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行政登記的性質(zhì)

        2008-04-29 00:00:00霍振宇

        〔摘要〕我國行政法學理論界與司法實踐對行政登記的性質(zhì)存在很大爭議。本文旨在在功能和結(jié)構(gòu)兩個方面探討行政登記行為的性質(zhì),將行政登記作為一種獨立的行政行為模式看待,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對行政登記行為司法審查的標準,使理論與實踐有機銜接。

        〔關鍵詞〕行政登記;行政法律行為;司法審查的標準

        〔中圖分類號〕 D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2689(2008)04-0048-11

        將大量彼此不同,而且本身極度復雜的生活事件,以明了的方式予以歸類,用清晰易辨的要素加以描述,并賦予其中法律意義上相同者同樣的法律效果,此正是法律的任務所在。

        ——卡爾·拉倫茨[1](319)

        引論:主人還是傀儡?

        (一)問題的提出

        在行政法學當中,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行政行為模式的劃分具有重要意義,其不僅運用大陸法系概念法學的研究方法,構(gòu)成行政法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而且對于行政立法、行政執(zhí)法與行政審判等法律實踐領域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然而,行政登記這一廣泛存在于我國立法和經(jīng)濟、社會生活中的行政行為形態(tài)卻遠未能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行政行為模式,在理論界和實踐中對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爭議很大,主要形成以下幾種觀點:①1、行政許可說。該說將行政登記納入廣義的行政許可當中,作為行政許可的種類之一。認為登記是行政機關對正在進行某種活動或希望進行某種活動的相對人依法予以書面記載以便作為官方記錄備查的活動。盡管該說論者認識到行政許可與行政登記的差別,但該差別是相對于狹義的行政許可進行內(nèi)部比較產(chǎn)生的,目的在于同普通許可、特許、認可、核準等行政許可的其他類型相區(qū)別,并不影響行政登記的行政許可屬性:②2、行政確認說。該說將行政登記作為確認性行政行為之一種,認為登記是指行政主體應申請人申請,在政府有關登記簿冊中記載相對人的某種情況或事實,并依法予以正式確認的行為。③3、法律屬性多元說。該說認為,在現(xiàn)實中行政登記種類繁多,性質(zhì)不一,不是一種獨立的行政行為模式,只是一種靈活簡便的行政管理方式或手段,其法律屬性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加以識別,可以劃分為許可式登記、確認式登記、備案式登記、監(jiān)督式登記等不同類別。①4、獨立行為模式說。該說認為,行政登記可以作為獨立的行政行為模式,與行政許可和行政確認存在著明顯的本質(zhì)區(qū)別,不能相提并論。該說將行政登記的概念定義為行政機關為實現(xiàn)一定的行政管理目的,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的有關規(guī)定,依相對人申請,對符合法定條件的涉及相對人人身權、財產(chǎn)權等方面的法律事實予以書面記載的行為。②行政登記究竟是作為行政許可或行政確認的種類之一,還是兼具不同種類的法律屬性,抑或具有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所無法包容的性質(zhì),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行政行為模式存在?這一問題的提出構(gòu)成了本文論證的核心。對作為類型化基礎的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研究雖屬理論范疇,但絕非旨在尋求一種思辯的樂趣,其實益在于解決司法實務中因?qū)π姓怯浶再|(zhì)認識混亂造成的爭端與難點,打通理論與實踐的阻隔。

        (二)研究方法與論證結(jié)構(gòu)

        比較與分析將作為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這里的比較在更多的意義上并非是在法律移植層面圍繞域外行政登記制度或經(jīng)驗展開的,而是同與行政登記關系極為密切的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這兩類基本已經(jīng)具備相對固定模式的典型行政行為之間的比較,具體的比較方法也將從較為直觀的制度功能入手,而遠離既有的經(jīng)過綜合、歸納、提煉形成的抽象概念與特征間的比較。而分析實證的方法將注重形式與邏輯,從行為構(gòu)成的角度對行政登記的性質(zhì)作出判斷,進而確定行政登記行為在行政行為體系脈絡中的位置。在論證結(jié)構(gòu)上,本文的切入點是行政行為類型化的意義,它同時也構(gòu)成了研究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意義。通過對民商法領域最為典型的登記功能的考察,我們獲得了將行政登記與行政許可、行政確認比較的前提——行政權運行的空間與作用;通過借鑒民法理論中準法律行為的概念與構(gòu)成,我們將進一步厘清行政登記行為的內(nèi)在邏輯機理。盡管有了上述分析,本文還不得不面對預料中的質(zhì)疑,并作出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澄清。在此基礎上,本文將給出一個相對完整、合理的行政登記的概念,作為性質(zhì)研究的歸屬。為兌現(xiàn)文初研究行政登記性質(zhì)意義的承諾,將理論與實踐有機銜接,本文最后將關注由行政登記性質(zhì)決定的對登記行為司法審查標準的確定。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作為論證行政登記性質(zhì)基礎的一些概念,比如行政確認、準法律行為的行政行為,在學理上遠未能達成相對共識,所以本文不得不穿行于解構(gòu)與建構(gòu)之間,一次次直面我國行政法學研究當中的“不精確”,進路備感艱辛,所幸信念的堅定。也許法學研究當中并不存在什么絕對真理,如果本文能夠達到論證相對合理的標準,即使是實用主義的,也便足夠了。

        一、行政行為類型化之意

        概念、類型與體系均系概念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從邏輯和形式上研究法學理論、分析法律規(guī)范的基礎。在行政法學領域,行政行為模式理論肇端于德國行政法鼻祖奧托·邁耶提出行政行為這一法學范疇。所謂行政行為的模式,即行政行為的形態(tài)、模型、型式或類型,指在理論上或?qū)崉丈蠈π姓黧w意思表示的構(gòu)成要素和行為程序都已形成固定的、共同的典型特征的行為體系。諸如行政許可、行政給付、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征收、行政確認、行政裁決等行政行為的具體形態(tài),都是經(jīng)過長期觀察、分析、概括、錘煉、加工與運用,及實踐的檢驗、沉淀和認同而形成的,是對行政法進行理性思維的表現(xiàn)和記載。就精確程度而言,類型或許不及概念,但其更為具體、直觀,是思考理論、構(gòu)建體系的有效工具,“當抽象——一般概念及其邏輯體系不足以掌握生活現(xiàn)象或意義脈絡的多樣表現(xiàn)形態(tài)時,大家首先會想到的補充思考形式是類型”。[1](337)

        行政行為類型化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于溝通性、體系化、規(guī)范性三個方面。①面對行政主體紛繁蕪雜的行政措施,無論行政法學研究、行政法知識的傳授與普及,還是行政立法、行政執(zhí)法和行政審判,都需要一種相對固定的理論范疇或概念工具進行溝通與交流,類型化的行政行為模式顯然可以承載此種使命。不同位階的行政行為類型彼此間脈絡相連,形成類型系列,這是構(gòu)建行政行為乃至行政法學體系的基礎。同時,某一特定的行政行為類型都能在體系中找到相應的位置,從而進行準確的邏輯推理與結(jié)構(gòu)分析。將千變?nèi)f化、錯綜復雜的行政行為現(xiàn)象的典型特征和共性素材經(jīng)提煉、概括后,才有可能制定統(tǒng)一的實體規(guī)范與程序規(guī)范加以規(guī)制。正如奧托·邁耶所言:“經(jīng)由型式化,可以產(chǎn)生法治國家之紀律。”我國《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的制定,以及正在制定過程中的《行政強制法》、《行政程序法》,乃至《行政復議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對受案范圍的明確列舉,都是以行政行為的類型化為基礎。而在行政審判中,相對統(tǒng)一的司法審查標準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賴于行政行為的類型化。

