
古代文人雅士為錢起過一些雅名別號。如漢代稱其為“泉”,因為“泉”是由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后來人們由“泉”又引申有泉幣、古泉、珍泉等。直到現(xiàn)在,還有些集幣迷們?nèi)砸浴叭选毕喾Q。
錢的雅號,被人們廣泛使用的,恐怕要算“孔方兄”和“阿堵物”這兩個詞了。
古人把一百來個半成品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銼外沿,圓棍穿錢,修銼時來回轉(zhuǎn)動,方棍穿錢,就避免了這些麻煩,于是銅錢中間有了方孔。前者出典于晉代魯褒的《錢神論》,說銅錢外圓內(nèi)穿則為方形,因此孔方和方孔也就是指錢。魯褒不乏幽默感,把人們對錢的情感譏為“親之如兄”,于是“孔方兄”得以流傳。又有稱“孔方兄”為孔方、方兄、家兄等。
另一雅號“阿堵物”,出自《世說新語》里的一則故事:西晉的一些士族階層人士自命清高,恥于言錢。王衍就是其中典型的所謂“品行高尚”的清談人士,據(jù)傳他從不言“錢”。其妻欲試探他,便趁王衍熟睡之時,使人繞著他的床邊鋪上一大圈錢。王衍醒來見到床上的錢妨礙他,便喚仆人說“舉卻阿堵物”。阿堵,即此、這的意思;舉卻,全部拿開。意思就是“快拿走這些東西”。后來“阿堵物”就被人們指為錢的別稱。
古代還有許多錢的別稱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流傳了。例如“青蚨”,據(jù)晉《搜神記》介紹,青蚨是一種飛蟲,據(jù)說其蟲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無論遠近。以母血涂錢購物,無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zhuǎn)無已。這則傳說寄托了人們“錢久用不減”的心愿。后來很長一個時期“青蚨”也就成了錢的別稱之一。
早在西漢時期,“鄧通”也作為錢的別稱。據(jù)《漢書》載,鄧通是漢代人,因為漢文帝吮瘡而得寵,賜銅山,允諾其自行鑄錢,一時鄧家鑄制的錢流通全國,后來,人們便以“鄧通”指代錢了。明代小說《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仗鄧通成”的詩句。
還有很多錢的代稱別名,如登伽佗(又稱足彈佗)、紫紺、通丁、通寶、邦布、白水真人、錯刀和赤仄等等各具時代特色的名詞,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漸漸被人們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