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軍某航校離休干部任永榮家里做客,老人拿著兩本鮮紅的駕機起義證明書給我看,一本是任永榮自己的,我早就知道他是駕機起義的人員,沒有細看就交給了他;一本是他妻子的,這令我特別驚奇!起初我還以為老人是在開玩笑,因為我在空軍工作20多年了,還未曾聽說過有駕機起義的女同志。可我打開他妻子的駕機起義證明書,上面卻明明寫著:
“王亞蒙同志系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教師,于1949年4月7日隨梁惠福同志駕駛的B-25型飛機光榮起義,特此證明。1983年12月12日”
任永榮——1949年2月從上海駕機起義
1925年11月25日,任永榮出生在江蘇省宜興一個農民家庭。他12歲時,日本鬼子侵略中國,父親讓他隨叔叔逃到武漢、長沙等地謀生。在長沙,叔叔發(fā)現有上學的機會,就從一個名叫王永榮的朋友那里借了一個學歷證,將“王”字旁邊加一個單立人成為“任”字,從此將名字由任仁夫一直改為任永榮。以后又轉到四川上學,并考上國民黨空軍軍官學校第22期學習班。后到美國深造,1946年回來分配在國民黨空軍八大隊任中尉飛行員。
1948年12月16日,俞渤等人從南京駕機起義投奔解放區(qū),這已經是該飛行大隊第二架飛機起義了,第一架是劉善本。
俞渤起義后的一天,任永榮從北平出差回來,中尉副駕駛張雨農正好同他碰在一起,當時雙方談的第一條新聞就是俞渤出走的事。任永榮直言不諱,拍著屁股后悔沒能和他們一起走。兩人談到了怎么樣把第三架飛機飛走。任永榮還在大隊內施放一種煙幕,說飛行員們正在上海加緊縮短戀愛過程,準備速成結婚,以麻痹上司。
任永榮終于想出了一個主意來,說他確切打聽到2月3日是機務人員要試車的機械日,何不趁此良機登上飛機,迫使機務人員就范,然后滑出起飛。張雨農聽后連聲說:“好!”因為地勤人員身邊是沒有武器的。
B-24是大型轟炸機,需要一個機組才能飛行,張雨農便約好幾個同伴在上海靜安寺一家飯店聚會,共圖起義大事。他們決定第二天動手,仔細商量了奪機方法、飛行航線、降落地點。分工由張雨農任正駕駛、任永榮為副駕駛,中尉飛行員黃友壽負責空中領航、機務、射擊,黃友壽還會使用飛機場上的小發(fā)電機,所以開車一事也就由他負責。
2月3日,早飯后,張雨農帶著上膛的手槍,按照預約的時間進入上海江灣機場,來到停機坪。一會兒,伙伴都到齊了。張雨農站在離飛機百米遠的地方仔細地看了看周圍環(huán)境。但停機坪上地勤人員很多,有幾十個人不斷往來于4架B-24飛機之間,這是張雨農等事先沒有料到的。于是,張雨農停步不前,黃友壽、中尉射擊員黃文剛、中尉飛行員王加梅也沒有動。任永榮則先登上了一架試車的飛機,機械員停車后,他也只好下飛機。這時,張雨農一揮手示意撤出,就這樣分散離開了機場,其中王加梅搭車回上海家中去了。
回宿舍途中,張雨農想今晨既然已經有動作,難免會有蛛絲馬跡引人懷疑,越是耽擱越是危險。于是,立即找任永榮商量怎么辦?任永榮同意張雨農的想法,決定趁中午吃飯時間,機場上人少之際再次行動。兩人商定后即刻通知黃友壽、黃文剛,但王加梅當時已經來不及通知了。
中午開飯時刻,張雨農等再次按時來到機場。此時停機坪靜悄悄的,只有一名背步槍的士兵在遠處游蕩。根據多年的習慣,當兵的怕當官的,陸軍又不懂空軍這一套,張雨農估計他不會干涉他們的行動。即便過來,四人對付一兵一槍也是綽綽有余的。張雨農等迅速接近飛機。任永榮、黃友壽站在哨兵與張雨農之間,裝作閑談來擋住哨兵的視線。機警的任永榮則站得遠一點,他雙手插在口袋里,隨時準備搶奪哨兵的槍支。張雨農則抓緊時間用最大的力氣開鎖,他伸進一個手指用力一勾開關,機艙門“嘩”地一聲打開了,登機的通道終于有了。張雨農等迅速地拿開輪擋,去掉空速管套,登上飛機。黃友壽熟練地起動小發(fā)電機。黃文剛閃在后艙掏出手槍,準備哨兵一來干涉就干掉他。張雨農和任永榮各就各位,開起了4臺發(fā)動機。這一切不過三四分鐘的時間。之所以如此順利地闖過開車關,同上午機務人員已經試過車有關,因為發(fā)動機內仍保持著一定的溫度。
