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中小學生的耐挫折教育,引導他們走上健康發(fā)展的道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當前社會上的很多“挫折教育”卻存在著認識上的誤區(qū)。比如,把單純的吃苦當作挫折教育,誤以為超限訓練就是挫折教育等。殊不知,這樣的“挫折教育”過于強調(diào)吃苦和失敗的體驗,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反而容易帶來負面影響,讓學生反感甚至產(chǎn)生恐懼。那么,究竟該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呢?
利用課堂,滲透挫折教育
要增強學生的挫折耐受力,最根本的方法是教育學生正確地對待挫折。因為學生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里,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發(fā)揮課堂這個教育的主陣地的作用,把挫折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加深學生對挫折的認識,提高抗挫能力。具體做法:一是結合各科教材的實際,有機滲透抗挫的知識和思想意識,引導學生體驗挫折情景,作出積極反應。二是結合學習活動中可能出現(xiàn)或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困難、挫折,讓學生懂得在人生歷程中,任何人都難免遇到挫折和失敗,應做好心理準備,學會“吃一塹,長一智”,在失敗后再接再厲。三是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使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認識到人生的真正價值,培養(yǎng)他們勇敢堅毅的性格和開拓進取的品質(zhì)。我們還可以有意識地在教學中設置一定“坡度”,讓學生在“爬坡”過程中戰(zhàn)勝困難,增強心理承受力。
樹立榜樣,增強抗挫信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榜樣對學生行為的形成和改變有顯著的影響。給他們樹立不畏困難、戰(zhàn)勝挫折的榜樣,不僅有利于增強他們勇敢面對挫折的信心,還可以向他們揭示這樣的道理:對成功者不應僅僅羨慕敬佩,更應向他們學習。世上沒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斷進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及家長應向孩子講述一些戰(zhàn)勝挫折的中外名人、英雄模范人物以及身邊榜樣的事跡,鼓勵孩子向他們學習,不畏挫折。
創(chuàng)設情境,強化挫折教育
今天的學生,尤其是城市的學生,很少經(jīng)歷艱苦生活的磨練,因此,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困難的情境,讓學生經(jīng)歷挫折和失敗,從而培養(yǎng)學生堅強勇敢、不畏艱難、堅持到底的良好品質(zhì)。
教師指導,減輕心理壓力
當挫折超過容忍力較多時,就會對人的心理產(chǎn)生摧殘性的影響,這時就注意要通過有效的引導,將其壓力分散以減輕沖擊。學生受挫后,教師應及時指導他們,通過正常的途徑與渠道,把不良情緒釋放出來,恢復心理平衡。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或去找知心的朋友談談,或去聽聽音樂,或去踢一場足球等。如果學生的壓力仍然無法排解,學校要通過心理咨詢,提供及時的心理援助,及時疏導和緩解學生遇到的挫折,為他們提供指導,消除他們心理上的壓力,發(fā)展他們積極的情感。
家校配合,共同督促培養(yǎng)
孩子對挫折的態(tài)度,往往會受到父母面對挫折時態(tài)度的影響,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同時,要改變孩子的依賴性,讓他在各種活動中親身感受困難,并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在家庭遇到困難時,也可以讓孩子參與討論,使他們認識到困難并不可怕,只要想辦法出主意,總會戰(zhàn)勝困難的。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沭縣周莊中學)
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