        實現(xiàn)行政行為類型化,事實上是一個將未型式化之行政行為型式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行政行為的性質(zhì)與功能是考察的重點,與相近型式化行政行為的比較是分析的方法。我們知道,未必所有的未型式化之行政行為都可以型式化,型式化工作的原始素材來源于社會實踐,經(jīng)過長期觀察、積累行政法運作實踐中某一尚未型式化的行政行為現(xiàn)象,判斷其是否具備型式化的必要與可能,在此基礎上,確立研究對象,通過理論上的分析、比較,尋找這些散見于社會生活中的行政措施的共性法律素材與相同的法律特征,同時考察其是否具備本質(zhì)上與之相近的型式化行政行為所無以包容的特殊性質(zhì)與功能,從而進一步判斷其是否足以與既有的型式化行政行為相區(qū)分。當然,上述工作的結(jié)論是不確定的,有可能形成一種獨立的行政行為模式,也有可能發(fā)現(xiàn)考察的對象事實上屬于某種既有的行政行為模式的一個種類,還有可能發(fā)現(xiàn)考察的對象尚不具備型式化的條件,需要繼續(xù)觀察、深入研究。在這里,我們有必要確立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行政行為模式化標準,作為理論研究的工具。從行政管理的實踐看,盡管行政管理對象和行政管理事務具有多樣性、復雜性、多變性,但行政機關對于國家事務和公共事務的管理,主要通過行政權的行使而影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當行政權的行使基于同一的功能,涉及相對人相同性質(zhì)的權利義務時,作為行政權運行載體、表現(xiàn)于外部并產(chǎn)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為應當具備同一的模式,可以被型式化。[3]因此,對構(gòu)成行政行為的主體要素、權力要素與效果要素進行細致的分析與把握,是劃分行政行為模式的標準。在功能意義上,權力要素體現(xiàn)了行政行為的功能與目的,框定了權力運行的空間;結(jié)構(gòu)意義上,主體要素體現(xiàn)了行政主體追求特定法律效果,實現(xiàn)法律的客觀意思,效果要素體現(xiàn)了行政主體通過行使行政權達致的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變化,即行政行為所產(chǎn)生的行政法上的效果。除此之外,行政行為形式上的一些特征,比如程序構(gòu)造、裁量空間、審查方式等,均不足以成為劃分行政行為模式的標準。

        對于行政行為類型化的考察,事實上也構(gòu)成了研究行政行為性質(zhì)的意義。通過對某一行政行為功能與結(jié)構(gòu)上性質(zhì)的分析,可以完成行政行為類型化的工作,實現(xiàn)溝通性、體系化、規(guī)范性的價值。

        二、行政登記的性質(zhì)分析

        一)功能的考察

        任何一種法律制度都應具備一定的社會功能,否則便失去了制度存在的價值。行政登記制度也不例外。法律在設置登記制度的同時,賦予了登記機關相應的登記權能,行政登記權力的行使必然承載著登記制度的功能,也就是說,登記制度的功能劃定了行政權行使的范圍與邊界,構(gòu)成了權力的限度,登記機關行政權的行使不能超越這一限度。

        如果我們把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在民商法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的不動產(chǎn)物權登記、公司登記等具體而生動的登記現(xiàn)象提煉出來加以考察,會發(fā)現(xiàn)登記制度與市場交易存在密切的關系。眾所周知,誠實信用是市場交易的前提與基礎,然而,守信是對人們的一種道德評價,不可避免的存在著道德風險,解決道德風險的唯一有效方法是獲得充分、真實的市場信息。但現(xiàn)實中存在的市場信息具有不完全、不對稱的缺陷——市場信息數(shù)量不足、質(zhì)量真假難辨;市場交易雙方占有的信息在數(shù)量或質(zhì)量上不均衡,占有信息較多的一方可能利用其信息優(yōu)勢剝削、損害占有信息較少的一方:且信息作為一種公共物品,生產(chǎn)成本高,消費不具排他性,一般而言私人對信息無力投資或不愿投資,以致信息缺陷問題不能通過市場本身來解決,從而出現(xiàn)因信息缺陷而導致的市場失靈,極大影響了市場效率。[4](425)當單純依靠私人道義與市場調(diào)節(jié)不足以避免交易風險,自生自發(fā)的社會秩序難以維系的時候,制度的設置與國家公權力的主動介入和適度干預就成為必要。國家作為信息這種公共物品的積極投資者,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對信息的原始擁有者課予信息公示的義務,由專門國家機關對各種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公開,從而建立統(tǒng)一、權威的市場基礎信息源。在此基礎上,賦予信息的使用者以自由獲取信息的權利,并通過法律技術的設計使公開的信息推定為真實、有效,對信息信賴的善意交易者不因信息真實性的瑕疵而使交易受到影響。以上這些正是行政登記制度在市場交易領域的主要功能,它一方面在最大限度上矯正了因信息缺陷而導致的市場失靈;另一方面,通過國家信譽保障了信息的真實性,賦予公示的信息以社會公信力,從而減少了交易的不確定性,保證了市場交易安全、有序的進行。同時,登記制度所體現(xiàn)的對安全、秩序的終極關懷,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市場交易的規(guī)模與發(fā)展,從而成為“財產(chǎn)法中的激勵機制”。[5](125)

