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的目的
走近孩子。
只有走近孩子,才能走近教育。
要給孩子有效的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然而,孩子心中有很多想法是不愿意面對面與成人分享的,這無疑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難度?!爸行W數(shù)字德育平臺”的出現(xiàn)與應(yīng)用恰好能幫助我們破解這一難題。網(wǎng)絡(luò)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訴說、交流的平臺,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孩子們能夠無所顧忌地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基于上述思考,2006年寒假,海淀區(qū)利用“中小學數(shù)字德育平臺”推出了題為“假如我是……”的網(wǎng)絡(luò)征文活動,讓孩子們假定自己是家長、教師或者校長,談?wù)勊麄儗议L、教師、校長職責的理解,從而了解他們對當前教育的看法以及對未來教育的希冀。
學生的觀點
學生眼中的家長
不做孩子頭頂?shù)奶欤?/p>
而要做孩子腳下的地。
孩子們認為,現(xiàn)在的家長是“‘勤勞’的家長”、“家長是頭頂?shù)奶欤o予孩子一切”、“家長是孩子生活的設(shè)計者”、“家長把孩子當作接班人和繼承者”。他們承認家長對自己的付出,但是對這樣的愛和方式并不完全認同。他們認為,家長對孩子方方面面都要包辦和代替,孩子發(fā)展的方向以及路徑早已在家長的設(shè)計與掌控中,這樣的做法看似給孩子提供了很多的外力支持,但實際上是給了孩子太多的約束,讓孩子失去了更多自我選擇、自我判斷和自我實踐的機會。所以他們對家長說:“如果你真的愛我們,就應(yīng)該把我們當朋友,我們不是叛逆的小混蛋,我們不是你們寄托自己理想的承載機,我們需要我們自己的空間。”
孩子們說,如果自己是家長,希望會是一個“懶惰的、培養(yǎng)孩子自立的家長”、“成為孩子腳下的地,給孩子一片開闊的天地”、“是孩子生活的護航者”、“讓孩子做自己”?!皯卸琛钡恼嬲x,其實是把生活和實踐的權(quán)利還給孩子,家長站在旁邊觀察、引導孩子的成長方向;家長給孩子提供一片廣闊的天地,任由孩子自由馳騁;家長是護航者,而不是作為舵手控制方向;家長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主體給予尊重,努力讓孩子“作為自己、為自己”而活著,而不是“為家長、作為家長的接班人”而活著。他們將“效仿雄鷹的做法,讓小鷹的翅膀接受狂風暴雨的洗禮,而后展翅藍天,絕不做月老手中的線,決不去牽住它的衣角去控制它的行為與思維” 。
不做孩子的榜樣,
而要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們認為:“做家長并不只是一個榜樣那么簡單的。如果,我們只是給孩子當個榜樣的話,就會給孩子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有一種不由自主與你疏遠的感覺。因為他會覺得你離他太遙遠了,并不是可以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學習的伙伴,就像自己身邊一個陌生人,雖然各個方面都很優(yōu)異,但卻并不能真正交心。”
孩子們覺得,家長與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家長并不能隨意地打罵、侮辱孩子,不能隨意干涉他們的自由與交往;家長應(yīng)該像朋友一樣征求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多與孩子交流?!凹议L”不應(yīng)當是控制孩子的尚方寶劍,而應(yīng)當是“融入”孩子生活的重要角色,成為孩子不可或缺的好朋友。假如他們是家長,他們“會盡量多地與孩子溝通,無事時也多與孩子聊天,不管孩子說的話有多么的幼稚,也依然與孩子談得帶勁,在孩子說時多傾聽,適當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與家長的關(guān)系在這時更像朋友。因為你愿意當孩子忠實的聽眾,孩子更愿意把一切都告訴你” 。
孩子們說,家長很容易走進一個誤區(qū),總是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我為了你作出了各種各樣的犧牲”。殊不知,這恰恰給了孩子沉重的負擔,他們覺得家長的希望、家長給自己設(shè)定的理想生活遠離自己的生活實際,有時甚至遙不可及,他們總是不斷地在為未來生活做各種各樣的準備,卻完全享受不到現(xiàn)實生活的快樂。他們希望家長能夠熟悉他們的內(nèi)部語言、話題,能夠用他們熟悉的方式與他們交往與互動,能夠真正走進他們的生活,與他們組成生活共同體。
不要只關(guān)注孩子的學習,
要兼顧孩子的人格成長。
為了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具有競爭力,絕大多數(shù)家長把“學習”作為關(guān)注的焦點,課外補習班是孩子周末的主要去處。孩子能夠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但卻很不贊成家長的做法。他們認為,在家長眼里,“除了學校的課本和課外的補習,其它的都屬于‘不務(wù)正業(yè)’”,很多家長“把孩子當作家長們攀比的籌碼”,是“把孩子帶進課外補習班的家長”、“眼中只有學習成績的家長”。假如他們是家長,他們“不是把孩子帶進補習班,而是把孩子帶進大自然、帶入社會,讓孩子感悟大自然的品性,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與學習相比,他們會更關(guān)注孩子的人格成長,讓孩子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充滿光明的心靈;平等、尊重、守信、誠實將是他們教育孩子的重點所在,他們要讓自己的孩子在“成為Man之前,先成為Gentleman”。
學生眼中的老師
不要制造學習的機器,
把學生當作完整的人。
