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配根
徐江老師是語文教育研究者中的另類。他不附和各種各樣的權威,也不取悅一線教師。他只是率直地說出自己的真心話。在這個為各種利益所遮蔽的時代,常識、真話反而顯得“怪異”。他的文章,幾乎每次都要刺痛許多人的神經(jīng),但他不在乎。我想起一句話:“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沒有一大批有理想、有良心、有學養(yǎng)、敢直言的人關心教育,思考教育,質疑教育,就不會有真正的教育變革。
徐老師的這篇文章,不過是用系統(tǒng)的專業(yè)語言說了一個常識:學科魅力是語文教育的生命。正像只有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師,才可能引導學生去創(chuàng)新一樣,只有具備一定語文素養(yǎng)、對文字有良好感覺并摯愛語文的教師,才可能吸引孩子熱愛語文學習。因為只有這樣的教師,才可能讓學科內(nèi)在的魅力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才可能教給學生真正的學科知識。每個人都有求知的熱望。學生走進教室,是多么渴望教師帶領他進入未知的奇妙世界,帶領他去享受探求新知的快樂。但一個對自己所教學科并無深入了解的教師,是無法理解這一渴望的,他所能做的,要么是把學生引入歧途,要么是扼殺學生學習的熱情。然而,當前的一些語文改革,并不在意如何提高廣大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而把重心放在教學方式的改變上。教學方式當然是重要的。問題是,失去了學科素養(yǎng)的依托,再好的教學方式也很可能演變?yōu)橐粓鲂问缴系挠螒?,所以自主變放羊,探究變亂究,少講變不講。
要讓課堂散發(fā)學科魅力,除日積月累提高學科素養(yǎng)外,別無捷徑。曾聽一個小學老師教《三顧茅廬》,講到劉備離諸葛亮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就下馬步行時,讓學生討論,有的說是怕馬蹄聲驚擾了諸葛亮,有的說騎著馬沒有禮貌,而后教師輕輕一點:“古時候人們對特別有地位或者自己特別敬重的人,離得很遠就會‘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表示極大的尊敬?!弊詈?,她出示《出師表》涉及三顧茅廬的文字,并特別提示這是諸葛亮21年后對往事的回憶,讓學生與課文對比著讀。一節(jié)課下來,教學方式樸素,但語文味、文化氣息很濃,學生被“誘導”到主動積極地去理解課文內(nèi)隱的生動豐富的信息。這是扎實的語文,有學科魅力的語文。課后她說了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對于一個教師,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專業(yè)的自信與發(fā)展。因此,我不斷地用書籍來豐厚底蘊,提升品位?!笔堑?,離開了讀書,離開了經(jīng)典文字的熏陶,離開了文化的滋養(yǎng),離開了教師學科品位的提升,而夸夸其談語文教育改革,除了讓語文課淺薄、娛樂、浮躁外,還能留下什么呢!
只有許許多多的教師善于用學科魅力去“征服”學生,語文教育才可能有光明的前景。