張雨農和任永榮從側窗伸出手來把座艙玻璃蒙布向上推了推,發(fā)現傻乎乎的哨兵背著步槍就站在機翼不遠處,兩眼直勾勾地望著這架莫名其妙的飛機。張雨農松開剎車,推動油門,迅速滑進跑道,然后加滿油門,隨著發(fā)動機的怒吼聲,飛機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在跑道上疾馳,直上藍天。這時正好天空有一層低云,飛機上升到100多米就鉆進了云層,徑直向北平飛去。
在張雨農等開車時,機場塔臺值班員就已經發(fā)現異常情況,趕緊打電話到飯?zhí)谜业礁贝箨犻L。副大隊長聽了扔掉飯碗,坐著吉普車飛也似的奔向機場。但為時已晚,張雨農等駕駛的飛機已先他五、六分鐘不辭而別了。
下午三、四點鐘快到北平南苑上空時,地面刮起陣陣大風,目測能見度越來越差,飛機通過機場上空時才看清跑道,最后張雨農等駕駛的飛機終于安全降落在南苑機場。這一天,正值北平舉行隆重的人民解放軍入城式之際。張雨農、任永榮四名同志走下飛機時,立即受到了熱烈歡迎和盛情接待。
王亞蒙——1949年4月策動梁惠福駕機起義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國民黨空軍紛紛撤退去臺灣。國民黨空軍一大隊中尉飛行員梁惠福愛人和孩子被送到臺灣臺中市,在那里安了家。梁惠福仍留在武漢王家墩機場,做大隊長的飛行副駕駛。那時認識了駐地附近的小學教員王亞蒙,她是四川萬縣人,父親去世的早,跟母親改嫁,年僅26歲,對當時社會和處境非常不滿。以后,通過王亞蒙又認識了24歲的陸軍少尉軍官黃琪玲,其父親是國民黨第92軍軍長黃翔,當時已在北平率部起義,他因此受到監(jiān)視。黃琪玲很想去找他的父親,但關山阻擋,插翅難飛。這樣,三人就經常在一起談形勢,探索今后的出路,很快便成為好友。王亞蒙、黃琪玲發(fā)現梁惠福有正義感,傾向進步,又是飛行員,便在一次談話中大膽提出了駕機飛往解放區(qū)的想法。梁惠福沒有貿然表態(tài),卻故意說“駕機起義,出生入死,很危險啊!”但王亞蒙、黃琪玲的態(tài)度堅決。
梁惠福分析了當時空軍內部的情況:不斷撤退,人心惶惶,控制也不十分嚴格,搞一架飛機飛走是有可能的。如果坐失良機,等撤到了臺灣再走,困難就更大了。特別是還有王亞蒙、黃琪玲可以作助手。
1949年2月,梁惠福在臺灣家中度過春節(jié),再次駕機回到了漢口,王亞蒙、黃琪玲見到他非常高興,大家商量把駕機起義的著陸點確定在已經解放的北平,因為B-25型飛機的航程和油量足以到達那里。為此,梁惠福用了幾個下午的時間徘徊在王家墩機場北端,選擇了第9中隊的914號飛機。這架飛機無論從外表情況、發(fā)動機、武器裝備等方面看,都比較好。還利用業(yè)余時間訓練王亞蒙、黃琪玲如何上飛機,教黃琪玲怎樣關好機身下部的機艙門,并且告訴他們乘坐飛機的一些注意事項。然后,就是尋找和等待合適的時機。
4月6日晚上,為了麻痹敵人,掩護駕機起義的行動,黃琪玲特意在他家舉行了一個舞會,把機場的一些飛行員及親朋好友都請來了,一直到深夜才曲終人散。然后,梁惠福、黃琪玲、王亞蒙三人住進了一家旅館,對第二天如何順利進入機場,起飛前如被人發(fā)現如何對付等等,均作了充分的研究。歷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大家興奮得徹夜難眠,
