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條上怎么會掛著一團團唾沫呢?是頑皮的小孩子干的嗎? 14 世紀的歐洲人認為,這些唾沫是布谷鳥銜草時不小心掉在樹椏上的唾沫;16 世紀的一位植物學家認為,這些唾沫是植物分泌的,他甚至還列出了一大串會分泌唾沫的植物名錄;美國南方的黑人直到19 世紀以前都堅信,這些唾沫是由叮咬牲畜的馬蠅制造的。那么,這些唾沫到底是誰吐的呢?其實,只要你撥開唾沫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在唾沫里面躲藏著一只小蟲子,原來這些唾沫是一種叫做“沫蟬”的小蟬的“杰作”。
最新研究證明,沫蟬打破了由跳蚤保持的跳高紀錄,是自然界新的“跳高冠軍”。
沫蟬,屬于同翅目的沫蟬總科,與成天在樹上“演奏”的蟬是近親(現(xiàn)在也有人認為它們屬于半翅目,理由是它們不鳴叫,而且生活習性與蝽相近)。與其他蟬一樣,沫蟬是一種不完全變態(tài)類昆蟲,即在它們的一生中,并不需要經(jīng)歷大多數(shù)昆蟲所必須經(jīng)歷的蛹期。大多數(shù)蟬需要經(jīng)歷一二十次蛻皮才能變成成蟲,而雌沫蟬則把卵直接產(chǎn)在幼嫩的枝條上,幼蟲只需經(jīng)歷5 次蛻皮就能成為成蟲。
沫蟬的身體粗短,色彩艷麗,不擅長飛行,但卻有一對跳躍能力很強的后腿,可以在面對天敵時像青蛙般一躍而起,然后逃之夭夭。因此,沫蟬在英文中的俗名是“蛙蟬”。最新研究證明,沫蟬打破了由跳蚤保持的跳高紀錄,是自然界新的“跳高冠軍”。沫蟬的平均身長只有6 毫米,卻能跳700 毫米高,相當于自己身高的100 倍,這大約相當于一個人一躍而起,跳到70 層樓的高度!測量發(fā)現(xiàn),沫蟬在起跳前,其后腿如彈射機般蓄力,起跳的初始速度為每秒3.1 米,3 倍于跳蚤起跳的速度,起跳時承受的重力大約為自身體重的400 倍!而經(jīng)過訓練的噴氣式飛機駕駛員在起飛時最多也只能承受自己體重7 倍的重力。沫蟬的這種發(fā)達的彈跳能力讓從事此項測量的英國劍橋大學的教授大為驚嘆:“沫蟬的彈跳能力令人難以置信,這使它們幾乎不能被捕捉到?!?/p>
沫蟬的幼蟲有一個古怪的習慣:制造許多泡沫把自己整個地包裹起來。
沫蟬的幼蟲有一個古怪的習慣,制造許多泡沫把自己整個地包裹起來,這也正是它們被稱為“沫蟬”或“泡沫蟲”的原因(臺灣民間甚至直接稱它們“口水蟲”)。非洲南部草原上生活著一種乳草蝗,在遇到危險時,會從位于后足基部的小孔中噴出大量散發(fā)臭味的泡沫包裹住胸部,使天敵知難而退。不過,沫蟬幼蟲能用泡沫把自己整個地包裹起來,這在昆蟲世界里是獨一無二的。
沫蟬幼蟲的泡沫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這要從它們的生理習性說起。與其他蟬的幼蟲一樣,沫蟬幼蟲也有一個尖銳的吸管狀的嘴——刺吸式口器,它們依靠這條吸管插入植物組織內(nèi)部,以吸取植物的汁液為生。幼蟲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不停地取食植物的汁液?;蛟S它們認為守著一口汁液源源不斷的“甜水井”,所以對這些汁液并不珍惜,被它們吸入體內(nèi)的大部分汁液還沒有被腸胃完全利用就直接從肛門排出來了。與此同時,它們還從尾部腹面的兩對黏液腺體中分泌出一種黏液,然后依靠腹部不停地前后蠕動,將這兩種液體混合攪拌成泡沫,最后裹覆全身。
更有趣的是,在制造泡沫時,沫蟬幼蟲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泡沫覆蓋全身,它們會將頭朝向地面,利用重力原理使腹部末端的泡沫迅速流向頭部,從而覆蓋全身。
“吐泡泡”其實是沫蟬幼蟲的一種防御行為。
沫蟬為什么要吐泡沫呢?它們的泡沫又有什么作用呢?我經(jīng)過化驗發(fā)現(xiàn),沫蟬泡沫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質(zhì)及一些鹽類。我們知道,有少數(shù)昆蟲能分泌類似泡沫的物質(zhì)作為自己的化學防御武器,沫蟬的泡沫是否也具有化學防御作用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把從野外帶回的沫蟬幼蟲分成三組,分別放在三個玻璃瓶里。1 號瓶里放洗掉了泡沫的幼蟲,2 號瓶里放洗掉了泡沫的幼蟲和一些螞蟻,3 號瓶里放沒有洗掉泡沫的幼蟲和一些螞蟻。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2 號瓶里,洗掉了泡沫的幼蟲僅僅在幾分鐘后就遭到螞蟻的攻擊;在3 號瓶里,螞蟻在對有泡沫的幼蟲試探幾次后就興趣索然地離開了;在1 號瓶里,被洗掉了泡沫的幼蟲僅僅在十幾分鐘后就又開始制造新的泡沫了。
接著,我又做了一個實驗:把沫蟬幼蟲的泡沫再去掉,然后分為兩瓶,并在其中的一個瓶里放入它們喜愛的枝條。結(jié)果是,有枝條的瓶子里的幼蟲在半小時內(nèi)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再次嚴密地包裹在泡沫里;而在沒有枝條的瓶子里的幼蟲卻無法再制造泡沫了,兩個小時后,它們嬌嫩的身體表面逐漸干澀,看上去虛弱不堪,奄奄一息。當我將枝條放入瓶內(nèi)后,仍然有幾只過分衰竭的幼蟲死去了。
顯而易見,“吐泡泡”其實是沫蟬幼蟲的一種防御行為:泡沫既可以保護它們不受螞蟻、蜘蛛等四處游蕩的獵手的打擾,又能維持它們嬌嫩身體表面的濕潤。另外,植物的存在是它們制造泡沫的基礎(chǔ)。不過,當幼蟲蛻變?yōu)槌上x后,就不再分泌泡沫了,此時沫蟬已發(fā)育出兩對堅韌的革質(zhì)翅,并且具有超強的跳躍能力,不再需要“吐泡泡”這種特殊的防御行為了。
由于沫蟬幼蟲擁有這些神奇的泡泡,它們在自然界的天敵很少。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泡泡,沫蟬在許多地區(qū)并不受人們歡迎。這是為什么呢?沫蟬成蟲的繁殖策略是以量取勝,當大量沫蟬出現(xiàn)時,它們驚人的胃口對植物來說是一種災難。巴西有一種專門取食禾本科植物的沫蟬,一年至少禍害1.5億公頃牧草,使牲畜食物短缺,造成該國畜牧業(yè)的巨大損失。在我國南方農(nóng)村,沫蟬被稱為“雷公蟲”,原因大約是因為被其禍害過的稻田看上去如同遭了雷擊。有人主張對沫蟬“格殺勿論”,但我以為,大多數(shù)沫蟬取食的并非人類的經(jīng)濟作物,而且某些種類的沫蟬已不多見,甚至已經(jīng)瀕臨絕種,不應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