學生們認為,教師不僅要做“知識傳授者”,還要做“思想啟蒙者”;不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學習和考試機器,而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完整的人。所以,教師不應(yīng)僅僅滿足課本知識的傳遞,而應(yīng)鉆研教法、鉆研學生,用微笑、熱情感染學生,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維空間,而不是靠各種練習、作業(yè)、考試堆積成績。教師不應(yīng)把學生控制在小小的教室里,而應(yīng)帶領(lǐng)學生走進自然、社會,開闊學生視界,拓展學生思維。比如,“帶他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lǐng)略大自然的美景。春天,漫步在百花叢中,觀賞百花的萬紫千紅、嫵媚多姿……夏天,留戀在浩瀚的大海邊,踏著海浪,拾撿著貝殼。秋天,去觀賞那紅也似火的楓樹林,去山坡上采集標本。冬天,去看郁郁蔥蔥的青松,傲霜斗雪的臘梅……??!這一切充滿著詩情畫意。神奇的大自然,到處撒下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到處投下孩子們小小的身影,到處留下孩子們小小的足跡,我要讓他們在游玩中得到啟示,在歡笑中受到教育”。
教師還要平等對待、善待每一個學生,包括學習差的學生。世界上沒有相同的人,應(yīng)關(guān)注孩子之間的差異,每個孩子在學習各門學科之間的興趣、方法、路徑是不同的,教師只有認識到這一點,并從這點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認識學生、引導學生。教師眼中不應(yīng)僅僅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應(yīng)努力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特長與個性。假如他們是教師,“他們會毫不吝嗇自己的表揚;會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同學;會爭取成為同學們的朋友;不會隨意批評任何一名同學;不會給同學們‘大排名’,超越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不會隨便向?qū)W生家長打‘小報告’?!?/p>
他們“會對所有同學說,你們每一個人都是人才,只不過你們施展才華的領(lǐng)域不一樣罷了。人才人才,先有‘人’,后有‘才’,在學習的道路上,你們要學的最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學會做人,你們以后做的事情才有意義。做人就像100前面的‘1’,若去掉這個‘1’,再多的‘0’又有什么用?”
學生們希望教師給他們提供開放的問題,一起討論,共同分享;把視界從課堂拓寬到社會、世界;允許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學習時間和空間。他們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個性是時代的追求,創(chuàng)造是個人與社會不斷發(fā)展的動力。教師作為未來人才的塑造者,眼光應(yīng)該更長遠。
孩子眼中的校長
開啟學生的智慧,
讓夢想自由翱翔。
學生們認為,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好校長可以塑造一所好學校。學生理想的校園是健康、公平、誠信、自主、活力、智慧、愛心、自由、信任的校園;是充滿歡聲笑語的校園;是可以走進社區(qū)、經(jīng)常接觸社會的校園;是培養(yǎng)一個完整的人的校園;而不是到處是近視眼、駝背、壓抑、死氣沉沉的校園;不是只把學生禁錮在教學樓,只關(guān)注考試成績的校園;不是只培養(yǎng)考試機器的校園。校園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一站,學校要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給他們自由翱翔的空間。
學生們說,“假如我是校長,我力爭讓每一個從這里走出的學生,都是有知識,有志向,有抱負,有理想的人”;“假如我是校長,我會告訴所有的學生:從你踏進校門的第一步起,你將選擇完全屬于你的人生。在這兒沒有‘傷自尊’的成績,沒有繁重的作業(yè),沒人會因你的弱點嘲笑你,因為每個人都在為自己懷抱著的夢想而努力”;“假如我是校長,我會試著改變學校,讓學校真正成為同學們夢開始的地方。”
不要只想塑造學生,
而要想著開發(fā)學生。
學生們認為,作為校長應(yīng)時刻銘記,“學生是校園里最美麗的風景線”,“學生是學校里重要的資源”。他們認為學校無小事,處處有教育。不要只想著塑造學生,而忘記去開發(fā)他們。只有學生才能把一所學校點綴成具有個性化、張揚主體的學校。他們希望用他們的雙手植樹養(yǎng)花,裝扮出鳥語花香的校園;他們希望穿著自己設(shè)計的個性化校服,張揚年輕人的活力、朝氣與自信;他們希望學校有大型圖書館、實驗室、體育館,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他們希望學校的走廊不是嚴肅的白色,而是溫馨的粉紅色,走廊與教室里布滿了學生的作品;他們希望一走進校園,就能通過他們自己的作品,感受到校園是他們的家,是他們的樂園,是他們展示自己的世界。在校園里,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個性,并有機會充分地展示出來,在學生相互交流與分享中成長。
反思與啟示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比丝偸巧钤诟鞣N各樣的“關(guān)系”中,充當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家長、教師、校長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極其重要的人,他們以“成人”的角色對兒童實施思想與行為的影響。然而,孩子并不是一個被動的反應(yīng)者,他們同樣是有思想、有靈魂、有活力的生命主體,都有自己理想的成長環(huán)境。
從征文中可以看出,當代孩子對他們目前的成長環(huán)境有著不滿與無奈,他們追求自由、平等、個性、寬松的發(fā)展空間,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建構(gòu)完善的自我,而不是某個人的“影像”,這是時代精神的反映,也是人性追求。作為成人,作為教育者,我們應(yīng)該努力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shè)他們期望的學習環(huán)境。
——從人格上尊重孩子,把他們當作一個獨立個體看待,給予他們?nèi)藨?yīng)該具有的尊嚴;
——從兒童發(fā)展的視角思考問題,而不要從成人需求的視角思考問題,不要企圖讓孩子成為自己的“翻版”;
——盡可能開闊他們的視野,激發(fā)他們的思維,給予他們更多的發(fā)展空間,而不是企圖用各種各樣的知識塞滿他們的心靈;
——允許他們張揚個性,顯示年輕人應(yīng)有的青春活力。
只有這樣,孩子的成長才是快樂的、可持續(xù)的、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