7日凌晨4時左右,江城還在沉睡中。梁惠福、黃琪玲、王亞蒙三人卻起床了,事先約定的出租車也已在門口等候。梁惠福、黃琪玲全副武裝,王亞蒙則打扮成闊太太的樣子。因為當時國民黨軍官攜帶家眷坐飛機逃跑的情況很多,哨兵已經司空見慣,不會阻擋。三人上車后,徑直向王家墩機場駛去。天剛亮,梁惠福掃視了一下機場四周,只見西北角上第五大隊人員正忙著檢查飛機,這邊B--25型飛機停機線上卻靜悄悄的,只站著一名持槍哨兵。梁惠福故意將大衣和黃琪玲的小提琴、王亞蒙的手提包交給了哨兵,說:“請關照一下,我?guī)笥芽纯达w機!”其目的是使哨兵相信他們馬上會下來拿東西。哨兵信以為真,沒說什么。梁惠福剛要轉身走向飛機時,從北邊草坪上走來一名空軍中尉機械員。他愣了一下問:“你們干什么?”梁惠?;卮穑骸皫笥芽达w機,沒有什么事?!耙驗橄嘧R,梁惠福拍了拍他的肩膀,中尉機械員什么也沒說就走了。
在914號飛機機艙前,梁惠福首先拉開飛機左右輪擋。隨后,梁惠福從左機翼尖下邊工具箱附近找到一根一尺多長的鐵棍,走到機身下把鎖撬開,三人迅速打開機艙上了飛機。黃琪玲手持手槍,按預先計劃關上了機艙門。梁惠福全神貫注,熟練地打開各種開關,只見所有儀表指針都在微微擺動,指示燈閃閃發(fā)光,說明一切正常。梁惠福高興極了,迅速而熟練地開車,左右發(fā)動機都轉動起來了。為了爭取時間,發(fā)動機啟動后,梁惠福就松開手剎車,推動油門,飛機滑出了停機線。
還未進入跑道時,塔臺突然呼叫起來“‘914’,你的任務是什么?”“‘914’試飛!”梁惠福簡單地作了回答。這時,飛機已滑進跑道,機頭向著西南方向。梁惠福加足油門,發(fā)動機在怒吼,飛機滑行700多米了。
這時,太陽已經從東方冉冉升起,飛機穿破武漢晨曦,披著朝霞,義無返顧地向北飛去。當梁惠福按照習慣要看航行圖時,才發(fā)現走時留在地面的大衣口袋里了,沒有辦法只能憑記憶飛行了。梁惠福把羅盤對準355度,這是飛往北京的大概航向。半個多小時后,在3000米的高空看到了河南、湖北交界的雞公山,山南的武勝關從機翼下掠過,說明航線是正確的。
又過了5分鐘,就看到鄭州,已經到達解放區(qū)的上空了,令梁惠福充滿了喜悅。特別是梁惠??吹洁嵵輽C場有鮮明的十字跑道,當即決定在鄭州機場降落。梁惠福從北向南著陸,飛機順利地落在跑道上。三人駕機起義終于成功了!在地面人員歡迎的掌聲中,梁惠福、黃琪玲、王亞蒙跨出艙門,投入了新的生活。
在人民空軍隊伍里任永榮、王亞蒙結婚成家
1949年4月23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懷仁堂宴請駕機起義人員時,任永榮、王亞蒙駕機起義雖然相隔2個多月,卻一同赴宴了,有過短暫的接觸。后來,在北京航空處組織學習時,兩人也參加了,更有了相互認識和了解的機會。兩人第一次相見,因為任永榮的帥氣、王亞蒙的美麗,彼此都有好感。
不久,任永榮奉命參加了剛剛成立的空軍第一個飛行隊,一方面參加擔負防空作戰(zhàn)任務,一方面為迎接開國大典受閱飛行,每天都有緊張的飛行訓練,兩人沒有細談就分開了。以后,任永榮分配在沈空某航校擔任飛行大隊長,王亞蒙則分配到沈空后勤部當會計。
一次,任永榮大隊飛行教員胡業(yè)祥、魯奔到沈陽辦事,在舞會上認識了漂亮的王亞蒙,了解到她認識大隊長,回來后就鼓動任永榮趕快結婚。
1953年春天,經組織批準任永榮、王亞蒙結婚。為了照顧任永榮的飛行事業(yè),王亞蒙轉業(yè)到任永榮所在航校的駐地五中任語文老師。
1983年12月,夫妻雙雙進京開會領取駕機起義證明書,讓人十分羨慕。14日,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參加頒發(fā)駕機起義人員證明書大會的全體同志。鄧穎超看到領取證明書的人中,王亞蒙是惟一的女同志,拍著她的肩膀贊嘆:“你是英雄!”
1990年,王亞蒙感到全身乏力,自知不行了,便教兒媳婦做飯燒菜,交代如何伺候公公,1992年王亞蒙因患肺癌去世。臨終前,任永榮專門接妻子回到新蓋的干休所里,知道亞蒙講究清潔,親手幫她洗澡擦身,讓她干干凈凈地走了。
王亞蒙已經去世十多年了,任永榮仍思念著妻子,將兩本鮮紅的駕機起義證明書放在自己臥室床頭柜里,保存在一起。
責編 張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