        通過上文對登記制度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考察,我們基本可以理順市場交易中信用、信息與登記這一法律制度之間的關系,從而在功能層面形成對行政登記較為深刻的理解。無疑,登記制度要耗費一定的登記成本、登記內(nèi)容的準確性并不絕對、登記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犧牲真正權利人利益為代價的,登記對于交易的介入也會對交易便捷產(chǎn)生某些影響,但如果我們把這些因素同沒有登記制度會產(chǎn)生的信息獲取障礙、交易信用降低、交易安全缺失等影響市場交易的不利因素相比較的話,會發(fā)現(xiàn)登記是一種最不壞的制度。畢竟,登記成本要比因缺乏登記制度而獲取信息的成本低得多,登記內(nèi)容的不真實可以追究登記機關的賠償責任,真正權利人的利益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補救,缺乏充足信息、安全與信用而實現(xiàn)的交易便捷是無甚意義的。因此,總體而言,登記制度降低而非提高了交易成本??扑苟ɡ肀砻鳎含F(xiàn)實社會的交易成本不可能為零。[6]制度的選擇對交易成本至關重要,有效的制度能減低市場中的不確定性,抑制人的機會主義傾向,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市場交易過程中,登記制度的設置顯然是一種最優(yōu)的選擇,其功效的發(fā)揮不僅有賴于自身,還依仗與其他制度的協(xié)力配合,實現(xiàn)彌補的正義。然而,在制度功能實現(xiàn)的過程中,國家公權力行使的規(guī)制成為必要,權力逾界的危害不但會導致制度功能的喪失,而且會帶來其他負面作用。因此,正確認識、準確定位行政登記制度的基本功能,明確登記的限度,是規(guī)范行政權行使的前提和基礎。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看到,法律賦予登記制度的功能并無導致權利、義務變化或甄別、確認權利、事實、解決爭議之意,而僅限于對登記事項是否符合法定條件的一種單純判斷,對符合條件者予以記載并公之于眾的行為。相應的,登記機關行政權的行使必然要最大限度實現(xiàn)登記制度的功能,不可能去追求登記功能所不具有的賦權或確權的效果。其只在登記程序?qū)用姘l(fā)揮作用,并不發(fā)生行政法上的效果,即非通過行政權的行使賦予或剝奪權利、課予或免除義務、證明或確認關系、調(diào)處爭議,也許把行政登記的權力界定為一種具有公共服務性質(zhì)的福利行政更為恰當。盡管我們并不排除國家通過登記制度實現(xiàn)重要信息掌握、宏觀調(diào)控、稅賦征收、統(tǒng)計等社會治理目的,但相對于信息公示,保障秩序安全、穩(wěn)定的功能而言,它們無疑是次要的。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對行政登記功能的考察過程中,本文選取的分析對象是民商法領域中的登記現(xiàn)象,范圍限于市場交易。這樣的考慮只是為了凸顯或便于說明登記制度的本源功能,分析對象更具有典型性與說服力,并不代表限定了行政登記的范圍。社會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登記現(xiàn)象如果同樣具備信息公示、克服誠信缺失的作用,我們完全可以將之納入行政登記范疇。比如,婚姻登記、收養(yǎng)登記等具備人身關系的身份登記制度盡管與市場交易無涉,但登記制度設置的目的仍在于提供必要信息,維護和保障正常的家庭倫理秩序,與不動產(chǎn)物權登記、公司登記等財產(chǎn)關系登記制度的功能如出一轍,沒有理由將其排除于行政登記之外。

        (二)近似制度的比較

        1、行政登記與行政許可

        一般認為,行政許可是國家對特定活動進行事前控制的一種管理手段,其基礎功能在于防范危險、宏觀調(diào)控、合理分配短缺資源。20世紀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由于城市化興起、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追求純粹的個體利益致使社會正義遭到破壞,需要政府加強規(guī)制,但是,某些被限制的行為可能是社會或個人必需的或有益的;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對不同職業(yè)、行業(yè)的從業(yè)要求越來越高,如果不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素質(zhì)、技能,可能給社會或他人帶來嚴重的損害;企業(yè)力量不斷的壯大,導致了濫用壟斷地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市場失靈使公共資源無法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需要政府對于經(jīng)濟的宏觀調(diào)控。此種狀況催生了行政許可制度。①法律通過許可的制度設計,賦予政府運用行政權對直接關系公共安全、生命財產(chǎn)安全的特定活動加以管制,對直接關系公共利益的職業(yè)資格、技術標準進行嚴格審定,對有限自然資源開發(fā)利用、公共資源配置及特定行業(yè)的市場準入賦予特定的權利,通過國家公權力的有效行使和適度介入,實現(xiàn)對社會、市場無法自主調(diào)節(jié)事項的正當干預。借助于對行政許可制度功能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到這一制度中行政權運行的空間——行政權的行使賦予相對人一定權利或解除特定行為的不作為義務,產(chǎn)生典型的行政法上的法律效果,這顯然與行政登記中行政權作用的空間不同。在這里需要明確的是,部分學者所倡導的廣義的行政許可概念雖然也是一種分類方法,但其將性質(zhì)各異的應申請行政行為不加分辨的收于旗下,不具有行政行為模式化的意義,對于行政法學研究和行政行為的體系化也無甚意義。

        2、行政登記與行政確認

        如果說行政登記與行政許可在功能上的區(qū)別還比較明顯的話,行政登記與行政確認的關系就顯得有些曖昧了,至少在我國行政法學界很多學者這樣認為。然而在本文看來,登記與確認的區(qū)別還是十分明顯的,當然,空口無憑,我們有待于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比較。

        通說認為,行政確認是行政主體對相對方的法律地位、法律關系和法律事實進行甄別,給予確定、認可、證明并予以宣告的具體行政行為,典型的行政確認行為如工傷認定、交通事故責任認定、醫(yī)療事故責任認定。②在行政權行使的目的上,行政確認中行政權行使的目的在于對處于模糊狀態(tài)的法律事實、法律關系進行甄別、判斷并加以確定,前提是有爭議的或不確定的法律問題存在;而行政登記中,行政權行使的目的在于對權利、事實狀態(tài)的單純記載并公示,并不具有對模糊不清有待確定的事實加以判斷權力,登記的事項前提是清晰、明確、不存在爭議的。如果登記時登記機關發(fā)現(xiàn)登記的事項不清,應暫不予登記,待有權機關對爭議事實作出確定后方予以登記;在行政權行使的效果上,行政確認的法律效果在于通過行政權的行使形成一種法律上確定或明確的狀態(tài),確認過程中融入了行政機關追求確認結(jié)果的因素,確定的法律狀態(tài)來源于行政權的作用。而在行政登記中,登記事項的真實合法來源于推定力這一法律的擬制技術,而并非登記機關運用行政權進行識別與判斷所致,因此,行政登記的法律效果產(chǎn)生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而非行政權的作用使然,自然不構(gòu)成行政法上的法律效果。在功能上,行政確認具有辨識與定性的功能,帶有一定定分止爭的作用,而行政登記的功能則在于信息公示,保障秩序的安全、穩(wěn)定。由此看來,行政登記與行政確認在性質(zhì)上存在本質(zhì)的區(qū)別,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

        (三)構(gòu)成的分析

        如果說,上文主要從功能層面考察了行政登記的性質(zhì),在價值意義上為研究行政登記行為提供了理論基礎,那么,下文將沿著另一條論證進路——純粹法學中的分析實證方法,在邏輯層面探尋行政登記行為構(gòu)成的形式理性,從而建立起一個形式負載價值,價值假形式以行的體系化分析框架,以較為全面的檢討行政登記性質(zhì)定位的邏輯協(xié)調(diào)性與價值正當性。

        1、理論模型的確定

        在大陸法系行政法學理論當中,一種對于行政行為較為常見的分類方式是行政法律行為(又稱法律行為的行政行為)、行政準法律行為(又稱準法律行為的行政行為)、行政事實行為的劃分??煞褚源藶闃藴剩ㄟ^行政法上法律行為的理論構(gòu)造分析行政登記行為的性質(zhì),是本部分關注的核心與論證展開的前提。

        (1)行政法律行為產(chǎn)生的歷史及變遷

        作為行政法學基礎性概念的行政行為的內(nèi)涵與外延白其產(chǎn)生以來就備受爭議,奧托·邁耶在其著作《德國行政法》中提出行政行為概念以來,后世學者將民法中法律行為理論與之結(jié)合,在行政法學理上建立起一個以民法上法律行為與意思表示概念說明公法領域內(nèi)行政行為的理論體系。然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行政權的擴張,行政行為的形式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為適應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保障民眾合法權益的現(xiàn)實需要,理論上不斷修正行政行為的內(nèi)涵,擴充行政行為的外延,一度造成行政行為范疇的混亂。在學界充分注意到行政行為概念為兼顧學術研究與現(xiàn)實需要而形成的“基礎性”與“功能性”矛盾之后,晚近,不少學者提出回歸傳統(tǒng),將傳統(tǒng)上經(jīng)典行政行為的概念從已然“面目全非”、“離經(jīng)叛道”的功能性概念中提煉出來,冠以行政處理、行政處分之名,作為理論上的一個自洽體系,以法律行為為基準進行設計,還法學研究純正、精致、嚴謹?shù)谋旧?。同時,將行政行為的理論范疇與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適當分離,使受案范圍關注廣泛意義上因行使行政權而造成的公法爭議。①

