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波
【作者簡介】1949年12月參加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19日第一批參加抗美援朝,1950年11月,加入共青團,195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94年從機關(guān)退休,現(xiàn)任重慶聚焦影視攝制宣傳中心主任、法人代表,重慶電視臺《重慶名片》欄目、中央電視臺《重慶制造》節(jié)目總策劃、制片人。
2008年2月6日,是共和國開國元勛薄一波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我不禁回憶起與薄老生前接觸的一件往事。
那是距今25年前的1983年的夏天,時年49歲的我,在四川省宜賓地區(qū)屏山縣黨史辦工作。由于撰寫黨史人物傳的需要,在我所撰寫的黨史人物中,有一位名叫凌則之的烈士。凌則之同志是四川省屏山縣人,1934年考入清華大學(xué),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參加“民先”,是“一二九”運動的領(lǐng)導(dǎo)人之一。后來他離開清華大學(xué)到了山西太原,加入了“犧盟會”,在“青抗先”中工作。1937年投筆從戎,參加了薄一波同志領(lǐng)導(dǎo)的“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先當(dāng)指導(dǎo)員,后任團政治部主任、決死一縱隊三總隊政委、三十五團政委。1940年12月參加百團大戰(zhàn),在山西省武鄉(xiāng)縣關(guān)家垴戰(zhàn)斗中犧牲,年僅29歲。當(dāng)時,薄一波同志是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而我只是一個縣級黨史辦的小人物。但是,為了對歷史負責(zé),完善凌則之的相關(guān)情況,于是,我還是不揣冒眛,以屏山縣委黨史辦的名義給薄老寫了一封信(詳見附件)。希望從薄老那里得到凌則之烈士事跡的一些線索。
因為當(dāng)時剛組建黨史機構(gòu),一切均未完善,也無打印設(shè)備。我只好用屏山縣委的公文箋用手書寫了這封信,連公章都是用縣委辦公室的公章代用。信寄出后二十多天,一封從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的來信便寄到了屏山縣委辦公室。當(dāng)時,我感到很意外,沒想到會這么快就收到回信。我打開一看,喜出望外,原來薄老我寫的信上作了親筆批復(fù)。他老人家寫到:“來信所述凌則之同志情況完全屬實(除他入黨時期我未查證外)。他是四川人。我記得對凌則之同志生平,我已提供過(即寫過一個材料了)一個材料?,F(xiàn)在我沒有時間再回憶他的情況了。請諒!薄一波七月二十日我可以介紹一個人,即供銷合作總社或人大常委牛蔭冠同志。他知道的更多些,你們可寫信問問他。又及”
我手捧薄老的批復(fù),不僅感慨萬千。75歲高齡的薄老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國事繁忙,日理萬機,還及時為我們這么一個小地方、我這么一個小人物的一件平凡小事親筆回復(fù)、指點,對烈士的生平業(yè)績親自查證,足見薄老對老部下的緬懷,對工作嚴謹?shù)淖黠L(fēng)和對基層干部的體諒,讓人敬佩。
按照薄老的批示,我于1984年6月去北京,先后走訪了薄老、李昌、牛蔭冠和清華大學(xué)。到了北京后,我就給薄老打電話。他立即安排秘書與我聯(lián)系,告訴我李昌、牛蔭冠和清華大學(xué)的電話、地址,并幫助我找到了他們,薄老還時時關(guān)照我的走訪情況和生活。牛蔭冠同志當(dāng)時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主任,曾經(jīng)是凌則之所在部隊的領(lǐng)導(dǎo)之一,李昌同志當(dāng)時是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是凌則之的入黨介紹人。在薄老的幫助下,短短幾天,我順利的完成了凌則之事跡的收集?;氐狡辽胶螅瑢ⅰ读鑴t之烈士傳》翔實、鮮活的完成,很快便選入中央、省、地、縣《黨史人物傳》中,為后人所銘記。
二十多年過去了,當(dāng)年的往事還歷歷在目。薄老平易近人的作風(fēng)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他身居高位,卻不擺架子,不打官腔,對人和善。對我這樣的小人物的去信、走訪,還親筆回復(fù)和熱情接待。此事雖小,但薄老的此舉,卻給我們后人樹立了典范,折射出做人的根本,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在薄老的心中,百姓的事就不是小事。他的這種精神正一代一代的傳承。他這種親民、為民的精神,在我們當(dāng)今建設(sh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仍然閃爍著光芒!
謹以此,獻給薄老誕辰100周年,感佩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