        (2)法律行為概念在行政法上使用的爭議

        盡管運用民法上法律行為與意思表示理論研究行政行為是行政法學基礎理論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具有知識增量的意義,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作為公法的行政法與作為私法的民法在基本理念上存在著重大差異,這直接導致了法律行為概念在行政法上使用的爭議。德國著名民法學者弗盧梅就從理念、適用原則、目的指向、裁量范圍、執(zhí)行、內(nèi)容上對行政行為與民法上法律行為的差異進行了細致的區(qū)分,[7](33)概括而言,法律行為體現(xiàn)私法自治理念,即“法無明文禁止皆權利”的法諺,基于意思表示形成的法律行為視同當事人之間必須遵從的法律,其最大限度體現(xiàn)了私人間憑借理性,創(chuàng)設權利,經(jīng)營生活,在市民社會中實現(xiàn)自生自發(fā)合作秩序的自由;而行政行為應遵循依法行政原則,“法無授權皆禁止”,其行為的正當性來自于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簡言之,法律行為乃根據(jù)意思的行為為法律所認可,行政行為乃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所為之行為。

        (3)行政行為對法律行為概念的借鑒與改造

        現(xiàn)實爭議雖然存在,但并未造成大陸法系行政法學者運用法律行為概念分析行政行為的式微,相反,新近我國臺灣地區(qū)強調(diào)以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來研究行政處分概念已成為行政法學基礎理論發(fā)展的一個新趨勢。其基本思路在于:可以在行政法學中運用法律行為與意思表示的概念,但同時應根據(jù)行政法領域的實際狀況對其內(nèi)涵與相關規(guī)則進行重大調(diào)整。[7](31)主要觀點體現(xiàn)于:①以“客觀意思”取代民法上法律行為中的“法效意思”?!翱陀^意思”說認為,法律行為之行政行為,并非完全依表意人之意思為憑,而常須受表示于外部之客觀形態(tài)或法令之支配。因此,行政法上的法律行為皆應依其行為是否發(fā)生法律效果為斷,是否于行政相對人產(chǎn)生拘束為準。此種行政法律行為理論,已無涉行政機關的主觀意圖,而僅以行政行為的客觀效果作為判斷標準。[8](16)②將法律行為視為法律上的授權規(guī)范,認為法律行為不過是法律承認主體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創(chuàng)設自己意欲實現(xiàn)的法律狀態(tài),從這個意義上講,行政行為與民法上的法律行為都是適用法律的行為,進而認為法律行為與意思自治并無必然關系。[7](54-55)③將法律行為作為法理學上的一個可以用來描述和解釋一切法律部門行為現(xiàn)象的上位概念,其中包括民法上的法律行為,當然也涵蓋行政法律行為,即受法律調(diào)整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chǎn)生、變更或消滅的主體的行為。[9](25-27)

        本文認為,借助于法律行為的理論來分析行政行為在原則上是可行的,但必須明確其與民法上的法律行為和意思表示概念的重大差異。法律行為在民法理論中的地位得天獨厚,它甚至成為民法中的專用概念,其體現(xiàn)的市民社會意思自治理念不容忽視。①盡管私人間創(chuàng)設法律行為的權利系根據(jù)法律授權,但依意思表示成就法律效果的能力為其他部門法調(diào)整的行為所不能及,更與行政法中行政行為的自由裁量不可同日而語。行政法上創(chuàng)設行政行為的空間并不存在,一切行政行為的作出均需嚴格依據(jù)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缺乏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行為即為違法或無效,行政自由裁量權的運用也只有以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作出的行政行為為前提。所謂行政主體的意思只能是單一的追求法律規(guī)定的實現(xiàn),而不可能根據(jù)自身的意圖隨意行使行政權力。因此,在民法上理解法律行為,其著眼點在于“之所以產(chǎn)生行為的法律效果,并非因為法律如此規(guī)定,而是首先因為當事人意欲如此”。[10](8)從民法上法律行為體現(xiàn)的私法精神上來講,其并不能完全為法理學上“根據(jù)法律的行為”所涵蓋,意思表示因素在民法上法律行為中體現(xiàn)的尤為突出,該意思意指欲發(fā)生私法效果的自由行為意志,與意欲實現(xiàn)法律規(guī)定之意志存在明顯不同。盡管民法中的法律行為與行政行為所體現(xiàn)的精神與理念存在較大差別,但單就法技術而言,并不妨礙我們借助民法中法律行為的構(gòu)造與意思表示因素來描繪、說明、解釋行政行為。在行政法上,法律通過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制度的設置,實現(xiàn)行政管理功能,完成維護公共利益的使命。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目的的實現(xiàn)需要法律賦予行政主體相應的行政權力,并通過行政執(zhí)法體現(xiàn)既定的制度功能。那么,在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時,必然存在一個旨在通過行政權的行使追求法律規(guī)定的制度功能實現(xiàn),即產(chǎn)生行政法上法律效果的意志,該意志即構(gòu)成行政法律行為中的意思表示。一個完整的行政法律行為的構(gòu)成包含主體要素、權力要素與效果要素,主體要素體現(xiàn)了行政權的存在與行政主體運用行政權追求公法行為效果的意志因素;權力要素體現(xiàn)了主體行為的性質(zhì),即運用行政權的公法行為;效果要素體現(xiàn)了通過行政權的行使達致的對相對人權利義務變化的影響,即行政法上的法律效果。其中,能夠展現(xiàn)行政主體意思表示的因素就是追求行政法上效果實現(xiàn)的公法意志,藉此,行政法律行為得以與行政準法律行為、行政事實行為從本質(zhì)上明確區(qū)分。

        行文至此,可以確定,運用行政法律行為的理論構(gòu)造和行政法律行為與行政準法律行為、行政事實行為的分類標準可以作為分析行政登記行為性質(zhì)的理論模型,進而判斷行政登記行為在行政行為體系中的恰當歸屬。

        2、準法律行為

        (1)民法上的準法律行為

        民法理論中,將構(gòu)成法律事實的行為分為表示行為與事實行為,其中表示行為是指將一定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于外部者,依心理學分類,為知、情、意三方面。知之表示者,即表示人表示其對于某事之觀念,謂之觀念通知,包括純粹的觀念表示,如承認他人的權利存在:對事實的主張,如代理人主張代理權的存在;對事實的通知,如債權讓與通知、清償標的物提存通知、承諾遲到通知、買賣標的物瑕疵告知、召集董事會之通知等。情之表示者,即表示人表示其感情,謂之情感表示,如夫妻彼此對于對方通奸行為的宥恕。意之表示者,即表示人表示其欲望,包括意思表示與意思通知,如催告。[11](302-303)這些行為中,意思表示構(gòu)成法律行為,意思通知、觀念通知與情感表示構(gòu)成準法律行為,其區(qū)別于法律行為的典型特征在于表示行為中不包含意思因素(如觀念通知與情感表示)或雖存在一定的意思因素,而其效果卻不取決于意思,而取決于法律規(guī)定(如意思通知)。[12](222,230)

        (2)行政法上的準法律行為

        借鑒民法中準法律行為理論,大陸法系行政法學界一般肯認作為準法律行為的行政行為的存在。德國行政法學說認為,準法律行為也是依據(jù)公法規(guī)范產(chǎn)生法律后果的行政法上的法律活動,但其法律后果的產(chǎn)生獨立于行為主體的認識表達或意思表示,其中包括:具有直接法律后果的通知、具有變更訴訟證明狀態(tài)效果的證明或認證(如戶籍機關出具的身份證明、《德國民法典》第129條規(guī)定的認證、登記機關的登記等)、有關行政機關的法律意見、法律事實的答復。[13](141-142)日本行政法學說認為,所謂準法律行為性行政行為,是指根據(jù)行政廳的意思表示以外的判斷或認識的表示(觀念表示),由法律將一定的法律效果結(jié)合起來,而形成的行政行為。因為準法律行為性行政行為不是行政廳的意思而導致法律效果發(fā)生,發(fā)生或不發(fā)生何種效果,完全根據(jù)法來規(guī)定,而不依據(jù)意思表示,所以其內(nèi)容沒有承認行政廳裁量權的余地,也不能添加附款。在日本,準法律行為性行政行為主要包括確認、公證、登記、通知與受理。[13](367)我國臺灣地區(qū)行政法學界通說認為準法律行為的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的觀念表示行為,此種行為不直接產(chǎn)生法律效果,但可依法產(chǎn)生法律效果。張家洋先生認為:準法律行為是行政機關就具體事實所作判斷、認識、傳達等性質(zhì),以觀念表示的精神作用為構(gòu)成要素,并直接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發(fā)生效果的行為。[14](555)林紀東先生認為,以行政官署意思表示以外之心理表示為其構(gòu)成要素,不問行政官署意思如何,徑自發(fā)生法律效果之行為是為行政官署之準法律行為,就其需要表示而言,與普通之行政行為相同,然其所表示者,僅為判斷、認識或感情,而無發(fā)生法律效果之意思,故縱因而發(fā)生形成的效果,然其形成,并非基于行為人之意思,而專基于法律之力,其結(jié)果,乃構(gòu)成準法律行為的行政行為與其他行政行為不同之法律特色。[5](351)我國大陸行政法學界對準法律行為的行政行為理論探討不足,個別學者采通說將其定義為行政主體運用行政權以觀念表示的方式作出的間接產(chǎn)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為,并認為觀念表示與間接法律效果是判斷準法律行為的行政行為之核心要素,其中,觀念表示不同于意思表示,后者目的為改變相對人權利義務,而前者僅是行政主體就具體事實作出判斷后表明觀念的行為,這種表態(tài)并不為相對人設定任何權利義務,對相對人權利義務發(fā)生法律效果必須依賴有關的法律規(guī)定。①

        上述關于準法律行為的行政行為的各種學說在內(nèi)容上基本一致,其與行政事實行為的區(qū)別在于存在行政主體的意志因素或精神作用,是需要表示的行為;而其與行政法律行為的區(qū)別則在于無通過行政權的行使改變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法上的法效意思,所表示者僅為判斷、認識等觀念因素,法律效果的發(fā)生直接源自法律規(guī)定。準確把握住準法律行為性行政行為的這些內(nèi)涵,是分析行政登記行為構(gòu)成的前提。

        3、行政登記的構(gòu)成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看到,法律設置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制度的直接目的在于通過行政權的行使對行政相對人賦予權利或課予義務,因此,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類型化的行政法律行為的典型特征便在于行政權的運行直接產(chǎn)生相對人權利義務變化的結(jié)果,即發(fā)生行政法上的法律效果。而法律設置行政登記制度的功能在于記載相關權利或事實狀態(tài)并進行信息公示,沒有通過行政權的運行賦予權利、確認權利或事實狀態(tài)的目的。因此,在行政登記行為中,雖然存在一定的行政權運行空間,但其僅就是否符合法定登記條件進行單純的認知、判斷,并作出相應的觀念表示,不可能超越制度的功能追求并不存在的通過行政權的行使引發(fā)的權利義務變化的行政法上的法律效果。盡管登記機關也需要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進行審查判斷并作出是否準予登記的行為,希望實現(xiàn)依法行政原則下登記結(jié)果的準確性,但其中并不包含旨在追求引起相對人權利義務變化的行政法上的法效意思。至于因登記行為產(chǎn)生的相應法律后果完全在于法律規(guī)定,與行政權的行使無關。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行政法律行為構(gòu)成的主體要素、權力要素與效果要素分析行政登記行為。在主體要素,行政登記行為雖然是行政主體所為的公務行為,但缺乏行政主體追求公法行為效果的意志因素;在權力要素,行政登記是行政主體運用行政權的行政行為,但行政權的行使并不及于法律效果;在效果要素,行政登記不產(chǎn)生行政法上的法律效果,權利義務變化的結(jié)果來源于法律的規(guī)定,而非行政權的運行所致。如是,行政登記的性質(zhì)進一步明朗化了,其符合準法律行為性行政行為的構(gòu)成,是登記機關就登記事項是否符合法定條件所作的判斷、認識,以觀念表示的精神作用為構(gòu)成要素,并直接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發(fā)生效果的行為。

        (四)可能產(chǎn)生的質(zhì)疑與必要的澄清

        通過前文在制度功能與法律結(jié)構(gòu)層面對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分析,我們可以比較清晰的看到行政登記具有行政許可、行政確認等近似的行政行為模式所無法包容的獨立特性,將行政登記這種未型式化的行政行為向型式化邁進所作的努力應當是可欲的。然而,由于我國行政法學界對于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認識仍存在極大的爭議,因此,本文不得不面對可預見的上述分析中可能存在的種種質(zhì)疑,并嘗試作出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澄清。

        1、立法是否足以作為理論研究的依據(jù)

        不可否認,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以及規(guī)范性文件中,“登記”這一法律概念的使用是十分混亂的。它們有的是行政法領域的登記,有的不是;有的是不具備任何法律意義的備案式登記;有的是作為行政許可或行政確認程序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存在,不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行政行為;還有的雖名為登記,其實質(zhì)卻是行政許可的代稱。這樣的立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于行政登記的理論研究,不少學者以現(xiàn)行立法為依據(jù),提出行政登記法律屬性多元說的觀點,并以此為基礎對行政登記進行了不同的分類,比如,公行政登記與私行政登記的劃分,許可式登記、確認式登記、備案式登記的劃分,對主體資格的登記、對權利歸屬的登記、對法律關系的登記、對事實狀態(tài)的登記的劃分,涉及財產(chǎn)關系的登記與涉及人身關系的登記的劃分等等,不一而足。②通過分類要說明的一個問題就是,登記行為的類型十分復雜,不同的登記類型具有不同的目的、功能與法律效果,難以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無可厚非,這些分類以實定法為基礎,以不同的標準劃分不同的登記行為,都具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本文要追問的是,這些分類的實益何在呢?進一步說,這樣的分類對于行政法學研究乃至行政執(zhí)法、司法審查有怎樣的意義呢?盡管我國現(xiàn)行立法中使用登記的概念較為隨意,但其不應成為法學研究,尤其是將行政登記行為類型化的理論障礙。我們的研究視野有必要限縮到具有法律意義的、行政法范疇的、在行政審判實踐中遭遇的行政登記行為上來,而脫離日常生活當中的所有登記現(xiàn)象。這正如同我們研究行政處罰行為時,將行政拘留、責令停產(chǎn)停業(yè)、吊銷、暫扣許可證或執(zhí)照、罰款、沒收、警告等課予相對人行政法義務的現(xiàn)象統(tǒng)一歸于一個上位概念。如果我們將處罰展開,涵蓋司法拘留、刑事處罰甚至店堂告示中“偷一罰十”的現(xiàn)象,這樣的分類與研究有何意義呢?在本文看來,我們在對行政登記行為類型化的過程中,所遇到的與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行政行為的不同之處只是一個技術問題,即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行政行為模式的形成,是對行政拘留、罰款或特許、認可、核準等名稱各異的具體行政管理措施綜合歸納基礎上形成的較為統(tǒng)一的概念,而行政登記的類型化則面臨將立法中所使用的登記名稱的一部分抽象出來,同樣冠以行政登記的上位概念,在文字處理的直觀上給人一種行政登記性質(zhì)多元的假象。事實上,登記的用語在法律文本中雖有多重含義,但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登記模式卻并非具有多元的法律屬性。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準確界定行政登記的概念與性質(zhì),將我國現(xiàn)行立法中符合行政登記范疇的不動產(chǎn)物權登記、婚姻登記、公司登記等登記現(xiàn)象歸于其中,至于其他立法中存在的,不符合行政登記性質(zhì)但使用登記名稱的現(xiàn)象,我們可以根據(jù)其自身性質(zhì)分門別類的或作為行政許可的代稱、或作為備案、或作為行政程序中的階段性行為使用,但必須明確,它們不是行政行為類型化之中的行政登記模式。在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行政行為類型化的標準并不在于立法中行為名稱的使用,而在于行為的性質(zhì),我國現(xiàn)行立法不足以成為行政登記類型化這一理論工作的依據(jù)。

        2、作為論證基礎的相關行政法學概念的爭議是否足以成為行政登記模式化的障礙①

        毋庸諱言,在法學研究當中,任何一種理論的探討或命題的證成都需要一些既有的、被認為正確的知識模型相伴而行,它們或作為分析工具,或作為論證基礎存在,借助于這些可靠的知識積淀,我們才得以獲得所謂的知識增量。對于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研究也不例外,在論證視野中,行政法律行為的概念、行政準法律行為的構(gòu)成、行政法上法律行為、準法律行為、事實行為的分類乃至行政確認行為的界定都與行政登記緊密相關,是說明行政行為性質(zhì)脫離不開的理論基礎。如果這些行政法學概念的本身尚存在爭議,那么,以此為基礎的本文的結(jié)論必將面臨難以擺脫的質(zhì)疑。不幸的是,上述理論至少在我國行政法學界還顯得不那么清晰。這也就是本文不曾“拿來主義”的直接套用行政準法律行為的構(gòu)成分析行政登記的邏輯結(jié)構(gòu),而是花費很大精力考察了法律行為在行政法上使用的可行性之后才以此為理論模型的主要原因,但這樣做的風險依然存在。不過,可以確信的是,同大陸法系成熟的行政法研究相比,我國行政法學基礎理論當中尚存在著許多不夠精確、細致的地方,所以,通過本文的論證對相關的既有理論進行謹慎的反思與重構(gòu),并獲得一個相對合理的理論模型作為論證基礎也就不顯得那么唐突。

        3、行政登記的類型化是否周延、精確、完美

        與自然科學不同,法學乃至整個社會科學的問題都不存在唯一的準確答案,它們的工作毋寧是根據(jù)實踐不斷闡釋既有的社會現(xiàn)象與國家制度并使之取向于合理化的過程。所以,法學上的分類不可能盡善盡美。在行政法學研究當中,行政登記行為類型化的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對于理論上以行政行為為基礎搭建的行政法學體系至關重要,而且在實踐層面,對于行政執(zhí)法與行政審判中明確登記行為的功能、結(jié)構(gòu)與法律效果也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這也許足以成為將行政登記類型化的主要理由。然而,大陸法系法學所秉承的概念分析、體系建構(gòu)等研究方法似乎有意追求精確的標準,失之于過分刻板。我們可以借鑒一些英美法系的實用主義原則,在對行政登記行為類型化過程中,多關注一些這一法學策略的實用性,并將已形成的行政登記模式視作一個開放的體系,凡符合行政登記行為功能與構(gòu)成的類似現(xiàn)象均可不斷納入其中,并通過實踐工作不斷檢驗、修正既有的理論。事實上,既便是經(jīng)過精細考究,并為立法所確認的標準的行政行為模式——行政處罰,在現(xiàn)實中也存在與某些行政強制行為界限不清的問題。所以,周延、精確、完美并不是行政行為類型化的目的,注重分類的實效,沿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研究進路,才是法學研究的魅力所在。

        (五)行政登記概念的界定與行政登記在行政行為體系中的定位

        1、行政登記概念的界定

        通過對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分析,可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行政登記的概念:行政主體所為的,以信息公示為主要目的,以觀念表示的精神作用為構(gòu)成要素,就登記事項是否符合法定條件所作的判斷、認識,并直接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發(fā)生效果的終局的準法律行為性行政行為。在這一學理性概念當中,行政主體所為之行為限定了登記行為的公法屬性,排除了非行政法領域的登記現(xiàn)象;信息公示強調(diào)了行政登記的主要功能,以區(qū)分通過行政權的行使授予權利或確認事實的行政許可行為與行政確認行為;以觀念表示為構(gòu)成要素明確了行政登記的準法律行為屬性,區(qū)別于存在法效意思的行政法律行為與非表示行為的行政事實行為:直接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發(fā)生效果體現(xiàn)了登記行為法律效果的發(fā)生與行政權的行使相分離,并排除了不具有法律意義的備案式登記;終局性行政行為排除了作為行政行為步驟或環(huán)節(jié)存在的行政程序中的階段性行為。經(jīng)由這一概念,可以比較明確的反映出行政登記行為所具有的法律特性,作為行政登記行為類型化的顯著標志。

        2、行政登記在行政行為體系中的定位

        如果我們使用行政法律行為、行政準法律行為、行政事實行為的分類標準劃分行政行為,那么,行政登記行為顯然屬于行政準法律行為范疇—F屬的子概念,而諸如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等行政行為則屬于行政法律行為范疇。需要明確的是,傳統(tǒng)上行政確認行為被視作行政準法律行為,并將行政登記作為行政確認的一個種類,這是不正確的。前文已經(jīng)談到行政登記與行政確認的區(qū)別,行政確認具備行政法律行為的特征,新近學說表明,行政確認行為因為其規(guī)制效果而同樣具有形成性或創(chuàng)設性的效力,應屬行政處分范疇。①行政登記同屬于行政準法律行為范疇的還應包括通知、受理等程序性行政行為以及公證行為,盡管它們與行政登記的功能根本不同,但因符合準法律行為的構(gòu)成,故同樣作為其下屬的子概念。

        三、對行政登記行為司法審查的標準

        如果說,前文從價值和邏輯層面較為完整的論述了行政登記的性質(zhì),那么,本部分的視野將轉(zhuǎn)向司法實踐,從應用論的角度進一步說明研究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理論價值。事實上,本文探究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源起恰是出自審判實踐中遇到的一個個鮮活的、爭議迭起、裁判不一的行政登記案件,理論上的一番追本溯源后,仍應回歸實踐,作為引導實踐前行的坐標。

        在司法實踐中,因行政登記行為引發(fā)的行政訴訟我們可以稱作“行政登記侵權之訴”。此類訴訟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盡管行政登記行為中并不存在登記機關的意思表示,法律效果并非基于行政權的行使所致,但登記行為仍可能對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產(chǎn)生影響,存在訴的利益。比如,在登記機關拒絕或拖延履行登記法定職責,以及登記機關過錯引發(fā)的登記錯誤,都會造成對當事人利益的侵害,有必要為利益受損者提供司法救濟渠道,一方面,課予登記機關相應的國家賠償責任;另一方面,通過司法審查規(guī)范登記機關登記行為,促使其依法行政。由于行政登記行為具有與一般行政處理行為明顯的性質(zhì)差別,故對這一較為特殊的行政行為模式應確立相應的司法審查標準,以對其恰當、有效的進行司法監(jiān)督。

        首先,在合法性審查層面,由于行政登記行為非通過行政權的行使達致權利義務的變動,基于法律規(guī)定的效果有可能是登記這一事實狀態(tài)與其他法律關系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而登記機關必然無從審查其他法律關系的合法要件,因此,在行政訴訟中,法院不能用高于登記機關審查程度的標準來衡量登記行為的合法性,也就是說,司法審查應在登記機關權力所限、能力所及的范圍內(nèi)對登記行為的合法性作出準確判斷。其次,在法律關系交織問題的處理層面,法院有必要厘清導致登記法律效果產(chǎn)生的不同因素,辨識清晰糾紛產(chǎn)生的根源與性質(zhì)。應當明確,因登記機關審查職能有限,故即使登記行為本身合法,也可能由于其他法律事實的影響發(fā)生實際狀態(tài)與登記形式的沖突,法院不應以登記結(jié)果與事實不符為取向而否認登記行為本身的合法性。最后,在判決方式層面,對行政登記行為的司法審查不適用維持或撤銷的形成性判決,理由在于,形成性判決只適用于依行政主體意思表示而產(chǎn)生法律效果的處分性行政法律行為,因為法院維持或撤銷的只能是行政機關的意思表示,從而肯認或消除依據(jù)這個意思表示產(chǎn)生的法律效果。而行政登記行為中僅存在登記機關的觀念表示,無意志活動余地。法院只能對行政權作用之處表態(tài),而不能涉及行政登記中法律規(guī)定的有可能包含多種因素形成的效果,恰恰登記行為的行政權作用之處是記載的一種事實,法院不能維持或撤銷事實。①另外,因行政登記行為信息公示功能而產(chǎn)生不特定第三人的信賴利益,法院行政判決對于登記效果的肯認或否定不但會引起法律秩序的失衡,而且會與對登記效果有判定權的相關訴訟結(jié)果沖突。故此,對于行政登記行為的司法審查實體結(jié)論應適用確認性判決,僅對登記行為合法與否作出評價。此外,對于登記行為合法性具備,但非因登記機關過錯而造成的登記狀態(tài)與事實不符的情形,可適用駁回訴訟請求的判決。

        通過對根據(jù)行政登記性質(zhì)形成的司法審查標準的考察,我們看到,登記的性質(zhì)事實上提供了一種限度與約束,更準確的說是提供了一種標準。無論行政執(zhí)法者、司法者乃至普通民眾,都有必要準確把握這一尺度。前文談到,法律設置行政登記制度的目的在于有效發(fā)揮其優(yōu)越的功能,而當字面上的制度規(guī)范降著塵世的時侯,便有賴于制度的執(zhí)行者與參與者透徹的領悟制度的本質(zhì)與真諦,只有如此,制度才得以良好運行,不致束之高閣。對于登記機關而言,必須明確登記的功能與權力邊界,摒棄登記賦權或國家認可的觀念,不應超越職權,隨意擴大審查范圍,額外要求申請人提供法律規(guī)定以外的登記證明材料:對于法院的行政審判而言,有必要把持司法審查限度、統(tǒng)一司法裁判標準,準確辨識引發(fā)糾紛的不同層面的法律關系,引導當事人合理訴訟,減少訴訟成本;對于登記的當事人而言,同樣需要明確登記制度的功能與登記行為中行政權運行的軌跡,選擇最為有效的救濟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結(jié)論:法律的任務

        經(jīng)由從功能到結(jié)構(gòu),從理論到實踐的長途跋涉,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將行政登記這一普遍存在于我國立法當中,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卻在學理上飽受爭議的行政行為類型化的努力。這一工作異常艱辛,但想來是有意義的。它至少會喚起我們對行政登記乃至更多不那么前沿、不那么熱門、不那么時尚,一直疏離于我國法學界視野卻有必要深入探究的法律問題的關注。法學貴在發(fā)現(xiàn),不在創(chuàng)設;法律問題世俗但不卑俗。如果本文的探討能夠?qū)π姓?zhí)法與行政審判有些許助益的話,也不枉此行了。

        〔參考文獻〕

        [1][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葉必豐著.行政行為的模式[A].羅豪才.北京:行政法論叢(第2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張弘著.具體行政行為模式標準分析[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888(4):9.

        [4]高希均,林祖嘉著.經(jīng)濟學的世界(下)[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

        [5]張維迎.信息、信任與法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

        [6][美]道格拉斯·諾斯著:制度、制度變遷與經(jīng)濟績效.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

        [7]李洪雷.行政法上的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C].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200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8]翁岳生著.行政法與現(xiàn)代法治國家[M],臺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輯.1982.第16頁.

        [9]黃金榮.法理學中的“法律行為”.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0]田士永著.中國民法中法律行為概念的學說發(fā)展[C].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1]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2]張俊浩.民法學原理(修訂第三版)[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13][德]沃爾夫、巴霍夫、施拖貝爾著.高家偉譯.行政法(第二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3]楊建順.日本行政法通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

        [14]張家洋著.行政法[M].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

        [15]林紀東.行政法[M].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

        (責任編輯:魏增產(chǎn))

        The Nature of Administrative Registration

        HUO Zhen-yu

        (Administrative Court Beijing Second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Abstract: The nature of administrative registration has different views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The article aims to probe into the nature of administrative registration from its function and construction, looking upon the administrative registration as an independent administrative act, and discuss the judicial review standard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gistration on the basis of it, thus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registration; administrative juristical act; standard of judicial review

        注:

        ①對于行政登記諸種概念與性質(zhì)的梳理,主要來源于以下資料:1、我國近年來較為通用的行政法教科書,僅就筆者有限的閱讀范圍而言,尚未見一部教科書將行政登記作為一種典型的行政行為論述,而在行論確認、行政許可部分有所論及;2、有關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登記的專著或論文;3、研究不動產(chǎn)物權登記、商事登記、婚姻登記等民商法專著或論文中對登記性質(zhì)的探討與定位;4、相關行政法教科書或論文中在行政行為基礎理論問題上對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判斷,比如將行政登記作為準法律行為的行政行為的一種形態(tài)。

        ②應松年主編:《行政法學新論》,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246—247頁。所謂廣義的行政許可是一個范圍很大的概念,意指行政機關允許相對方從事某種活動,非經(jīng)許可而為之,即屬違法的行為,是國家依申請實施的一種監(jiān)督管理手段。在我國《行政許可法》立法過程中,有學者建議將民事權利的登記納入行政許可法,以避免行政機關規(guī)避法律,這顯然是采納了廣義行政許可的定位。參見張春生、李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359頁《有關專家對行政許可法(草案)的意見》。

        ③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88頁;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第284頁;胡建淼著:《行政法學》,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347頁;余睿著:《行政登記基本理論探討》,武漢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7—19頁。行政確認說有可能是我國行政法學界關于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通說,包括一些民商法學者在內(nèi),在定位不動產(chǎn)物權登記、公司登記的性質(zhì)的時候,均采納行政確認說。參見王遠明、唐英著:《公司登記效力探討》,載《中國法學》2003年第2期;于海涌著:《論不動產(chǎn)登記》,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15頁。

        ①李昕、趙紅宇著:《登記行為的類型化分析》,載《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張弘、唐愛軍著:《行政登記行為辨析》,載《行政與法》2006年第9期;朱新力、陳無風著:《公私法視野中的行政登記》,載《法治研究》2007年第4期;龔嚴峰著:《行政登記法律屬性研究》,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張興祥著:《中國行政許可法的理論和實務》,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14、19、88頁。該說產(chǎn)生于我國《行政許可法》頒布后,由于行政許可法立法過程中對登記是否屬于行政許可存在爭議,最終將企業(yè)或其他組織的設立等需要確定主體資格事項的行政登記作為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事項,而將行政機關確認財產(chǎn)權利及其他民事關系的登記排除于行政許可范圍之外,故該說對行政登記性質(zhì)的多元化界定明顯帶有立法指導理論的傾向。

        ②戴濤著:《行政登記侵權之訴研究》,載《行政法研究》2001年第4期。將行政登記作為獨立的行政行為模式對待的觀點,在我國是極少數(shù)。除上文外,閆爾寶在《不動產(chǎn)物權登記、行政許可與國家賠償責任》一文中,對不動產(chǎn)物權行政登記的法律性質(zhì)進行了精到的分析,該文雖限于不動產(chǎn)物權登記范疇,未對整體意義上的行政登記行為的性質(zhì)作出明確判斷,但僅就其分析而言,行政登記足以作為區(qū)別于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的一種獨立的行政行為模式,故該文觀點可作為行政登記獨立行為模式說的代表之一。

        ①對行政許可功能與產(chǎn)生原因的一般理論解釋,參見張興祥著:《中國行政許可法的理論和實務》,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3—30頁。

        ①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第184頁;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二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第282頁。

        ②關于行政法律行為產(chǎn)生的歷史及概念流變,可參見朱新力、高春燕著:《行政行為的重新定位》,載《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6期,2003年11月,第14—22頁;余軍著:《行政處分概念與具體行政行為概念的比較分析》,載《公法研究》第3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78頁以下;余軍著:《行政法律行為理論的梳理與界別——從“法效意思”到“客觀意思”》,載《求索》,2004年第9期,第72—74頁;余軍、尹偉琴著:《對作為行政訴訟“通道”的功能性概念的再認識》,載《政法論壇》第33卷第1期,2005年1月,第84—91頁;章志遠著:《行政行為概念之科學界定》,載《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第90—94頁;江必新、李春燕著:《統(tǒng)一行政行為概念的必要性及其路徑選擇》,載《法律適用》2006年1—2,第40—41頁;于安著:《德國法上行政行為的構(gòu)成》,載《中國法學》1999年第5期,第140頁;葉必豐著:《法學思潮與行政行為》,載《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第35—41頁;楊建順著:《關于行政行為理論與問題的研究》,載《行政法學研究》1995年第3期,第7—11頁;宋功德著:《聚焦行政處理——行政法上“熟悉的陌生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馬生安著:《法治理念下的行政行為》,蘇州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

        ①張俊浩認為:“法律行為”是德國式近代民法的標志性概念,它與意思自治理念相表里,是意思自治原則賴于貫徹的銳利武器。法律行為本屬民法學的固有術語,后來,雖有“訴訟法律行為”以及“行政法律行為”等用語出現(xiàn),但是,一方面均系模仿民法“法律行為”屬于而來,另一方面,無論在哲學內(nèi)涵上,抑或?qū)σ馑甲灾卫砟畹闹紊?,均難望民法“法律行為”概念之項背。參見張俊浩著:《民法學原理[修訂第三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18頁。

        ①皮宗泰,王彥著.準行政行為研究[J].行政法研究,2004年第1期,第30頁;孔繁華著:《準行政行為》,載《鄖陽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第2期;柳硯濤、劉宏渭著:《準行政行為理論之檢討》,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馬生安著:《法治理念下的行政行為》,蘇州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第122頁。

        ②司坡森著:《試論我國行政登記制度及其立法完善》,載《政法論壇》2003年第5期;李昕、趙紅宇著:《登記行為的類型化分析》,載《上海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3期;張弘、唐愛軍著:《行政登記行為辨析》,載《行政與法》2006年第9期;朱新力、陳無風著:《公私法視野中的行政登記》,載《法治研究》2007年第4期;龔嚴峰著:《行政登記法律屬性研究》,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

        ①筆者曾就行政登記類型化以及運用行政準法律行為的理論分析行政登記的問題與中國政法大學行政法專業(yè)潘北枝博士進行探討,潘博士對此構(gòu)思提出質(zhì)疑,認為行政準法律行為的概念本就存在爭議,加之行政登記種類的繁復,建議筆者不如單就某一類行政登記行為,比如不動產(chǎn)物權登記進行研究,不必刻意追求理論上的宏大敘事。潘博士的建議開闊了筆者的視野,也構(gòu)成本文中的一個質(zhì)疑。盡管筆者仍試圖探尋行政登記在行政法學中的理論依歸,但對于潘博士的悉心指教仍深表謝意。

        ①程明修著:《行政法上之意思表示、法律行為與行政處分》,轉(zhuǎn)引自李洪雷著:《行政法上的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載《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2006年第2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第1月第1版,第51頁。

        ①梁鳳云著:《行政訴訟判決之選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98頁;余軍著:《行政處分概念與具體行政行為概念的比較分析》,載《公法研究》第3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87頁。

        国产在线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好吊妞无缓冲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 | 最新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国产二区亚洲精品| 无码丰满熟妇一区二区| 欧美午夜刺激影院|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蜜桃| 日本精品久久不卡一区二区 | 六月婷婷久香在线视频| 亚洲最大日夜无码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产久久高清ww|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国产精品不卡无毒在线观看| 在线亚洲AV不卡一区二区| 蜜桃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婷婷瑜伽 | 国产一区二区黄色网页| 色偷偷亚洲第一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 Jizz国产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美女久久久| 欧美自拍丝袜亚洲| 激情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午夜免费不卡| 亚洲欧美另类激情综合区| 动漫av纯肉无码av在线播放| 91九色视频在线国产| 欧美video性欧美熟妇|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日韩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av午夜一区二区三| 夜夜未满十八勿进的爽爽影院| 99JK无码免费|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免费| 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喷白浆精品一区二区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